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页
袁绍公然反叛,怎么能说是好心呢? 就算崔琰再想表现倨傲,也不能在这种根本性问题上犯错误,忙又道:“人心易变,袁氏十年前忠心,十年后叛乱,大将军何进也难以预料。” “哦?袁绍青年时就交结群雄,朕看他是早有异心。若洛阳不乱,天下不乱,如何显得出他来?”刘协冷声道,唇边挂着淡淡的讽笑,“他是天然的野心家,早就不甘于从前的地位。”从前袁家的声望,都已经无法满足袁绍的野心,他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登上那至高的皇位。 袁绍反叛,身首异处,在座诸人,除非是疯了,才会为袁绍辩解。 崔琰也不敢再开口。 一片静默中,刘协淡声问道:“清河崔氏,比之汝南袁氏,如何?” 也有对皇位的觊觎吗? 这一问中的恶意叫人不敢直面。 崔琰垂首道:“袁氏四世三公,臣等如何能与之相比。” 刘协哼笑一声,道:“袁氏四世三公,声播海内;清河崔氏之于冀州,不恰如袁氏之于天下?” 崔琰有些撑不住了,下意识看向荀彧,声气弱下去,低声道:“臣一族忠于陛下,绝无二心。” “是么?”刘协似信非信,一个前几日还在袁军中做骑都尉的人,如今对着他说绝无二心,这是在过家家吗?但是大战过后,最要紧的就是安抚降将与昔日“敌占区”百姓之心,是以刘协只能以此敲打崔琰,却不能抓住不放。 因此刘协睨了一眼弯下腰去的崔琰,见他发际冒汗,也就不再痛打落水狗,眸光一转,问曹昂道:“朕方才说到哪儿了?” 曹昂接到皇帝的目光,微微一笑,道:“陛下才说到冀州青壮有三十七万之数……” 这一次崔琰便如锯了嘴的葫芦,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了。 刘协转身向上首走去,仿佛刚才那一场小小的风波根本没有发生过一般,平淡而又从容道:“冀州青壮有三十七万,人口近四百万,六十多万户。这相当于半个国家,处理不可不小心。朕今日召见你们几人,也是想听一听你们这些‘当地人’的意见。如今最要紧的事情是两桩,一是减轻田租赋税,二是抑制土地兼并……诸君有何高见?”他目光扫过,只见崔琰垂首站在荀彧身后,乖巧得仿佛一只打盹的鹌鹑。 恰好曹昂也从崔琰身上收回目光来,与皇帝隔空一望,都看到对方眼中的笑意。 作者有话要说:晚安,明天见! 第187章 当日颍川郡府之中, 刘协听过崔琰、沮授、韩礼与荀彧等人对冀州减免赋税抑制兼并的意见后,又留下荀彧、同时召见了陈群与钟繇。 此时颍川三大氏族,便是荀氏、陈氏与钟氏。 这其中荀彧一直在曹cao身边出谋划策, 钟繇原本一直跟着皇帝,做到了尚书郎, 几年前被调出长安,做了司隶校尉, 督领关中兵马。在这场对袁绍的大战中, 钟繇从关中凑出了两千匹战马送来,算是很有帮助。平定袁绍后, 钟繇便应召赶往兖州来。只有陈群先后跟随刘备与吕布,但少年时与荀彧等人也相熟。 刘协见他们三人, 问人才选拔之事。 其实士族虽然长远看来,门阀政治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但在此时, 士族中的人却代表了当代的先进思想。然而就算是先进人士如荀彧、陈群与钟繇, 能想出来的办法,也还是给人才分三六九等,然后安排不同的职位。这跟刘协此前要曹昂和杨修做的事情是相似的, 非常依赖于有选择权之人的清正。此时的曹昂与杨修是清廉公正的,但如果这个位置上来的人腐朽了,那整个制度就会一败涂地, 根本拉不回来。所以这只能作为过渡期的权宜之计,而不能作为治国的长久方针。 刘协只听他们议论, 便心中有了底,知道“科举制”在当下,不仅仅是有客观现实上的阻碍, 在世人观念中也有很大的壁垒。这些人不是曹昂,他也不会在时机还未成熟时就吐露,因此只听他们议过,含笑点点头,道一声辛苦,没有表态。 一时荀彧、陈群与钟繇都退下。 刘协起来走动着舒散筋骨,对曹昂道:“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这话既是对曹昂说的,也是说给他自己听,“急不得呐。” 话音未落,忽然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 郡府之中,都是皇帝的郎官护卫,觐见之人到此也都是屏息凝气,会有这样的喧哗声,着实不寻常。 刘协眉头微皱。 曹昂已然抢出门去,“臣去看看,是何人在此喧哗。”他一步迈出去,望见来人,不禁一愣。 刘协见他背影愣住,也走上前来,探头一望,却见两位少年打得不可开交——正被众郎官分开。那两名少年,一名正是曹丕,另一名虽然不认识,但看容貌与袁谭有几分相像。 曹昂低声喝道:“曹丕,何事闹到御前来?还不快请罪!” 那两名少年这才从彼此愤怒的对视中醒过来神,曹丕还未有动作,那位与袁谭有几分相像的少年已经冲上前来。 曹昂立时戒备,挡在皇帝身前。 那少年却并不是要冲进来,到了跟前,“噗通”一声跪了,愤懑道:“陛下明明下令,袁氏余者皆除罪。曹二公子如何能抢夺□□?实在羞辱于我!” 刘协戳了戳曹昂肩头,示意他让开,走出来一看,却见那跪着的少年生得眉清目秀、此刻双目含泪、脸色因为愤怒而涨红,看着就叫人觉得他是受了好大的委屈。刘协想了一想,问道:‘你是袁氏二公子袁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