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玄幻小说 - 剑来(1-7册)出版精校版在线阅读 - 第103章 在书院

第103章 在书院

    老儒士将通关文牒交还给那个名叫陈平安的年轻人。

    这位书院夫子对他印象极好。

    老夫子又看了眼陈平安,背着长剑和书箱,很顺眼。

    负笈仗剑,游学万里,本就是读书人会做、也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情。

    陈平安问道:“先生认识一个叫李宝瓶的小姑娘吗,她喜欢穿红棉袄红襦裙。”

    老夫子哈哈笑道:“咱们书院谁不知道这丫头,莫说是书院上上下下,估摸着连大隋京城都给小姑娘逛遍了,每天都朝气勃勃,看得让我们这些快要走不动路的老家伙羡慕不已。这不今天就又翘课偷溜出书院了,你如果早来半个时辰,说不定刚好能碰到小宝瓶。”

    陈平安问道:“就她一个人离开了书院?”

    老夫子点头道:“次次如此。”

    看到陈平安担忧的神色,老夫子笑道:“放心,小姑娘出去这么多回,都不曾出过纰漏,毕竟是书院弟子,何况我们大隋京城一向安稳,民风朴素,加上礼部尚书又是书院山长,经常要来这座小东山与几位副山长喝茶,不会有事的。”

    陈平安这才微微放心。

    老夫子问道:“怎么,这次拜访山崖书院,是来找小宝瓶的?看你通关文牒上的户籍,也是大骊龙泉郡人氏,不但是小姑娘的同乡,还是亲戚?”

    陈平安笑道:“只是同乡,不是亲戚。几年前我跟小宝瓶他们一起来的大隋京城,只是那次我没有登山进入书院。”

    老夫子心中有些奇怪,当年这拨龙泉郡孩子进入新山崖书院求学,先是精锐骑军去往边境接送,之后更是皇帝陛下亲临书院,很是隆重,还龙颜大悦,御赐了东西给所有游学的孩子,照理说这个名为陈平安的大骊年轻人,即便没有进入书院,自己也该看到过一两眼才对。

    老夫子问道:“你要在这边等着李宝瓶返回书院?”

    陈平安点点头。他当然希望在山崖书院,第一眼看到的人是小宝瓶。

    李槐、林守一、于禄、谢谢,陈平安当然也要去看,尤其是年纪最小的李槐。只是他们都比不上秋冬春红棉袄,唯有夏天红裙裳的小姑娘。陈平安从不否认自己的私心,他就是与小宝瓶最亲近,游学大隋的路上如此,后来独自去往倒悬山,同样是只寄信给李宝瓶,然后让收信人小姑娘帮着他这个小师叔,捎带其余信件给另外几人。桂花岛之巅那幅范氏画师所绘画卷,一样只送了李宝瓶一幅,李槐他们都没有。

    这种亲疏有别,林守一、于禄、谢谢肯定很清楚,只是他们未必在意就是了。林守一是修道美玉,于禄和谢谢更是卢氏王朝的重要人物。至于窝里横是一把好手的李槐,大概到如今还是觉得陈平安也好,阿良也罢,都跟他最亲。

    老夫子摆手笑道:“我劝你们还是先进书院客舍放好东西,李宝瓶每次偷溜出去,哪怕是一大早就动身,仍是最早都要黄昏时分才能回来,没有哪次例外,你要是在这门口等她,至少还要等三个时辰,没有必要。”

    陈平安想了想,转头看了看裴钱三人,如果只有自己,他不介意在这边等着。他又转头看了眼大街尽头。

    朱敛一直在打量着山门后的书院建筑,依山而建,虽是大隋工部新建,却极为用心,营造出一股素雅古拙之气。

    这座从大骊搬迁到大隋京城的山崖书院,是昔年浩然天下的儒家七十二书院之一。这是朱敛离开藕花福地后见到的第一座儒家书院。

    圣人讲学处,书声琅琅地,名声著天下。

    山崖书院在大骊建造之初,首任山长就提出了一篇开宗明义的为学之序,主张将“学问思辨”四者,落在“行”之一字上。

    朱敛举目打量书院之时,石柔始终大气都不敢喘。她寄居于一副仙人遗蜕,其实能够抵御那股无形的浩然正气,但是鬼魅阴物的本能,仍是让她心中惊惧不已。

    裴钱始终一言不发,好像比石柔还要紧张。老龙城下船之时,还在心中扬言要会一会李宝瓶的裴钱,到了大隋京城大门那边就开始发虚,到了山崖书院山门口更是犯怵。

    陈平安笑问道:“敢问先生,进了书院入住客舍后,如果我们想要拜访茅山长,是否需要事先让人通报,等待答复?”

