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乱世第一名相谢安在线阅读 - 第1节

第1节

    ━━━━━━━━━━━━━━━━━━━━━━━━━━━━━━━

    本文内容由【青空下的afra】整理,海棠书屋网()转载。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真名士,自风流——乱世第一名相谢安

    作者:刘雅茹

    引子

    如果问中国历史上谁最被文化人推崇,那我肯定一下想起两位来,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谢安。

    从南朝开始,直到明清,随意翻开哪位著名诗人的集子,里面必定会有几首,专门写给谢安。这其中做出贡献最大的,要数李白。仅为谢安,他就写下了至少20首杰作。如果再加上他写给谢安的后人谢灵运,谢脁的,那就更多。摘几句来看看:

    “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

    “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

    ……

    (小注:谢安,字安石,跟王安石的名相同。王安石自己也觉得这很有趣,所以在走访了谢安的遗迹之后,他就颇欣慰地写诗说:“我名君字偶相同”。)

    再看看咱们苏学士的: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

    稼轩先生的: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唯消棋局。”

    ……

    那么,谢安的身上到底有什么魔力,以致于让我们一千多年来的文化人们倾心如此?李白对谢安是一生念念不忘,几乎到了崇拜的程度,那么这原因到底在哪里?

    不可否认,当我们心悦诚服地去推崇一个人,首先,我们总是艳羡于他的成功,然后细细思量,却发现,那竟是我们根本无法企及;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他总有着那么一种让我们着迷却又与众不同的神奇特质。于是,我们就渐渐地钦佩他,倾慕他,甚至崇拜他。

    每天品味着历史上这形形色色又浑浑沌沌的人物们,忽然到了谢安这里,不禁惊住:一个人居然可以写出这样完美的人生!他成就了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不世之功,但却又始终保持了一片真性情。从容鱼游于险恶的官场,但那脏水却从来不能溅到他的身上。这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策略??

    谢安隐居了快20年,然后又做了26年的官儿。隐居时,他是一代“风流名士”;作官时,他是一代“风流宰相”。

    “风流”中,他从从容容挫败了权臣桓温的篡位阴谋;

    “风流”中,他潇潇洒洒指挥了淝水之战;

    “风流”中,他为东晋主持了十年大局,国家安定,百姓乐业,竟让那个乱世,出现了一个“小康时期”;

    “风流”中,他功成名遂,却又激流勇退,把个功名权位丢弃得像扔掉了垃圾……

    如果这些还不够完全,那么,他还是一位大书法家,一位琴家,一个诗人。在家族里,他是所有人的精神依赖;在社会上,他是一个时代的偶像巨星。在林泉间,他是名士们的领袖;在朝堂上,他是整个国家的核心……

    ……

    说到这里,的确已足够让我们倾心,仿佛在史上也难寻到第二个如此完美的人……那么,我们不妨先避开眼前这尘世的纷扰,一起回到那个风流的时代,去跟随着谢安的轨迹,说说他的精彩故事,细细品一品——他的人生。

    第一卷 潇洒俊雅的风度

    既然是要说一个人,那么还得按这个老套路,先来说,外貌.

    说谢安的外貌,这个无可争议,一个字,帅!“谢家兰玉真门户”,这句话的确不是瞎说,谢安这一辈里,谢安和他的堂兄谢尚,弟弟谢万,都是风流美男子

    谢安的小儿子谢琰,后来参加了淝水之战,也是从小就“美风姿”,后来谢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段时期的江南第一美男。谢混不仅美得无人能及,诗也写得很好,清华大学校名的出处,“寒裳顺兰芷,水木湛清华”,就是他诗里的句子。

    不过,要说谢安,只说“帅”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一方面,还得说他的风度。

    风神秀彻

    谢安还只有四岁的时候,桓温的老爸桓彝到谢家来做客。这桓彝也是个有名的大名士,桓家后来那么风光的基业,都是从他过江后,慢慢建立起来的。桓大名士到了谢府,一下子就看上了这孩子。古人的眼光,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可能不容易理解,东汉时评论人看“骨相”,魏晋时评论人重“风神”,桓大名士一见四岁的谢安,立刻就喜欢上了,忍不住地赞叹,哎呀,这孩子好啊,“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这个王东海就是王承,也是当时很出名的人物,为官清静,很受百姓爱戴,并且极有风度。不过,后来看,桓大名士这话,还是颇有道理,谢安后来果然是“不减王东海”。谢安很小就出名,大概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潇洒”的来历

    有件事很有趣,谢安和王羲之是非常好的朋友,但谢安和王献之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正如大家所知,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大书法家,继谢安之后的又一代风流领袖。谢安跟父亲和儿子的关系都很好,全当是平等的朋友,王献之对谢安说话,也常没大没小。王羲之另一个著名的儿子,那个“乘兴而来,兴尽而去”的王徽之,同谢安交往时,也常如此。但谢安从来没有不高兴,好像还挺喜欢。

    王献之一生都是非常爱戴谢安的,并在他的官府里做长史。一次,王献之也不知怎么来了兴致,忽然称赞谢安说:“您本来就是最潇洒的。”谢安回答说,“我不潇洒,你这么说我很高兴,我自己就是身心比较顺畅罢了。”潇洒!这很可能就是这个词儿的最早出处啊.

