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天可汗在线阅读 - 第240节

第240节

    第八十章 愤怒

    李适之的心情无疑是非常愤怒,想想这天下本是他们李家的,现在被外姓霸占大权也就罢了,竟因嫉贤妒能就要出此恶毒手段。他自觉从未参与过对付薛氏的阴谋,只是顺从形势,哪想得堂堂高祖后裔连容身之地都没有,更别谈实现抱负。

    但他并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打小就自视甚高,自认为人中之龙,当然不甘心因此束手就擒。耳边的风声呼啸,他的心里也在飞快地琢磨:殷辞得到消息后肯定会顺势将杀人罪栽赃到他身上……其实也不全算栽赃,确实李适之杀了人,不过他自己当然没有负罪心理,因为宋校尉先要取他性命,不过是自卫。

    接下来肯定在各个关口检查捉拿他!这河套地区现在在唐人手里,虽然水草丰盛,但唐人是农耕民族,在草原控区本来人口就少,从边关路口来往的人就更少,要抓一个身份清楚的人简直易如反掌。

    李适之顿感有些悲观,在草原上他靠什么生存?他急忙检查了一下马匹上的物品,还好有些食物、衣服、工具等物,短日内倒也无饥寒之忧,只是过得一段时间就麻烦了。

    往远了想前途渺茫,而眼下最迫急之事是如何逃过官兵的追捕?李适之左思右想,发现只有一条路可走:往北!

    而且还得赶紧翻过阴山,不然连这么一条没前景的生路都会堵死!除了北方,东西南三个方向过去都是唐朝控区,迟早抓住他李适之;而阴山以北就不再有唐军活动,山南分布着一些堡、哨据点作为边防预警,但是大概分布李适之都清楚,在此平静无事之秋单骑穿越过去并非难事,毕竟地盘有那么大,军事据点只有那么几个。不过拖延下去情况就会不同,等官军布置完毕,肯定会排出游骑巡逻,那时候的危险就更大了。

    不甘与求生之心让李适之抛开往后的诸多担忧,一咬牙掉转马头直向北方。

    疾走了数日,他总算摸过了阴山,从山口下来,他不由得回头看了一眼。这处山脉看起来并不太起眼,显得有些荒凉,但是自汉以来的典籍上多次提到阴山,它是汉皇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生存空间的一处标志性的地方。

    这时座下的战马嘶鸣了一声,前蹄刨动着土地,李适之踢马腹它都不肯走。连牲口也恋故土!此时此刻李适之几乎要泪流涕下,心中一阵酸楚。

    再见了故土,再见了大唐繁华烟云……李适之忍不住大声吼道:“我会回来的!”喊罢挥起马鞭猛抽一鞭,战马吃痛终于扬起了马蹄。

    向北、再向北,李适之迷茫地急奔,他有跑马的方向,却没有人生路的方向。从来没有这样迷茫过。不过他能预料到,这样的漫无目的的行程最后会以落到突厥人手里告终。阴山以北便是突厥汗国的牧场。

    跑累了就慢行一会,没过多久,忽然“砰”地一声弦响,一支箭羽带着风声从耳边飞过恰好插|在李适之前方的草地,马匹吃惊长鸣了一声。身后机理哇啦地一阵人声,李适之情知对方这一箭并不打算杀自己,但一不留神接下来就很危险,他急忙勒住战马示意并不逃跑的意思。

    后方一阵马蹄响动,就见数骑追了上来。只见那几个人着褐、披发左衽,携带角弓,李适之便知是突厥人,但他不会说突厥语也听不懂,便坐在马上没有言语。

    李适之的穿着打扮也同样暴露了他的汉人身份,一袭白毡儒袍,无论是衣服料子还是身上的配饰都完完全全是唐朝风格。一个突厥人指了指他腰间的佩剑,李适之无奈只得自己解了下来,显然在这地方和突厥人发生任何冲突没有好处。他为防误会,便将剑连着剑鞘一并丢给了那个突厥人。

    突厥人又叽里咕噜地说了一阵,显是很高兴的样子。那剑鞘上镶嵌着珠宝黄金,本身就是值钱的东西,剑锋也是上好的好铁打造。

    就在这时一个突厥人忽然挥起马鞭向李适之的帽子打过来,李适之眼疾手快伸手抓住虎口顿时火辣辣地疼,但软鞭的前面依然飞了过来把他的幞头给打掉了,头发梳成的汉人特有的发髻顿时露了出来。动别人的帽子显然是非常失礼的事,李适之大怒道:“我既已把剑交给你们,何以再对人无礼?!”