    老先生笑道:“其实通报意义不大,主要是我们茅山长不爱待客,这几年几乎谢绝了所有的拜访和应酬,便是尚书大人到了书院,都未必能够见到茅山长,不过陈公子远道而来,又是龙泉郡人氏,估计打个招呼就行。咱们茅山长虽然治学严谨,其实是个好说话的,只是大隋名士历来重玄谈,才与茅山长聊不到一块去。”

    陈平安仍是没有立即走入书院,问道:“如果我没有记错,负责大隋京城治安秩序的,是步军统领衙门?”

    老先生心中了然,看来还是担心李宝瓶,笑道:“正是如此,而且那座衙门主官的幼子,如今就在书院求学。”

    陈平安又松了口气。

    陈平安又问过了一些李宝瓶的琐碎事情,才与那位老先生告辞,走入书院。

    裴钱走得步伐沉重,尤其是过门之后,一段坡度平缓的山路,走得像是在下河蹚水、雪地跋涉。

    书院有专门招待学子亲戚长辈的客舍,当年李二夫妇和女儿李柳就住在客舍之中。

    书院只是象征性收取了些铜钱,每间客舍一天才十文钱,得知如今客舍入住不多后,陈平安一口气要了四间毗邻客舍。

    各自放了行李,裴钱来到陈平安屋子这边抄书。

    陈平安摘下了竹箱,甚至连腰间养剑葫和那把半仙兵剑仙一并摘下。

    朱敛来问要不要一起游览书院,陈平安说暂时不去,裴钱在抄书,更不会理睬朱敛。朱敛就去敲石柔的屋门,浑身不自在的石柔心情不佳,朱敛又在外边说着文绉绉中带着荤味的怪话,石柔就打赏了朱敛一个“滚”字。朱敛只得独自一人去书院闲逛。

    李宝瓶可能已经比在大隋京城土生土长的老百姓,还要更加了解这座京城。

    她去过南边那座被老百姓昵称为粮门的天长门,通过运河而来的粮食,都在那里经由户部官员勘验后储入粮仓,是四方粮米汇聚之处。她曾经在那边渡口蹲了小半天,看着忙忙碌碌的官员和胥吏,还有汗流浃背的挑夫。她还知道那里有座香火鼎盛的狐仙祠,既不是朝廷礼部认可的正统祠庙,却也不是yin祠,来历古怪,供奉着一截色泽光润如新的狐尾,有疯疯癫癫、神神道道贩卖符水的老妇人,还有听说是来自大隋关西的摸骨师,老头儿和老妪经常吵架。她去过长福寺庙会,人山人海。她很眼馋一种用牛角制成的筒蛇,来这边的有钱人很多,就连那些瞧着比权贵子弟还要趾高气扬的长随仆役,都喜欢穿着染黑的川鼠皮衣,混充貂皮裘衣。李宝瓶还去过皇城边上,在那边也蹲了好多个下午,才知道原来会有许多舆夫、绣娘,这些不是宫里人的人,一样可以进出皇城,只是需要随身携带腰牌,其中就有一座编撰历朝国史、纂修史书的文华馆,外聘了不少书手纸匠。

    再绕着去北边的皇城后门,那边叫地久门,李宝瓶去的次数更多,因为那边更热闹。曾经在一座杂银铺子,还看到一场闹哄哄的风波,是当兵的抓毛贼,气势汹汹。后来她跟附近铺子掌柜一打听,才知道原来那个做不干净生意、却能日进斗金的铺子,是个销赃的窝点,售卖之物,多是从大隋皇宫里边偷窃而出的御用物件,偷偷藏下来的一些个荷包香囊,甚至连一座宫殿修缮沟渠的锡片都被偷了出来,宫廷岁修剩余下来的边角料,同样有宫外的商贩觊觎,许多造办处的报失报损,更是利润丰厚,尤其是金玉作、匣裱作这几处,很容易夹带出宫,变成真金白银。李宝瓶当时不太明白,就在皇帝陛下的眼皮子底下,怎么都有人敢偷皇帝家的东西。与她混熟了的老掌柜便笑着说,这叫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钱的生意没人做。