    偶像效应

    谢安俊雅的容貌,潇洒的风度,很快就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偶像。有一回,还因为这偶像效应,让他的一位穷老乡发了笔不小的财呢。他这位穷老乡最早是个县令,后来被免了官,日子过得不咋样,想从建康回家里去,盘缠都不够用。谢安有心赠他些盘缠,但又怕伤了他的面子。于是就问他还有什么能换钱的东西。这个穷老乡说,他别的啥也没有,就有去年想做生意没做好,剩下的五万把根本卖不出去的蒲葵扇。谢安想想说,不如我给你推销推销吧。

    于是,他就从中随意地拿了一把,平时与名流们交谈的时候,就总是拿在手里,显得很喜欢的样子。诸位名流见此,想,哎呀,原来这蒲葵扇也很好啊,拿在手里也蛮潇洒嘛,于是名士们还有那些倾慕名士的人,纷纷购买,建康居然掀起了一股蒲葵扇抢购风,五万把蒲葵扇不久就倾销一空。谢安这个穷老乡,不但挣了盘缠,还发了笔不小的财,喜滋滋地回家去了。

    这就是“新会蒲葵”的故事,一直到清末民初,“新会蒲葵”都是个很响亮的品牌。

    第二卷 早早成名的童年

    谢安从小就很有名,第一篇里说了,那开头得从四岁算起。不过,他少年时的确有一些很精彩的故事,这个“少有重名”,仅仅就凭长得好,出身好,还是得不来的。那么瞧瞧他少年时的故事。

    老翁可念

    谢安从小性情温和,不很爱说话,是那种比较懂事的乖孩子类型。他七八岁的时候,大哥谢奕(谢玄和谢道韫的父亲)刚刚开始作官,在剡县当县令。谢奕可是个极有个性的人,常常想起什么是什么,后来他到桓温那儿当下属,还逼着顶头上司桓温天天陪他喝酒呢。

    谢奕当县令,就把小谢安接到身边来玩儿。有一回,他审案子,谢安穿着青布裤,乖乖坐在一边儿看着。结果正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想不出好办法惩罚他,这老东西,打也打不得,关也关不得,可怎么办?他忽然脑袋一热,想出了个妙法。他让手下取来两壶酒,命令老头儿喝下去,都喝了,就饶了他。老头儿虽然害怕,但也没办法,咕咚咕咚就喝起来了。古代南方的酒度数低,不然换成我们“二锅头”,这老头儿也肯定玩儿完。老头儿喝完一壶,醉得满脸通红,实在喝不下了。谢奕看见,就哈哈大笑起来,命令他接着喝。

    这时,谢安忽然对谢奕说,阿兄,"老翁可念",你怎么能这样做呢!谢奕没想到这孩子居然来教育他,但看看谢安十分郑重的表情,也觉得有点儿不合适了。于是说,你是想放了他吧。说完,就下令把那老头儿放走了。

    少年慕容垂

    鲁迅先生《三闲集》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谢安在少年时,居然和后来雄踞一方的燕国统帅慕容垂,有过一回神交。

    《三闲集》里是这样记载的,谢安小的时候名声就很响亮,远在辽东的人都听说了他的美誉。于是慕容垂就派人给谢安送了一对白狼眊去,这时的谢安正是13岁,而慕容垂才7岁。

    “白狼眊”,就是用白狼的毛做成的装饰,一般都安在长矛上。慕容垂7岁就有结交远方名士的心思,难怪后来叱咤风云,也真是英雄出少年哪。

    两位宰相的“会晤”

    历史上东晋两位最有名的宰相,一个是王导,一个就是谢安,东晋能够维持这么多年,他们俩是最大的功臣了。有趣的是,这两位宰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他们都是道家的推崇者,执政时都采用清静不扰民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所以两人当政时,都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安定。其次,他们都风度潇洒,是一代风流领袖,都属于那种偶像型领导人。当时人们常把他们两个相提并论。只是说,谢安要更文雅一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谢就指王导的家族瑯琊王氏(王羲之的家族)和谢安的家族陈郡谢氏。他俩都是各自家族里最辉煌的人物。

    在谢安十几岁的时候,这两位宰相,还曾经有过一次“会晤”。其实,王导比谢安大44岁,王导去世那年,谢安才19。王导去世的前几年,谢安曾经去拜访他,结果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王丞相对这个后辈大为欣赏,结果很快,谢安的名声又上了一个台阶。而王导也给谢安留下了终生不忘的好印象,当他执政时,对当年王导的很多治国之道,仍然十分认可。