    突厥人哪管这些,再说他们可能根本听不懂,见李适之反抗,另一个直接丢了一圈绳子过来,那绳子是个活扣一圈住李适之的上身再一拉便绑住了。很快那人便吆喝了一声策马反向而走,李适之坐在马上手无寸铁无计可施,一受力就从马上摔下去,顿时被马拖着奔了十几步,身上很快就狼狈不堪。

    他的眼睛火红,怒火中烧,在通常刑不上士大夫的唐朝,他什么时候遭遇过这样的待遇?等战马一停下来,他便挣扎着站了起来,马上就见一柄长矟指着了他的胸口。在这野蛮之地,四顾了无人烟,取人性命恐怕也不是多大件事。李适之便忍耐着镇定下来。

    突厥人见他安静了许多,便未动武,压着他继续行走。走了半天才看到一个营地,内有许多人口和牲畜,大概到地儿了。那些突厥人将他押进营地后竟然把他丢进了一个笼子里!

    李适之悲愤不已,怒道:“我堂堂贵族竟沦落至此!”

    就在这时,一个老头注意到他走了过来,上下打量了一番,问道:“你姓什么,是哪门子贵族?”此人竟会汉语。

    李适之觉得这些野蛮人完全不可理喻,要死也要死得光明正大,便大声道:“我姓李,大唐宗室!”

    那老头顿时来了兴趣,问道:“叫什么,什么爵位?”

    李适之挺起胸膛道:“高祖之玄孙、太宗之曾孙、常山愍王之孙,李适之。”他说这番话的时候从内心里泛出一种自豪感来,自认高贵的那种心理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老头笑道:“原来是李公子,我听说过,数月前大汗引军攻西城久而不下,怪之。后知有李家宗室在城内聚军心而守……不错、不错,有能耐的人。”

    “只是李公子何以在此?”老头的眼睛里显然有些怀疑,不过他很快就有了法子证实。李适之身上除了穿的衣服,稍微值钱点的东西包括马匹都被抓他回来的人抢了个干净,从那些人手里得到李适之的随身物品,对于一个有见识的突厥人不难判断结果。

    于是李适之很快就从笼子里给放了出来,被安置在一个可以过活的帐篷里。突厥人无礼归无礼,看来倒有些心胸,对于曾经的敌人待遇还不错,当然前提是值得他们看重的人。

    和李适之说话那个老头显然是突厥汗国有身份的人,因为他告诉李适之要带他去见可汗。当然不是任何突厥人都能轻易见到默啜可汗的。

    李适之对这片草原的了解甚少,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这片地区叫什么名字,更不知一开始被看押的营地是突厥哪一部。然后过了几天又继续上路,被带着向北走去见默啜可汗。

    在路上李适之被告知了目的地:突厥南廷黑沙城。他以前只听说过,当然从来没有机会到这么远的地方去过,黑沙城便是后突厥汗国建立之后的首都。

    那老头又问李适之怎么会在突厥境内被抓住。李适之觉得这些日这个人待自己还不错,再说那件事也没什么值得瞒人的,便说了出来:“究其因便是上次守西城,未得寸功反而遭来祸事。薛氏妒贤嫉能密令心腹大将谋害我,不料遣来办差的人反被我所杀,我便翻过阴山避祸,遇到了突厥人。”

    “原来是这样,薛氏当国,你们李家的人确实没啥好日子过。太平公主会不会帮你们?”老头在言语之中显然对唐朝政治有些了解。

    李适之道:“一丘之貉。”

    老头道:“可汗上次还提过你,咱们突厥国也用汉人,你既然在唐朝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现在为可汗效力如何?保你仍享荣华富贵。”

    李适之道:“老丈的好意我心领了,只是我身为大唐宗亲,绝不可能丧失气节为敌谋事。”

    “敌?”老头神色一变,“现在突厥汗国与大唐修好,并向大唐皇帝称臣,朝廷念我国苦寒并输钱粮帮助,而我国也不再侵扰大唐边境。当此情形,何来为敌之说?”