    李宝瓶还去过距离地久门不远的绣衣桥,那边有个大湖,只是被一座座王府、高官府邸的院墙合伙拦住了。步军统领衙门就坐落在那边一条叫貂帽胡同的地方,李宝瓶吃着糕点来回走了几趟,因为有个她不太喜欢的同窗,总喜欢吹嘘他爹是那衙门里头官帽子最大的,就算他骑在那边的石狮子身上撒尿都没人敢管。

    李宝瓶还去过城南边的中官巷,那是好多年迈宦官、白头宫女离开皇宫后颐养天年的地方,那边寺庙道观很多,只是都不大,那些宦官、宫女多是不遗余力的供养人,而且无比虔诚。所以李宝瓶经常能够看到驼背老人由仆役扶着,或是独自拄拐而行,去烧香。逛荡次数多了,李宝瓶就知道原来资历最深的宫女,被誉为内廷姥姥,是服侍皇帝皇后的年长女官,其中每天清晨为皇帝梳头的老宫人,地位最为尊荣,有些还会被恩赐“夫人”头衔。

    在京城东边,有着大隋最大的坊市,商铺众多,车马往来,人流即钱流。其中又有李宝瓶最爱闲逛的书坊,一些胆子大的书铺掌柜,还会偷偷贩卖一些依照朝廷律法,不能放行出关出境的书籍。各个藩属国使节,往往会派遣仆役私下购买,但是一旦运气不好,遇上坊丁巡查,就要被揪去衙门吃挂落。

    这三年里,不管棉袄还是衣裳,总是一抹大红颜色的小姑娘,搀扶过许多去烧香的蹒跚老人,帮站在树底下大哭的孩子上树拿下过纸鸢,与衣衫褴褛的老翁一起推过装着木炭陷入泥泞大雪中的牛车,看过街巷拐角处的老人下棋,在一个个古董铺子踮起脚询问过掌柜那些文案清供的价钱,在天桥底下坐在台阶上听过说书先生们讲故事……无数次在大街小巷与挑担子吆喝的小贩们擦肩而过,还给在地上扭打成一团的孩子劝过架,并将他们拉开……

    她听过京城上空悠扬的鸽哨声,看过摇摇晃晃的漂亮纸鸢,吃过她觉得天底下最好吃的馄饨;她在屋檐下躲过雨,在树底下躲过大太阳,在风雪里呵气取暖而行……

    今天李宝瓶又去逛了书坊,去的路上,在一间价廉物美的小饭馆儿吃了午饭,回的路上,换了一家祖传手艺的小巷面馆。老掌柜和老板娘都跟她很熟了,经常说要便宜些算钱,要不就干脆不收钱了,可是李宝瓶都没答应,说可能下次就要便宜了哦,只是一次次的下次,两家馆子也没这么个机会,久而久之,就只当是她在说客气话,不愿意让他们的小本买卖少赚那几文钱,只是他们其实都想笑,遇上这么个可爱又懂事的客人,他们就算再挣钱不易,也不会计较那点钱的。

    暮色里,李宝瓶飞奔的身影出现在山崖书院门外的那条大街上。她觉得书上说岁月如梭、白驹过隙,好像不太对呢,怎么到了她这儿,就走得慢悠悠、急死个人呢?

    一双眼睛里好像只有远方的红襦裙李宝瓶,与看门的老夫子飞快打了声招呼,一冲而过。

    正在打盹的老先生想起一事,向那个背影喊道:“小宝瓶,你回来!”

    李宝瓶没有停下身形,双手挥动,原地踏步,扭头看了眼正在朝自己招手的老夫子,便倒退而跑,竟然跑得还不慢……

    李宝瓶倒退着跑回了门口,站定,问道:“梁先生,有事吗?”

