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兴汉室在线阅读 - 第二十六章丨别有所

第二十六章丨别有所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王粲与士孙萌虽然说动了王端,让王斌以外戚之尊劝皇帝出面解救蔡邕,但谨慎的士孙萌还是觉得不保险。于是两人约定,由士孙萌继续联络皇帝近来亲信的臣子,冀图这些人能给皇帝施加影响,而王粲则驾车前往蔡府,向如今蔡府的当家人、蔡邕的从弟蔡谷告知现况。

    蔡谷孑然白衣,虽然其从兄蔡邕颇受董卓信重,但为了避祸避嫌,他从未为自己讨过官身,在府中终日读书不问世事,德行被人称赞。王允对他也没有恶感,蔡邕入狱没有牵连到蔡谷,反倒让蔡谷能更从容的联络各方。

    王粲被延请入府,此时府中另有一人在等候,王粲见了,旋即向此人行拜大礼:“见过赵侍中,一切皆如公所言,我等未能见到北军中候,其子王端虽有主见,但能否说动其父实难预料,我不得不请教赵公下一步该如何?”

    此人是侍中、江南亭侯赵温,是前将军、郫侯赵谦的弟弟,赵谦此人曾与王允在董卓的支持下同列三公,又有独自领军出击白波黄巾的经历,掌握家乡蜀地招募来的数千叟兵,深得董卓信任。

    董卓死后,王允让吕布收束京兆各路军队,除了皇甫嵩原属旧部,徐荣依附皇帝没动以外,唯独没有理会赵谦手下的叟兵,导致这支军队成为了京兆地方上独立性很强却被人忽视的军事力量。

    赵谦能屈能伸,董卓就戮,他虽然不满,但这只是不满于王允将他置之事外,刻意将刺董这么重要的事瞒着他。

    这不仅是不信任,更是出于王允对赵谦的忌惮。不然以他当年敢于诛杀董卓所爱的车师王子以及遣击白波贼有功的威名,在诛董之后,与王允分庭抗礼甚至是凌驾朝臣之上也不是难事。

    但王允偏偏让众人谋划时忽视掉了赵谦,宁可选择同乡吕布做军中外援也不肯选择赵谦。这让赵谦万分恼怒,气急攻心,竟生出了病,这些天索性闭门不出,静观其变。

    赵温知道兄长气愤不平,于是自告奋勇,与其谋划了这一场营救蔡邕的好戏来。能不能救出蔡邕并不在两人的算计之内,只要王允坚持在这个事上与朝臣发生决裂,就已经达到赵氏兄弟的意图了。

    王粲等人尚不自知,还将赵温视作恩人,待各自坐定,王粲将近日所得知的消息一一相告,如马日磾代蔡邕上呈罪疏被王允驳回、自己依从赵温之计轻车前往王斌府上却只被其子接待的消息简单的告诉给蔡谷与赵温。

    蔡谷才智拙浅,面露忧色,王允就连太尉马日磾的面子也不给,可见蔡邕的情况实在不容乐观。

    赵温却面带从容,不紧不慢的说道:“事情倒还有所转机。”

    蔡谷宛如溺水者抓到救命稻草,忙道:“敢问计将安出?”

    赵温反问:“听闻蔡公有二女,长女昭姬适河东卫氏,如今休宁在老家;而次女贞姬颇受蔡公怜爱,不知可在府中?”

    “是、是。兄女尚在府中,由内人照料,得知其父有难,这孩子茶饭不思,日夜垂泣,谁见了都觉得可怜。”

    “善!此女可谓纯孝,不愧是蔡公之女。”赵温抚掌道:“我近日照料家兄,未能常随帝侧,但也曾闻陛下追怀后族勋臣余烈。王斌不显德名,却以官爵厚之,足以见陛下仁孝。是故可让贞姬伏阙上书,将蔡公冤情上达天子,让陛下仲裁。”

    见王粲与蔡谷皆露犹疑之色,赵温左右环顾,笑道:“天子虽幼,却非寻常蒙童,且看这几日收服徐荣、整顿北军,又岂是一个稚子能做出来的?”

    王粲近日在太尉马日磾府上为蔡邕奔走,对当今朝局颇为了解,知道皇帝种种不凡的行迹,也知道皇帝与王允僵硬的君臣关系:“确实如此,王司徒性格刚愎固执,执掌大权,又听不进旁人善言,唯有陛下才能纠正他的决议。除此之外,别无他想,朝中更无一人可以阻止司徒。”

    “缇萦救父的典故我虽然听过,却从没有想到过这个法子。若是能让兄女上书陛下自然可行,但王司徒总摄朝政,各类奏疏皆收归中台,陛下不能全览,又如何得见呢?”蔡谷忧心的提出了疑问。