    李适之哈哈一笑:“难道你们竟不明白薛氏议和只是权宜之计?迟早会有大战,故而突厥汗国始终是我大唐之患。虽朝廷被薛氏把持,但我身为唐人,自然分得清黑白。我趁早说清楚,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老头沉思了片刻,抬头笑道:“李公子不能把话说得太绝,你既不怕死,何必千辛万苦逃命,又为何会来阴山以北?”

    李适之顿时默然无语,也许心中并不甘心这样死去。但要他背叛大唐百姓确实是不能接受的事。

    第八十一章 爱慕

    黑沙城依山傍水,修筑的位置极利防御更有河水解决水源,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当初选择建城地点的人显然很有见识。不过其规模景象自是无法与大唐都城相比,恐怕连国内稍大一些的州郡城池也比不上。毕竟突厥人居无定所,筑城守土并非他们所长。

    李适之随同前来觐见的突厥人进得城池,因衣裳破损,那个“好说话”的老头劝他换一身衣服,但李适之不想穿蛮夷服饰遂拒绝了好意。

    城内风沙一起,露面尘土飞扬加上低矮的房屋,给人脏乱不堪的印象,总之在李适之看来不是什么好地方。他们走了一会儿,迎面就有一队人骑马过来,当前一个英姿飒爽的突厥小娘见得老头就开朗地招呼起来,看来他们本就是熟人,至于是什么关系李适之就不清楚了。

    突厥小娘说话的时候不断把目光有意无意地往李适之身上打量,后来用汉语问道:“你是唐朝来的使节?”

    “我非使者……”李适之不好说自己是俘虏,但见这小娘笑脸对人没有恶意,他也就礼貌地说道,“在下姓李。”

    老头用突厥语和小娘说了几句话,小娘才一脸恍然,不过仍然关注着李适之。显然李适之长得确实年轻帅气,虽没有那些突厥汉子高大威|猛,却举止儒雅面目清秀,在草原上实难见得这样的人。

    小娘又说道:“父汗在汗帐内,暾欲谷叔叔与这位唐朝来的客人进去见他吧。”

    这句话终于让李适之搞清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原来带自己过来的这个老头叫暾欲谷,可能是突厥大臣;而说话的那突厥小娘称默啜可汗为父,恐怕是个小公主。李适之情知不是所有公主都长得俊俏,不过面前这个却还过得去,皮肤虽不太水灵但胜在健康有活力,大大的眼睛,开朗讨人喜爱的性子都能让人产生好感。

    一行人进得汗帐,李适之只觉得光线不太好,周围坐着几个人多半也是突厥大臣,可是给人的感觉却很不体面黑乎乎的样子,正中坐着一个头发白了大半的老头手里拿着个权杖。暾欲谷等人以手按胸纷纷向他行礼,李适之却抱拳为礼,只是站着打了个拱。

    暾欲谷与默啜用突厥语说了一阵话,过得许久默啜便将目光转向李适之,用汉语说道:“我们突厥汗国唯才是用,没有唐朝那么多繁冗规矩,只要我赦免你,你就可以做大臣。”他又指着旁边的一个人道,“汪芒也是汉人,已追随本汗多年了。”

    李适之毫不犹豫地抱拳道:“可汗的好意在下心领了,恕不能从命。”

    也许他回答的太直接,默啜的性子本来就比较暴戾,顿时就露出了怒气:“你曾是我突厥汗国的敌人,而今沦为阶下囚,我好意赦免你,竟不领情,很好,来人……”

    “父汗!”这时刚刚才认识李适之的那公主站了起来,说道,“他是我们的人抓来的,又让暾欲谷叔叔大老远送来,父汗不喜欢那就送给我做奴隶吧。”

    李适之心里当然马上就明白这个小娘其实是救了自己一命,但他无法忍受侮|辱,昂首道:“我堂堂李唐宗室,岂能为奴?是可杀不可辱,请就汤镬!”