    姓梁的老先生好奇地问道:“你在路上没遇到熟人?”

    李宝瓶瞪大眼睛,摇头道:“没啊。”

    梁老先生笑问道:“那你今儿是不是没从白茅街那边拐进来?”

    李宝瓶点头道:“对啊,怎么了?”

    梁老先生笑眯眯问道:“宝瓶啊,回答你的问题之前,你先回答我的问题,你觉得我学问大不大?”

    李宝瓶想了想:“比茅山长小一些。”

    梁老先生顿时被这个实诚的小姑娘噎得说不出话来。

    不过换个角度去想,小姑娘拿自己跟一位儒家书院圣人做比较,怎么都是句好话吧?

    于是梁老先生心情还不错,就告诉李宝瓶有个年轻人来书院找她,先是在门口站了挺久,后来去客舍放下行李后,又来了这边两次,最后一趟是半个时辰前,来了就不走了。

    梁老先生笑道:“我就劝他不用着急,我们小宝瓶对京城熟悉得跟逛荡自家差不多,肯定丢不掉,可那人还是在这条街上来来回回走着,后来我都替他着急,就跟他讲你一般都是从白茅街那边拐过来的,估计他在白茅街那边等着你,没见着你,就又往前走了些路,想着早些瞧见你的身影吧,所以你们俩才错过了。不过不打紧,你在这儿等着吧,他保准能很快回来。”

    李宝瓶猛然转身,就要飞奔离去。

    梁老先生着急道:“小宝瓶,你是要去白茅街找他去?小心他为了找你,离着白茅街已经远了,再万一他没有原路返回,你们岂不是又要错过?怎么,你们打算玩捉迷藏啊?”

    李宝瓶着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原地团团转。这可是书院夫子们从未见过的光景。

    李宝瓶泫然欲泣,突然大声喊道:“小师叔!”

    老夫子心神一震,眯起眼,气势浑然一变,望向大街尽头。有人一袭白衣,身形如同一道白虹从白茅街那边拐入视野,然后以更快的速度一掠而来,转瞬即至。

    当那个年轻人飘然站定后,两只雪白大袖依旧飘荡扶摇,宛如风流谪仙人。

    陈平安站在红衣小姑娘李宝瓶身前,笑容灿烂,轻声道:“小师叔来了。”

    李宝瓶积攒了很多话,可当她真见到了陈平安,一句句到了嘴边的话,又都掉回了肚子。

    陈平安伸手在李宝瓶额头比画了一下:“长高了不少嘛。”

    李宝瓶蹦跳了一下,愁眉苦脸道:“小师叔,你怎么个子长得比我还快啊,追不上了。”

    陈平安帮她擦去脸上的泪水,结果李宝瓶一下子撞入他怀中,陈平安有些措手不及,只得轻轻抱住小姑娘,会心而笑,看来长大得不多。

    姓梁的老夫子看着这一幕,怎么说呢,就像在欣赏一幅世间最清新温馨的画卷,春风对杨柳,青山对绿水。有句诗词写得好,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所以梁老夫子也挺开心,乐呵呵的。

    一大一小,跟梁老夫子打过招呼后,步入书院。

    李宝瓶像只小黄莺,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给陈平安介绍书院里边的情况。

    两人来到客舍那边,陈平安看到一位高大老者与裴钱站在门口,裴钱悄悄张大嘴巴,没出声,只摆出了个“茅”字的口形。

    走多了江湖,陈平安下意识就要抱拳,随即赶紧收起来,学那儒生向这位山崖书院副山长作揖行礼。

    茅小冬点头致意,向前跨出:“陈平安,我们聊聊。”

    留下十二岁的李宝瓶和十一岁的裴钱在客舍门口。一个红襦裙,一个小黑炭。

    李宝瓶看着裴钱,裴钱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摆放了,低下头,不敢跟她对视。

    李宝瓶绕着裴钱走了一圈,最后站回原地,问道:“你就是裴钱?小师叔说你是他的开山大弟子,一起走了很远的路?”

