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三郎今天来下聘[重生]在线阅读 - 第365页

第365页

    第一个进门的小厮一只脚刚跨进大门后立刻就喊开了,“郡马爷中状元啦!”

    丫头们听见后,也争先恐后往正院跑,这个时候主子们也不会计较规矩上的事情了。

    刘悦薇听到消息后比上一次还高兴,赏了第一个进正院的丫头和那个先进大门的小厮一人十两银子!

    除了他们两个,府里所有人多发一个月月钱,多做一套衣裳。

    有人见正院的轮不到了,立刻往庞世渊那边去,“恭喜庞大爷中了二甲三十二名!”

    林檀姝也不小气,赏了这第一个报信之人五两银子!

    郑颂贤微笑着听人告诉了他这个消息,等看到刘悦薇忍不住哭了,掏出帕子给她擦了擦眼泪,“娘子别哭,我在呢,以后一直都在。”

    刘悦薇一边哭一边笑,“好,我不哭,三哥,以后我们一起高高兴兴到老。”

    郑颂贤伸手揽住了她的腰,钟mama赶紧把沛哥儿抱走了。郑晗珺本来想来向哥哥嫂子贺喜,才进了月亮门,看见三哥正在给三嫂擦眼泪,两个人还紧紧靠在一起,立刻缩回脚步往自己院子去了。

    吴管事一边打发家里小厮往所有亲戚家去报喜,一边让人在家里准备迎接衙门送喜的差役上门。

    长乐郡马中了状元,这个消息顿时像风一样吹遍了满京城。

    魏氏和刘悦妍听到后喜的直念佛,和长乐郡主夫妇交好的人听到后也为他们高兴。

    等到琼林宴那一天,郑颂贤和上次考举人一样,排在了最前面。打马游街时,状元郎在新科进士中十分打眼,不光因为他是状元,还因为他年轻。

    才二十岁呢,三元及第,多难得啊,几百年也难得出一个!

    郑颂贤骑着高头大马,乘着春日的微风,帽子上插了一朵杏花,在长安街接受了满京城百姓的围观。

    琼林宴上,皇帝很和蔼地和他单独说了几句话,羡煞一众新科进士。李太后听说孙女婿中了状元,十分高兴,让人从库房里挑出了许多好东西,派薛内侍送到了长乐郡主府。

    热热闹闹的琼林宴一过,郑颂贤就被分到了翰林院去了。

    庞世渊中了二甲三十名,翰林院他是去不了,只能想办法谋个外任。郑颂贤暂时也不认识几个官场上的人,只能带着庞世渊去找岳父。

    刘文谦见到两个新科进士,心里十分高兴,一个是他女婿,一个是青州的老乡,多好的孩子啊。

    他让师兄弟两个坐在自己身边,笑着问道,“你们预计后面要如何?”

    郑颂贤道,“父王,我还要去翰林院继续读书,师兄想到外地去谋个差事。可我们也不大懂这中间的事情,还请父王帮我们。”

    听说庞世渊想谋缺位,刘文谦摸了摸胡须道,“那等最好的地方,不好谋,盯着的人太多,那些中等县倒是可以想想办法。”

    庞世渊立刻起身行礼,“多谢王爷,我在京城,全靠王爷和郡马周全。别说中等县了,若是让我自己去,小县都不一定能谋得到。”

    刘文谦让他坐下,“繁华的地方虽然好,但不容易出政绩,且富贵高粱之地,你一个年轻人乍然去了,万一被迷了眼,就容易做错事情。你父亲对你抱了很大的期望,不管以后去了哪里,定要一心一意为百姓做事。你家里不缺吃不缺喝,千万莫要像当年的冯知府那样,千里做官只为求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如今陛下雄心万丈,新政刚刚推行没几年,正需要能干实事的人,你千万莫要跑偏了。”

    庞世渊再次起身行礼道谢。

    二人回去后,刘悦薇先热热闹闹办了一场酒席,遍请京中各家亲朋。这等锦上添花的事情,家家都来贺喜,长乐郡主府前后院加起来摆了快上百桌酒席,才算把这事儿办妥了。

    过了没几天,吏部给庞世渊送了公文,南边一个中等县的七品县令。

    庞世渊高兴地接过了任命书,准备回乡探亲。刘悦薇也收拾好了东西,要带着丈夫儿子和小姑子一起,回青州!

    魏氏见女儿要回去,叮嘱她一定要去魏家看看。朝廷给了一个半月的假,来回都要花上近四十天,也就是说,他们在青州最多只能住个五六天。

    郑颂贤和庞世渊一起,带着妻儿,乘着马车,一起往青州去了。

    因为有孩子,也不能走太快。好在天气不错,新科状元和郡主同行,路上住的驿站,得到了很好的招待。

    一行人还没到青州呢,郑家和庞家就忙活开了。

    孩子们离开好几年了,父母岂有不想念之礼。特别是庞家父母,儿子去了京城寄居在郡主府,虽然郡主和郡马为人好,但住在别人家怎么能和自己家里一样。

    庞老爷听说儿子中了二甲进士后,高兴的老泪纵横。当年他和庞太太一连夭折两个儿子,等到这第三个儿子出生,夫妻两个精心捧着,根本不敢对他有太多的要求,只希望他能活下去就好。

    谁知道这个孩子却这么争气,好像是把两个哥哥那一份也一起活了起来。

    郑太太和两个媳妇把老三的院子收拾的妥妥帖帖,就等着孩子们回来了。

    三月底的一天,青州的桃花开的正旺,郑颂贤和刘悦薇的马车驶入了青州城。

    师兄弟两个别过,各自回家。

    还没到郑家呢,就有人发现了,拔腿跑去报信。郑太太在正院转圈圈,后来实在等不及了,到二门口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