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页
董卓怒问道:“陛下身边的郎官呢?” 这问的是曹昂与淳至阳。 刘协不慌不忙道:“朕听闻白波贼卷土重来,虽有心杀贼,无奈年幼力微,只能派遣身边郎官前去,也算代朕平乱了。”他心里清楚,这事绝不至于叫董卓如此大怒而来问责,因又问道:“仲颖为何生气,可是朝中有人行事不妥?” 董卓却仍不肯说,只掏出一份诏书,叫皇帝按章,道:“此前征召关中将军皇甫嵩,他不肯前来。如今天子亲征他来洛阳守城,他总不能再推诿。” 刘协并不多问,在诏书上用印,看他将诏书交给底下人送出去,又问道:“仲颖此来,可是为迁都一事?” 董卓被说中来意,索性在皇帝对面坐下来,浑然没把卢植看在眼里,一径怒道:“朝中重臣尽是些酸儒,难成大事!如今白波贼作乱,各地叛军不断,袁术手下的贼子孙坚都已压到了洛阳之南的大壁坞,距离皇宫不过百里。若不是臣派兵抵挡,这些叛军一两日内便能杀入宫中来!” 刘协配合得问道:“叛军这等猖獗,朝廷该如何是好?” 董卓道:“唯今之计,自然是西迁,总不能留在洛阳挨打。偏偏杨彪、黄琬、荀爽这些酸儒跳出来阻挠。他们只会叽叽歪歪,有本事倒是去杀退那些叛军啊!还不是我的人在前线流血阻击!” 董卓想到迁都这个办法,本以为实施很容易。谁知道朝中大臣没有人支持。董卓在洛阳城中混了半年,也懂了些文化人的招数,于是叫人弄出来一本《石包谶》,说是后汉十一世的皇帝要迁都。 可是董卓万万没想到,玩这种虚的,朝中士族党人是他的祖师爷爷。董卓话一放出去,朝臣立时把他驳得站都站不稳了。 董卓真恨不能杀了杨彪等人,然而此刻腹背受敌,总不能内部再起纷乱,愤怒无奈之下,又想起皇宫里的傀儡小皇帝来。 刘协心知朝臣与董卓立场不同,想的自然不是一回事。 就算袁绍等人当真攻进洛阳来,在朝中重臣看来,那也是一伙的。董卓显然不这么想。而且西迁之后,离董卓起家的凉州更近了,补给等各方面减轻负担不必提,就是他手下将士们也会稍解思乡之情。 然而大家立场不同并不重要。 最关键的是,此刻洛阳城中董卓掌握兵权。 刘协显然不像看不清形势的朝臣,闻言平静道:“果如仲颖所言,迁都西行也是权宜之计。待到叛军平定,玉宇澄清之时,朕再率臣民东归便是。” 卢植在旁听着,满脸不赞同,对这位尊贵的学生似是也有些失望。 董卓却是大喜,道:“那陛下何不发一道诏书,叫朝中诸人闭嘴。洛阳危急,臣请陛下这便起身西行。” 刘协道:“朕发诏书容易,西行也容易。不过朕有一则要求,还望仲颖答允。” “你说。” “洛阳城中百万民众西迁完成之前,朕不会动。” 董卓一愣。 刘协很清楚,董卓此刻最重要的就是把他弄到关中去。一旦皇帝带着重臣离开,那么董卓既然已决定舍弃洛阳,就绝不会留下一个富足的洛阳去“资敌”。一旦他携百官西行,洛阳就会成为董卓帐下兵将放肆劫掠之地。 董卓万万没想到,小皇帝会有这样一则要求。 他现在只求将朝廷速迁入关中,闻言不悦道:“如今紧急,陛下自当先行。城中百万民众,迁徙之时,调令调整,这些多么麻烦费时,陛下在宫中哪里知道。自然该是陛下先行,民众随后。” 刘协凝视着他,平静道:“如此,便请仲颖再行废立之事。” 若是董卓不按照他说的做,不肯让洛阳百姓先行,他便要董卓再废了他,另择新君。 此言一出,左右皆惊。 董卓也没想到一向对他有求必应的小皇帝,竟有这样果敢坚毅的一面。 卢植也觉动容,案几之下,反握住学生的手,以示嘉勉鼓舞之意。 董卓怒瞪着刘协。 刘协端坐安然,脊背挺直,平静地望入董卓眸中。 殿中虽无厮杀,却仿佛响起了兵戈之声。 董卓此刻陷在洛阳,腹背受敌,又无法掌控朝中重臣,除非是疯了,才会在这紧要关头再行废立之事。他脸色扭曲了一瞬,压下怒意,换了个笑脸,道:“陛下德行无亏,臣如何敢擅自废立?”又道:“便如陛下所言,臣这就派人安排洛阳城中民众西迁一事。” 一时董卓退下,殿内又只剩了卢植与皇帝师徒二人。 卢植年高,回想方才君臣对峙那一瞬的肃杀凛冽,仍觉心惊,低叹道:“若董贼果行废立之事,陛下当何以自处?”似是后怕感叹,又似是考校学生。 就见上首小皇帝微微一笑,指尖翻过一页书,垂眸安然道:“他不敢。” 第22章 刘协岿然不动,平静得上完这一堂课,就好似中途不曾被董卓闯入一般。 卢植在旁见证了全程,不禁暗暗称奇,以为皇帝年纪虽小,却有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大将之风。 一时卢植授课完毕,告辞退下。 刘协却问左右道:“那皇甫嵩将军可有亲眷在洛阳?”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寿坚恰在洛阳。 皇帝要见谁,还是很迅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