    裴钱耷拉着脑袋,点点头。

    李宝瓶问道:“小师叔说你习武天赋很好,人可聪明了,跟我当年一样能吃苦,还说你最大的憧憬,就是以后骑头小毛驴闯荡江湖?”

    裴钱抬起头,看了眼李宝瓶,又低下头,点点头。

    李宝瓶想了想,说道:“好吧,那我送你两件东西,作为见面礼,跟我走。”

    裴钱咽了口唾沫,不敢挪步,虽然裴钱知道这个喜欢穿红衣服的小jiejie,肯定不是那种坏人,可她就是害怕走到哪个阴暗巷弄,李宝瓶一转身就给她套了麻袋,到时候往书院外头的大隋京城某个角落一丢。

    李宝瓶本来已经转身跑出几步,转头看到裴钱像个木头人似的站在那儿,善解人意道:“小师叔说了好些你的事情,说你胆儿小。行吧,把黄纸符箓贴额头上再跟我走。”

    裴钱赶紧掏出一张宝塔镇妖符,啪一下贴在脑门上,这才有了些胆气,慢慢悠悠向前走。

    李宝瓶脚步飞快,只是为了照顾裴钱的走路速度,所以只好步子极小,双臂就像在荡秋千,后退着跑到裴钱身边:“裴钱,你是小师叔的开山大弟子唉,就算再人生地不熟,害怕在书院遇上陌生人,也要假装胆子很大啊。再说了,有我在,没人敢欺负你的,放心吧。”

    裴钱挤出一个笑脸,掏出一张挑灯符,递给李宝瓶,不愧是见风使舵的墙头草,就想着先讨好了李宝瓶再说,至于当初的豪言壮志,什么跟李宝瓶掰手腕较劲,早被她抛到脑后十万八千里了。

    只是一拿出手,裴钱就有些后悔了,觉得这会被李宝瓶瞧不起,不承想李宝瓶直接接过,蘸了蘸口水,使劲拍在额头上,哈哈大笑。裴钱也跟着笑了起来。

    裴钱连当初太平山老祖宗的方丈神通都看得破,所以其实她还是看得到一些人心起伏的。有些人乌黑一团,好似墨汁,心肝漆黑;有些人一团糨糊,迷迷糊糊没个主见;又比如女鬼石柔就是迎风煞雨,只有不太容易给人瞧见的一粒金色的种子,刚刚抽芽儿,有了那么一点点绿意;又再如朱敛,就特别吓人,血雨腥风,雷电交加,只是隐约有一座锦绣阁楼,富贵气派。但是有些人……净如琉璃,就像这个红衣小jiejie,所以裴钱会格外自惭形秽。

    李宝瓶见她还是走得不快,便放弃了飞奔回自己客舍的打算,陪着裴钱一起乌龟散步,随口问道:“听小师叔说,你们遇上了崔东山,他有欺负你吗?”

    裴钱没敢说实话,只说还好。

    李宝瓶一手抓物状,放在嘴边呵了口气:“这家伙就是欠收拾。等他回到书院,我给你出口恶气。”

    裴钱转头偷看了一眼李宝瓶,一下子佩服得五体投地。

    除了师父,从老魏、小白他们四个,再到石柔jiejie,甚至就连那头地牛之属的黄牛妖物,谁不怕崔东山?裴钱更怕。

    崔东山的心中像是有一座巨大的幽暗深潭,却不是那种死气沉沉的死水,影影绰绰,有一条裴钱从书上、卦象上看到的所谓蛟龙的阴影轮廓,在缓缓游动,每次蛟龙身躯临近水面,都带起让人心寒的涟漪,不过好在水潭旁边,堆满了一本本的金色、银色书籍,才显得不那么阴森恐怖,不然裴钱哪里敢跟崔东山相处。

    高大老者,腰间悬挂一把戒尺,正是山崖书院真正意义上的主心骨茅小冬。

    茅小冬领着陈平安一路去往他自己的书斋,路上与陈平安几乎没有任何客套寒暄。

    两人落座后,一直板着脸的茅小冬蓦然而笑,站起身,竟是对陈平安作揖行礼。陈平安赶紧挪步让开,自认绝对当不起这份突如其来的儒家大礼。

    茅小冬起身后,笑道:“我们山崖书院,如果不是你当年护道,文脉香火就要断了大半。”

