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公主驻颜有术[清穿]在线阅读 - 第261页

第261页

    因此,看见琼华在一群刚刚结识的农户之间混的如鱼得水,康熙和佟皇后丝毫不感到意外。

    其中那名与琼华搭话的老妪喜欢琼华聪慧活泼,充满朝气的样子,手颤颤巍巍地从袖子中摸出一方帕子,帕子中包着两块麦芽糖,她将麦芽糖递给琼华:“来,孩子,吃。日后,待你们搬了过来,我会跟你讲更多事。”

    麦芽糖一直被包裹着,藏在袖子中,已经有些化开了,看上去很是简陋,完全无法与琼华在宫中见过的各式各样精致的点心与糖果相提并论。但琼华能够看出,这点甜味儿对于老妪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东西,否则,也不会被她这样密实的包裹着,小心翼翼地珍藏着。

    这年头,糖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可是一种精贵的物事。

    老妪自己都舍不得吃,琼华想不明白,她为什么会拿给自己。

    “这太珍贵了,我不能收下。”琼华努力模仿着一个老实农家女的模样,冲着老妪摆了摆手:“您还是自己吃吧。”

    老妪闻言,神色黯了黯。

    她旁边有人悄悄劝琼华说:“小闺女,你就收下吧。姜老太她从前总是习惯在身上备一两块糖,拿来给小孙子吃。可是前些年,姜老太的家乡遭了灾,在来这儿的途中,姜老太的小孙子没看住,叫拐子给拐了……这些年,姜老太也过得很不容易啊。”

    那人看见琼华若有所思的样子,就知道这闺女年纪虽不大,却是个聪慧的,又说:“姜老太的小孙子被拐走的时候,跟你差不多大。自打那以后,姜老太就格外喜欢小孩子,对你这样年龄段的小孩子很好。知道你是懂事,才不想收她给的糖,但你要是能收下,她心里头,大概也能多几分慰藉吧。”

    琼华闻言,走到老妪身边,从她手中接过了手帕,打开那手帕,取出一颗糖,也不嫌弃那糖黏糊糊的,就这么放入了口中。麦芽糖很甜,虽然卖相不好,但口感一点儿也不差。

    老妪见琼华吃了糖,露出一脸幸福的表情,顿时也生出了一种满足感来。

    然后,她就看见琼华脸上扬起大大的笑容,努力地垫着脚尖,把手举高高,将另一颗糖送到了自个儿的嘴边,很懂事很乖巧地道:“您也吃!”

    老妪想起,自家小孙子当初也是这般乖巧,若是只有一颗糖,断然不肯自己吃了,非得要有两颗糖,才跟祖母你一颗,我一颗的吃下去,顿时有种想要落泪的冲动。

    她接过那糖,颤颤巍巍地放入口中,对琼华道:“好孩子,好孩子……”

    她没念过书,平时也鲜少与人交流,因此语言十分贫乏,翻来覆去就是这么一句话,但琼华却能够感受到她心中涌现的情感。

    她走上前,主动给了这位失去小孙子的老太太一个拥抱。

    后来,琼华才知道,这位老太太是个独居老人,她的儿子在三藩之战时应征入伍,他所在的队伍是负责讨伐吴三桂的那一支。最终,战争胜利了,吴三桂倒台了,她的儿子却没能够回来,甚至连尸骨都找不到,只领回了一份抚恤金。后来,老太太的儿媳因为cao劳过度而早早去了,只留下老太太与小孙子相依为命……若只是这样,倒也罢了,好歹家中有些薄产,有两亩田地,老太太能够安安生生地将小孙子养大老太太早年一直过得很艰辛,直到这些年,她干活麻利,被琼华这个庄子上的管事看中,将她留在庄子上干活,她的日子,这才好过了许多。

    这里的农人们显然也是把乖巧又讨喜的琼华当成了“自己人”,才会跟她说这些。在他们想来,琼华一家既然都准备来庄子上干活了,那么日后,迟早也会知道这些,早告诉他们和晚告诉他们,没什么区别。

    在得知了这些之后,琼华本来轻松愉快的心情,变得有些沉甸甸的。

    老太太并不是众多农户中最悲惨的那个,她只是不幸的人之中的一员。还有更多的人,与她遭遇了同样的不幸,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努力地生活下去,为了生存而挣扎着。

    在失去过很多东西之后,他们变得易于满足,哪怕是生活中一点小小的改善,都足以让他们心怀感恩。

    所以,他们才会对宽厚的主家和管事如此赞不绝口,并在发现按照主家的要求种出来的稻子产量猛增后,对此奉若神迹。

    正因为挨过饥,受过饿,失去过太多,才让他们格外珍惜眼下的生活。

    ……

    胤禛见小meimei与农户们打成一片,原本也是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自豪,想着不愧是他的meimei,就是这么招人喜欢。当然,他自己并没有走过去跟那些农户们交流,而是抱着双臂,倚靠在树边。

    他都已经是大人了,可做不到像琼华这样讨喜。若是走过去跟那些农户们说话,指不定会破坏了这美好的氛围,而且,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交流,他一向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在这一点上,他的meimei做的可比他好太多了。当然,胤禛也没有发呆,而是一直竖着耳朵听着琼华和那些人的对话。meimei第一次与农户交流,这样的场景,还是很值得铭记的。

    当然,胤禛得承认,在meimei与那些农户的交流中,他自己也加深了对百姓、对民间生活的了解。

    原先只听夫子们说百姓怎样怎样,到底还是太过片面。也唯有亲自与他们接触,听他们说些家长里短的话,才能够真正感受到,他们在过的是什么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