    “老夫提议让蔡公之女伏阙上书,岂是让陛下知道蔡公之冤?非也。”赵温不得不剖析原委;“蔡公之冤,陛下若是有心相助,便是不知也知;若是无心助之,那便是知也不知。如今陛下要大有作为,又与司徒君臣失和,司徒为人虽然施政过于刚正,但处事遵循礼法,毫不暴虐,陛下想要立威,非得有一个契机不可。而伏阙上书,正是再好不过的一个理由。”

    赵温指点道:“如今王司徒亲党把控朝野,若是前往宫门上书,不知要何时会送到陛下面前,更不要说可能会被尚书台截下。只有让贞姬写好奏疏,由我携带入宫,转递陛下,才得万无一失。”

    臣子私下奏陈是一个极为特殊,又不失为简捷的法子。但若是径直绕过尚书台给皇帝奏疏,这是不合规矩的事情,很容易引起尚书们的嫉恨。

    赵温能不顾全自身,衷心为蔡邕打算,这让蔡谷备受感动:“不必如此!我知道王生与尚书令家儿郎交好,若是让贞姬上书陛前,大可请尚书令代奏,尚书令深得帝心,又与北军中候王斌交好,由他代奏,正是一举两得。”

    赵温未料到迟钝的蔡谷会想到这一点,眉头一扬,道:“汝不知矣!你怎忘了董卓伏诛当日,尚书台发出两道圣意相违的诏书,惹得司徒不快的事。最后虽与陛下交涉,各让一步,让事情得以解决。可如此一来,司徒对士孙瑞的忌惮一日甚于一日,哪怕陛下诏拜士孙瑞为尚书令,但偌大个尚书台,依然被司徒亲党掌控,士孙瑞在其中只是徒有其名罢了。”

    左右无法,蔡谷只得同意了赵温的计划,命人唤来蔡贞姬,讲述缘由,蔡贞姬泫然允诺,对赵温等人的舍身搭救连连道谢。

    蔡贞姬师承其父,无论文采还是书法都是一绝,简牍呈上,不一会儿便草就一篇奏疏,赵温看了不住点头:“好,陛下喜好八分楷体,常令黄门侍郎张昶教习文字,有这么一份文采卓然,字体精妙的奏疏在,事情又能多几分胜算。”

    蔡谷心知这是赵温的安慰之辞,但他还是大为感动,在这个群臣噤声,往日堂上好友宾尽皆作鸟兽散的时期,素无往来的赵温敢伸出援手,雪中送炭,实在是患难见真情。蔡谷暗自决定,若是从兄蔡邕得救,一定要回报赵温的大恩大德。

    赵温自是不知蔡谷心思,他带着计划得逞的笑容,将奏疏收进袖中,完成此事后,便准备告别。这时士孙萌叩门拜访,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称尚书令士孙瑞、尚书仆射杨瓒、侍中杨琦等人愿意在朝会时上书,请皇帝轻判蔡邕。

    这些都是皇帝亲信,有他们作保,说服皇帝的可能性便非常大了。

    蔡谷、王粲俱知这是一大转机,个个喜形于色,反倒是赵温笑得十分勉强,他原以为士孙瑞等人在王允的强压之下动弹不得,没想到却私下沟通,酝酿了这么一出。

    如今朝堂之上的局势隐隐分为三派,一派是以王允为首、并州、关东人为主组成的士人集团,他们盘踞朝堂,外有关东联军作为声援,内有公卿大臣掌权,声势壮大,就算皇帝一时也无可奈何。

    另一派则是在皇帝的支持下,亲近皇帝的大臣,以尚书令士孙瑞等人为主,而太尉马日磾为代表的关西士族目前虽未表示效忠,但由于士孙瑞的关系对皇帝很有好感,假以时日,关西士族投靠皇帝是件毫无悬念的事情。

    第三方势力则是以赵谦为主的边地士族臣子,他们不比关西与关东士族具有天然的优势,想要在朝堂占据一席之地,就非得借助别的契机不可。

    赵温本想借由蔡贞姬的奏疏在皇帝面前露个脸,挑动皇帝出面收拾王允的,一来可以为卧病的兄长赵谦出口恶气,二来可以在皇帝面前留个印象。

    此时马日磾进谏王允不成,营救蔡邕的行动落入低谷,正是赵温出手的最佳时机,可没料到士孙瑞等人串通了这一出,倒显得他这两天所做的都是多此一举了。

    不过还好,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赵温手中这道蔡贞姬写的奏疏不仅可以试出皇帝对蔡邕的态度,这尤为重要,而且还可以成为一个引子,掀起在朝会时对蔡邕翻案的帷幕。

    只要运作得当,未尝不能按他与赵谦所设想的方向前进,没准有了这次士孙瑞等人的突然出手,事情会变得更为顺利。

    思绪万千,赵温揣着袖中重如千斤的奏疏,回到了前将军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