    陈平安不知如何作答。

    茅小冬解释道:“方才在外边,耳目众多,不方便说自家话。小师弟,我可是等你很久了。”

    陈平安苦笑着正要说什么。

    茅小冬大手一挥:“自家人,心里有数就行。”

    陈平安无奈坐下。

    茅小冬微笑着打量陈平安,伸出手:“小师弟,给我看看你的通关文牒,让我长长见识。”

    陈平安起身,双手递过那份通关文牒。

    茅小冬接过后,笑道:“还得感谢小师弟收服了崔东山这个小王八蛋,这家伙如果不是担心你哪天造访书院,估计他都能把小东山和大隋京城掀个底朝天。”

    陈平安说道:“其实崔东山还是忌惮文圣先生,跟我关系不大。”

    茅小冬伸手点了点陈平安:“小师弟这副德行,真是像极了我们先生当年,做的壮举越大,面对我们这些弟子,说辞越是这般谦虚:哪里哪里。小事小事。功劳不大不大。就是动动嘴皮子而已。你们啊马屁少拍,好像先生做了一件多泽被苍生的大事似的。先生我吵赢的人又不是那道祖佛祖,你们这么激动做甚?怎么,难道你们一开始就觉得先生赢不了,赢了才会有这意外之喜?你茅小冬,笑得最不像话,出去,跟左右一起去院子里罚读书。嗯,记得提醒左右偷爬出墙的时候,也给小齐带一份宵夜,小齐如今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记得别太油腻,大晚上闻着让人睡不着觉……”

    茅小冬一边说些自家先生的陈年旧事,一边笑得大快人心。

    陈平安一阵头大。怎么感觉比崔东山还难聊天?

    陈平安问道:“先前听门口梁老先生说,林守一很有出息了,不用担心,只是李槐好像课业一直不太好,那么李槐会不会学得很累?”

    茅小冬微笑道:“就李槐那崽儿的乐天脾气,天塌下来他都能趴地上玩他的那些彩绘木偶、泥人,说不定还要高兴今天总算可以不用去听夫子先生们唠叨授课了。你不用担心李槐,次次课业垫底,也没见他少吃少喝。上次他爹娘和jiejie不是来了趟书院嘛,给他留了些银钱,倒是也没乱花钱。只是有次给值夜夫子逮了个正着,当时他正带着学舍两个同窗,以碗装水代酒,三人啃大鸡腿呢,出去罚站挨板子后,李槐还打着饱嗝,夫子问他是板子好吃,还是鸡腿好吃,你猜李槐怎么讲?”

    陈平安忍着笑道:“如果挨了板子就能吃鸡腿儿,那么板子也是好吃的。不过我估计这句话说完后,李槐得一顿板子吃到饱。”

    茅小冬伸出大拇指:“不愧是护送了他们一路的小师弟,果然还是你最懂这个李槐。”

    然后茅小冬笑道:“李槐虽然读书开窍慢,但其实不笨的,很多同龄人,只会背书,李槐只要读进去了,就是真读成了自己的东西,所以授课夫子们其实对李槐印象很好,每次垫底,都不会怎么说他。”

    陈平安试探性道:“要李槐更勤勉读书,不能偷懒,这些道理还是要说一说的。”

    茅小冬眼神激赏:“是该如此。那会儿,李二刚刚大闹了一场皇宫,一个个吓破了胆。夫子们一来比较喜欢李槐,二来确实担心李二太过护犊子,有段时间连一句重话都不敢说,所以我便将那几位夫子训了一通,从那之后,就步入正轨了。该打板子就打,该训斥就训斥,这才是先生弟子该有的状态。”

    陈平安问道:“那次风波过后,李槐这些孩子,有没有什么他们自己注意不到的后遗症?”

    茅小冬笑道:“有我在,最不济还有崔东山那个一肚子坏水的东西盯着,没闹出什么幺蛾子。这种事情,在所难免,也算是求学知礼、读书学理的一部分,不用太过在意。”

    陈平安嗯了一声:“收放自如,不走极端。只是茅山长就要比较劳心了。”

    茅小冬一脸抱怨道:“喊声茅师兄,就这么难?怎么,是不是觉得我茅小冬比起齐静春、左右差得太远,甚至连崔瀺和崔东山都比不上,所以你不愿意喊一声茅师兄?”