    这时只见面对帐门的那公主弄眉挤眼地给李适之递了一个眼色,她背对着默啜,但面对着下面,那几个大臣都是看见了的,大伙并未言语只是默然瞧着,多半已明白了几分其中缘故。小娘那样做有些不够端庄,但考虑到游牧族的女子更加热情开放,也就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李适之明白她的好意心下也泛出一些感激。

    她见李适之不为所动,又跑上王位拉住了默啜央求,默啜显是很宠爱这个公主,神情已变得和蔼了一些,被缠不过只得说道:“那便将你贬为奴隶,送给阿史那卓。”

    李适之这时心道:突厥人名面上称臣,其实从来都没自以为军力强大没把唐朝放在眼里,不然何以敢随意将李姓的人这般对待?

    默啜见李适之不想投降,便失去了兴趣,并不如何看重。很快李适之便被当作奴隶押下汗帐了。

    他被送到了公主阿史那卓的家里,很快公主就回来了,对他十分热情礼节,哪里有半点对待奴隶的样子?李适之感叹道:“在下与公主素未平生,今日初见一面,公主何以先救我性命,又如此对待……我真不知如何为报。”

    阿史那卓笑眯眯地接道:“以身相报……”

    李适之怔了一怔,但见这公主满面轻松的笑意,有玩笑之嫌。不过他在唐朝时也不是没遇见过被女子钦慕的事儿,心下琢磨恐怕事有蹊跷。

    这时阿史那卓大胆地说道:“你真是笨,难道没看出来我喜欢你么?”

    李适之更是无言以对了,没想到突厥妇人豪爽至此。他默然思索了片刻,忙正色道:“公主若只是玩笑也就罢了,不然还请三思。我在大唐乃有罪之身,而你贵为公主,若是和亲联姻,又该用什么名义?可汗定然不会同意!”

    “父汗同意不同意没关系,只要你愿意就行了。”阿史那卓收住笑容,正经地说,“其实我并不是可汗的亲生女儿,生父乃上任突厥汗国骨咄禄可汗。骨咄禄可汗病故时,我的哥哥年幼,默啜可汗才自立为王。说起来还是他夺了我们家的王位,不过这些年他对我们兄妹不薄,甚至要把我当亲生女儿一样对待,我们也并不恨他。”

    李适之点点头:“原来如此,不过无论如何你也是阿史那氏王室之人。”

    阿史那卓又劝道:“听暾欲谷叔叔说,你在唐朝的罪名是杀了一个武将。如果你可以和阿史那氏和亲,对唐突两国关系有利,朝廷说不定会以大局为重赦免你的罪名,你不就可以重新堂堂正正做人了?”

    李适之冷笑道:“朝廷当国者乃薛氏,据我所知,他从来没想过要改善与突厥汗国的关系,穷兵黩武生性残暴之人,所想的无非是将一切威胁他的势力夷平!”

    阿史那卓疑惑道:“可我听父王和叔叔们说,咱们突厥汗国不是和唐朝和睦相处了么?”

    “难道突厥汗国就没有一个有见识的人?”李适之轻蔑地哼了一声。

    一种自信到自负甚至装|必的神态在不经意中暴露了出来,可是却没有引来阿史那卓的反感,她的目光反而更加倾慕了,妇人好像会本能地被厉害的男子吸引。

    她柔声道:“就算不能于国有利,你和我成亲便能脱离奴隶身份。唐人要抓你,你只有留下来才有容身之所,难道你想以奴隶的屈辱活在这片草原上吗?”

    “公主的恩情我实难从命。”李适之自然不愿意给野蛮人做女婿,他深受儒家熏陶打心眼里瞧不起除汉人以外的所有种族,蛮夷在他的理解里就是个贬义词。

    “就因为我是突厥人么?”阿史那卓叹了一口气,“你是李唐宗室,自是心向大唐,人各有志我并不勉强。不过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身陷匈奴,不还是娶了匈奴女子成家生子?后人却并没有因此诟病,你何必又这样伤我的心?”

