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史上最强文明祖师在线阅读 - 秦国篇 第两百二十七章 惊变(上)

秦国篇 第两百二十七章 惊变(上)

    商鞅对嬴渠梁想要传位个他并不意外,但是他知道这是嬴渠梁对他最后的试探,如果他答应估计就会有埋伏在后的刀斧手将他砍成几段,不要怀疑一个大限将至君王的威势,就算是是他要死了也不要小看他,而这位君王的父亲可是像晋文公一样夺回了江山。

    而同殿的太子的脸色已经相当的精彩,他当然知道自己的父亲不可能将秦国君王的位子传给商鞅,就算是自己的父亲想要传位大臣们也不会答应,而这其实也是父亲像他暗示,自己死后,商鞅你可以找个理由处理掉了,因为商鞅已经得到了商君这样的封号,可以说这是君王一下的第一人。

    而太子嬴驷其实是非常的嫉恨商鞅的,因为作为他老师也同样是自己的叔父的公子虔因为他自己的关系被商鞅杀鸡儆猴,被赐予了墨刑,什么是墨刑那,墨刑又称黥刑、黥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墨刑对犯人的身体状况实际影响不大,但脸上的刺青会令犯人失去尊严。既是刻人肌肤的具体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耻辱、使之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墨刑是奴隶制五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

    而作为君王的老师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可以说商鞅这么做虽然看上去大公无私,其实是将为了君王得罪死了,而这里也要说说公子虔此人,可以说他是被商鞅逼的一步步扭曲的,在商鞅实行新法的第一年里,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作为太子嬴驷的触犯了新法。随后商鞅借题发挥后说道:“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可以说用太子的老师来作为惩罚对象的确是很好的震慑了秦人,但是在秦国上层中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虽然战国时期还没有什么刑不上士大夫的规定,但是贵族还是享有很多的特权的,特别是用金赎罪,都成了官场潜规则了,而商鞅的变法极大的破坏了这些默契,可以说是为他自己未来的下场埋下了伏笔。

    随后又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筑宫廷城阙,把国都从雍地迁到咸阳。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把零星的乡镇村庄合并成县,设置了县令、县丞,总共合并划分为三十一个县。废除井田重新划分田塍的界线,鼓励开垦荒地,而使赋税平衡。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处劓刑。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周天子把祭rou赐给秦孝公,各国诸侯都来祝贺。

    可以说商鞅的刑罚每次得以让秦人遵从都是拿着公子虔来做那只猴子,可以说他对公子虔再度用刑可以说是抽着太子嬴驷的脸啪啪响。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聚积祸患啊。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边的行为比命令百姓更为迅速。如今您却违情背理地建立权威变更法度,这不是对百姓施行教化啊。在商於封地南面称君,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诗经》上曾说:“相鼠还懂得礼貌,人反而没有礼仪,人既然失去了礼仪,为什么不快快地死呢。’照这句诗看来,实在是不能恭维您了。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您又杀死祝欢而用墨刑惩处公孙贾。《诗经》上说:‘得到人心的振兴,失掉人心的灭亡。’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呀。

    而此时支持商鞅的嬴渠梁已经到了自己最后的时刻,可以说只要嬴渠梁一死,商鞅的末日已经不远了,而此时的商鞅还浑然不知,他推辞不受,因为他觉得太子嬴驷继位同样会重用他,因为他做到了大公无私,但是是人都会自私,何况是太子那,虽然太子不敢违背自己父亲要求的吸纳天下的人才,但是因为商鞅的所作所为可以说在嬴驷年幼时候留下了大量的阴影,所以他对不是秦国本地出世的人才非常的厌恶,而他对宇文明非常的信任,因为他知道不是宇文氏,他现在估计还在别国当人家的质子,而宇文氏不管在哪个国家认职都属于中立派,他们只效忠君王,从不站队,这也是天下诸侯喜欢宇文氏的原因。

    而现在站在宇文明旁边的年轻人就是宇文明表上的儿子宇文宏,他真明叫做姬宏也就是大周帝国的皇太孙,他是宇文乾的儿子,这也是李宏明要求的把继承人都用分身送到诸侯这进行培养,而宇文宏和宇文明相差三十多岁,可以说这是宇文氏未来的继承人,大秦的栋梁之才,而因为商鞅的打压现在的宇文宏其实只是秦国的三级簪袅而已,如果按照大夫的分级,宇文宏只不过是下大夫,这对宇文氏来说是不可以想象的,不过这还是宇文宏以自己的能力升上来的。

    可以说商鞅对宇文氏非常的不感冒,因为他认为所谓的得宇文氏得天下,那都是诸侯杜设出来的无稽之谈,想这大秦还不是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和他宇文氏有什么关系,但是商鞅没有想过他现在不管是改革的钱粮还是支持的力度,都是宇文氏默许的,没有宇文氏经历了秦国两代君王的积累,哪来的商鞅变法的实行,而商鞅变法很多的地方都是有问题的,可以说这和商鞅的性格还有眼光的局限有非常大的关系,而在商鞅做出了两次惩罚公子虔的行为后,李宏明曾经感叹这是商鞅自己的取死之道而,如君上在还好,如君上不在商鞅必然没有好结果的。(本章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