    陈平安摇头道:“不是这样的,恳请茅山长谅解。”

    涉及文脉一事,容不得陈平安客客气气、随便敷衍。

    茅小冬看似有些不满,实则暗自点头。

    若是个自己这个山崖书院的所谓圣人一殷勤、再一黑脸就改变主意的年轻人,喊自己茅师兄,肯定还是有资格的,要做先生的关门弟子、齐静春和左右的小师弟,可就未必合适了。

    见微知著。茅小冬这点眼力还是有的。

    当初文圣门下,四个嫡传弟子中,首徒崔瀺最博学通才,齐静春学问最深最正,推崇“大道自行”的左右,大器晚成,修为最高,还有个家伙看似性情鲁钝,成材最慢,但却是齐静春之外,先生当年最喜爱的。事实上,当初三四之争落败,昔年如日中天的文圣一脉,逐渐沉寂,除了名动天下“左右相伴先生左右”之外,还有此人一直追随先生,自始至终,陪伴着最后自囚于功德林的先生。只是不知为何,那个时候,二师兄左右好像就已与四师兄分道扬镳了。而在一众记名弟子当中,他茅小冬之流,也算不得出彩。以此可见,当年文圣一脉,是如何的万众瞩目,文运璀璨。

    茅小冬有些惋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齐静春离开中土神洲,来到宝瓶洲创建山崖书院。外人说是齐静春要掣肘、震慑欺师灭祖的昔年大师兄崔瀺,可茅小冬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左右更决绝,直接远离人间,独自一人出海访仙。

    那个传闻中唯一一个曾经能撵着阿良满大街乱窜的一根筋傻大个,更是寂寂无声百余年了。

    茅小冬收起繁乱思绪,最终视线停留在这个年轻人身上。如今先生收取了这个继承文脉学问的关门弟子。

    在陈平安过书院而不入后的将近三年内,茅小冬既好奇,又担心,好奇先生收了一个怎样的读书种子,也担心这个出身骊珠洞天、被齐静春寄予厚望的年轻人,会让人失望。

    只是当茅小冬以坐镇书院的儒家圣人神通,远远观看陈平安的一言一行,既无惊艳,也无半点失望。就是觉得,这个名为陈平安的寒门子弟,才是先生会收的弟子,才是齐静春愿意代师收徒的小师弟,如此才对。

    之后陈平安又详细询问了林守一的修道和求学,会不会有所冲突。

    问了高煊与于禄成为朋友,友谊会不会不够纯粹。

    谢谢成为崔东山的婢女后,心境会不会出现问题。

    茅小冬一一作答,偶尔翻翻那份通关文牒。

    一切都大致知道了,陈平安这才真正如释重负。

    茅小冬最后笑问道:“自己的,别人的,你想得这么多,不累吗?”

    陈平安摇头坦诚道:“半点不累。”

    茅小冬点点头,轻声道:“做学问和习武练剑其实是一样的道理,都需要蓄势。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故而一起奇想,一有妙想,好像绚烂文采从天外来,世人不曾见不可得。”

    陈平安觉得这番话,说得有点大了,他有些忐忑。

    茅小冬突然低声问道:“先生可曾提及我?”

    陈平安欲言又止,仍是老老实实回答道:“好像……不曾说起。”

    茅小冬一拍膝盖,气呼呼道:“天底下竟有如此偏心的先生?!”

    茅小冬犹不死心,问道:“你再好好想想,会不会是漏了?”