    她说起这个典故倒让李适之十分意外,并使得他眼前一亮,细细一琢磨这公主虽然说得直白,但并不是没有道理。在非常时候娶突厥女人也不是什么背祖望宗不可原谅的事儿……关键是,能得到这个公主的青睐显然大有好处,正如今天的情形如果没有她的帮助,自己恐怕早就身首异处了一点办法都没有。

    阿史那卓见李适之沉默不言,知道他已经有所动心了,不由得嫣然一笑。

    第八十二章 抉择

    有时人得靠运气,李适之在时运不济之时遇到阿史那公主实在是时来运转,他在公主家中以奴隶的身份过得十分惬意。公主对这个英俊潇洒谈吐不凡的汉人公子一见钟情,对他千依百顺,好得无以复加。在环境本就比较恶劣的草原上,李适之过得日子恐怕让大多数突厥人都眼羡不已。

    但以李适之的心气,对于这样消磨时光的日子并不满意,只是眼下别无它图罢了。渐渐地他时时便从公主口中询问一些国家大事,公主也乐意为他提供信息,甚至赞他没有失去志气。

    而这时阴山以南的大唐西受降城尚未获悉李适之的下落。殷辞下令四面围堵,但多日毫无结果,他直觉要抓住此人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了。

    部将们见他如此关心李适之的下落,却又未能立功抓住,见到殷辞时只好纷纷请罪。殷辞叹息道:“事在人为,罪犯竟能从边关插翅而飞,我也不能责怪诸位。”

    事到如今,殷辞心下觉得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得尽早报知薛崇训。事情没办利索,他便在密信中多次自责,自称有负晋王委托等等。然后差心腹领了通关印信,携带密书快马赶回长安。

    这会儿薛崇训早都把李适之这个人忘得差不多了,有人提起他才想起来。其实李适之那点实力本就很难对他构成任何威胁,只不过当时不太放心便嘱咐殷辞除掉以绝后患而已。在薛崇训的理念中,凡是潜在的敌人,如果有机会当然是将其扼杀在摇篮中最好,有机会还手软万一等人强大之后不是自找麻烦?

    他收到殷辞的密信了解来龙去脉之后,略微一想:虽然这事儿办得不太干净,人给跑掉了还不知踪迹;但李适之既然杀了人,把死罪栽在他身上便十分容易,一个见不得光的人纵使文武双全有天大的本事,怎么施展?难道做匪拉起草莽起义?

    薛崇训笑了笑,李适之那样的人要做草莽英雄恐怕牛头不对马嘴。于是他当即就提起笔给殷辞回书宽慰,意外非人所料,既然李适之畏罪潜逃,便将其定案,奏请皇帝除其宗室身份,迟早缉拿归案。

    回了殷辞的信,薛崇训便很快把这件事给抛诸脑外。现在他心里最关心的可不是一个只是隐患可能的李适之,而是当下最重要的事:联兵伐突厥。

    这件事有两层目标,除了剪除帝国的一个外患报华清宫被袭的一箭之仇,还有就是苏晋提出的“盟主”目标。后者显然是他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过程中极具意义的一步。各国盟主,形似太宗时的天可汗联盟,影响非同小可。

    因这个时代交通缓慢,要在战争之前集结联军就需要提前准备,联络各国各族首领的事儿已经在陆续实办了。唐朝对外战争借助游牧族的兵力不是第一次,所以此事在宫廷和朝廷都没有引起人们的质疑,当然也没有人会想到薛崇训会野心勃勃地预谋让各国首领“推举”他为盟主。

    不过他已意识到此事并非那么简单,其中有许多复杂的问题。他也不能找别个商量,只有自己琢磨,确实常常感到有点头疼。

    就连始作俑者苏晋,薛崇训也不能找他细谈。当初苏晋提出这个建议时,薛崇训被点醒,但并没有赞同更没有继续商议。万一出了纰漏又不能施展计划时大可以把苏晋作为替罪羊,而自己推得干干净净。故而苏晋也不能参与到这个计划中,这件事cao|纵起来就靠不了幕僚,前期只能是薛崇训一个人的布局,如此才能进退自如。

    ……需要沉思权衡的时候,薛崇训最喜欢的地方是听雨湖畔那个清幽的书房小院。上次在氤氲斋和杜暹说别院很安静,其实他只是应景随口说说,真正能给他宁静的是内府。相比别院,显然王府的戒备森严更加安全,而安全感正是薛崇训很迷恋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