    第三卷 逍遥东山

    第一章  谢安

    先来说说东山吧。东山,在当时的会稽郡,现在的上虞市郊。几年前,大导演谢晋到东山登山祭祖,称其为“娟雅第一山”。谢安是从20多岁开始到东山隐居的,直到40岁离开,接受桓温的邀请,去做他帐下的司马,这才踏上仕途。

    兰亭雅集

    王羲之的古今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名传千古,这个“兰亭雅集”的典故,也几乎家谕户晓。这里,就来简述一下儿当时的盛况:

    时间:永和九年的三月三,公元353年。

    地点:会稽郡山阴之兰亭,现在的绍兴市西南。

    人物:东道主王羲之(这时他是会稽郡的内史,其实就是郡太守)、当时最有名的40多位名士。其中有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谢道韫的夫婿)、王徽之、王献之等等。

    人物概况:谢安当时是33岁,王羲之的年龄现在有争议,但可以肯定比谢安大一些。最小的王献之才7岁,跟着老爸来凑热闹。

    活动内容:一边畅谈人生哲理,一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说具体点儿,就是名士们沿小溪而坐,把盛满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让它沿着溪水漂动,漂到谁面前,谁就喝干这杯酒,然后赋诗一首。做不出来就罚酒。(王献之因为年龄小,写不出,居然就被罚了)

    丰硕成果:共得诗37首。当然最最丰硕的,还是那幅千古一序。王羲之最后总结,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兰亭集序》由此诞生。

    精品举例:兰亭诗里佳作不少。把谢安和王羲之的两首拣几句来瞧:

    王羲之的: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音。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

    谢安的: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小注一下儿“三月三”:“三月三”在魏晋时叫做“上巳”节,那是个很盛大的节日,上至贵族王公,下至小民百姓,都要出去到水边过节。甚至女子们都要穿上艳丽的服装,走出门去。“曲水流觞”是过节的一个重要项目,人人如此,可并不是这回兰亭会名士们的发明。不过饮酒赋诗却是他们的专利了。不光汉人,北方也过“三月三”,石虎时的三月三盛会,就热闹得很。)

    我们一千七百年的文化名人们,对谢太傅这“东山逍遥”羡慕得不得了,但是,谢安的东山真的逍遥吗?并不是的!至少他有两大摊子事儿必须得做,做好后才能跟他的名士朋友们饮酒作诗去。

    难缠的爱弟

    谢安的第一个摊子,就是应付他的好弟弟谢万,替谢万收拾残局。可别小看这个摊子,因为它可维系着谢家这三代人好不容易才得到的门户地位呢。

    谢万实在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人。这兄弟是个风流名士的确不假,诗也写得好,可是实在不经世务,啥实际事儿也干不了,是那个时代著名的“白望”之一。他二十岁左右时,听说有人送了谢安一领“裘”(就可理解为“裘皮大衣”,在那时也同样贵重),就惦记上了,来跟谢安要。但他却不直说,却谎称,“我怕冷。”谢安岂不知这个爱弟的小心眼儿,估计他对谢万一贯的精神折磨,也的确有点儿受不了了,就说,你别胡说了,你不过是想穿出去炫耀罢了。然后又说,你不是怕冷吗?好啊,那没有比绵更保暖的了,给你三十斤绵,拿去吧。谢万怏怏抱着三十斤绵,又不敢不拿走,瞧这一对兄弟。

    谢万后来当了官,谢安深知他不是那块料儿,就老得给他出主意,想办法,还时不常到他当官的地方去(吴兴郡),每天早上叩屏风叫他赶紧起床办公;谢万当将军,谢安得一一亲自去拜访他的手下,以“深著恩信”。后来要不是谢安替他聚拢了人心,谢万不战即溃后,就差点儿被手下们杀了。谢安出仕前,估计有30%的心思都花在了这好弟弟身上。不过奇怪的是,谢安居然一辈子都十分喜欢他,除了裘皮大衣的事,谢安从来没有教训过他(其实那回也不算教训)。后来谢万死了,谢安伤心得不得了,居然十年不听音乐。

    第二章  谢玄

    下面开始说“逍遥东山”这一篇最重要的内容——谢家的才子才女们。

    这就是谢安的另一大摊子事儿。这时候说最合适,也只有这个时候,他们还都在谢安身边。后来他们长大,当官的当官,嫁人的嫁人,再没有这时的热闹了。

    要说我们谢家这些“芝兰玉树”和金枝玉叶,先得知道,对当时那个士族社会来说,子弟们成器不成器,直接关系着这个家族将来的社会地位,可是件不得了的事。谢安在他的兄弟里排行第三,老大是谢奕,老二谢据(就是那位“空中撒盐”的胡儿的老爸,很早就死了,把遗孤们都扔给了谢安),老四是谢万,老五是谢石(后来淝水之战的前线主帅),老六谢铁(这一位,除了当永嘉太守之外,事迹不记史传,他的后代倒有些故事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