    陈平安果断摇头。

    茅小冬抚须而笑,胸有成竹道:“想必是先生心中有弟子,自然不用时常挂在嘴边。”

    陈平安心中大定。

    眼前这位茅山长,绝对是文圣老先生一手教出的弟子。

    大概是觉得李宝瓶比较好说话,裴钱走路越来越快,脚步也越来越轻盈。

    只是当裴钱来到李宝瓶学舍后,看到了床铺上那一摞摞抄书,差点没给李宝瓶跪下磕头。难怪刚才裴钱壮着胆子小小显摆了一次,说自己每天都抄书,李宝瓶哦了一声,就没有了下文。裴钱一开始觉得自己总算小小扳回了些劣势,还有点小得意来着,腰杆挺得略微直了些。

    李宝瓶给裴钱倒了一杯茶水,让裴钱随便坐。她爬上床铺,将靠墙床头的那只小竹箱搬到桌上,拿出那把狭刀祥符,和阿良赠送给她的银白色小葫芦。

    李宝瓶说道:“送你了。”

    裴钱看了看狭刀和小葫芦,她如今比较识货了,抬头望向李宝瓶,问了一句废话:“很贵很贵吧?”

    李宝瓶倒是没有故意藏藏掖掖,一五一十说道:“听阿良私底下说,这把祥符刀,品相一般,是那什么半仙兵。这只从风雪庙剑仙魏晋那边拐骗来的小葫芦才算好,是道祖早年结茅修行期间,亲手种植的那根葫芦藤上,结出的七只养剑葫之一。世间剑修用这个温养飞剑,会比较厉害,裴钱你不是已经开始学剑了吗,那你就拿去用好了。”

    裴钱已经舌头打结,含含糊糊道:“可我才刚开始练剑,练得很马虎哩,更不是剑修,本命飞剑什么的,我比较笨,可能这辈子都养不出来的……”

    李宝瓶直截了当问道:“祥符和小葫芦,你喜不喜欢?”

    裴钱怯生生点了点头。

    李宝瓶挠挠头,心中哀叹一声。小师叔怎么找了这么个憨憨笨笨的弟子呢。

    裴钱越发惴惴不安,眼角余光就没离开过床铺上那些书山,再瞅瞅桌上的狭刀和银白色养剑葫。她灵光乍现,轻声道:“宝瓶jiejie,这么贵重的礼物,我不敢收哩,师父会骂我的。”

    李宝瓶眨眨眼睛:“那你就跟你师父说,我借你的啊,一年十年是借,一百年一千年也是借,反正我又不跟你讨要,你又能心安理得拿着它们去闯荡江湖,不就行了吗?”

    裴钱耷拉着脑袋:“对哦。”

    李宝瓶换了个位置,坐在裴钱身边那张长凳上,安慰道:“不用觉得自己笨,你年纪小嘛。听小师叔说,你比我小一岁呢。”

    裴钱一听,好像很有道理,立即抬起头笑了起来,双手放在桌上,小心翼翼问道:“宝瓶jiejie,我可以摸摸它们吗?”

    李宝瓶猛然站起身,吓了裴钱一大跳,李宝瓶用眼神示意裴钱不要慌张,然后让裴钱好好看着。结果裴钱就看到李宝瓶一下子抽刀出鞘,双手持刀,深吸一口气,对着那个葫芦就一刀劈砍下去。看得裴钱跟一只小呆头鹅似的。

    李宝瓶这一刀砍得比较霸气,结果小葫芦光滑,刚好一下子蹦向了裴钱,被裴钱下意识一巴掌拍飞了。

    银白色养剑葫啪一下,砸在了李宝瓶脸上。

    砰一声,葫芦坠地。

    愣了一下的李宝瓶开始流鼻血。

    裴钱觉得自己死定了。

    这会儿李宝瓶手里还拿着祥符呢,极有可能下一刀就要砍掉自己的脑袋了吧?

    不料李宝瓶抬起手,手掌随便一抹,将祥符刀熟门熟路地放回刀鞘,脚尖轻轻挑起养剑葫握在手心,一起放回桌上。

    坐下后,李宝瓶对裴钱开心笑道:“裴钱,你刚才那一挡一拍,很漂亮唉,很有江湖风范!不错不错,不愧是我小师叔的徒弟。”

    裴钱哭丧着脸,指了指李宝瓶的鼻子,呆呆道:“宝瓶jiejie,你还在流血。”

    李宝瓶又抹了一把,看了看手心,好像确实是在流血,她神色自若地站起身,跑去床铺那边,从一刀宣纸中抽出一张,撕开揉成两个纸团,仰起头,往鼻子里一塞,大大咧咧坐在裴钱身边。裴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