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旧家燕子傍谁飞在线阅读 - 第67节

第67节

    奉书听得心潮澎湃,又是骄傲,又是感激。原来还有这么多人没忘记父亲,甘愿为他冒性命的风险……她简直想跪下去,朝这些义士磕头道谢了。但杜浒严令她不准向任何人暴露身份,一则于事无济,徒生枝节,二则以文小姐之尊,她万难再抛头露面、奔波行走,三则此事多一人知道,就会多出不止一倍的危险。

    胡奎等人当即便要推杜浒为首,请他号令行事,因为他是丞相身边多年的故人,又是唯一一个身经百战的。

    杜浒连忙推辞,笑道:“杜浒的名字,三位兄弟知道便可,可千万别再传扬出去了。不然,鞑子得知了我死里逃生,我以后可就没个安稳觉睡啦。”

    胡奎笑道:“说得也是,那么杜兄也不必出面,尽管发号施令,兄弟们无有不从便是。”

    几人计较已定,出了废园,一路西行。路上又有几个乡农模样的人前来会合,麻斗元说,那都是他过去的部下。胡奎是本地人,地形极熟,哪里是官道,哪里是小路,哪里驻扎着鞑子,哪个村子需要绕过,都说得头头是道,一路上没碰到半点麻烦。

    到得晚间,一行人来到一个临河的小村子。胡奎在一户人家门口敲了七下,停了一停,又敲三下,门便开了。门后面的人什么也没问,就把一群大人和一个小孩一齐请了进去,立刻又掩上了门。暮光中,奉书看到那门口挂着的“顺民”木牌在风中摇晃,又是惊喜,又是痛快。

    那户人家里住的是个旧时的勤王军老兵,五木之战时受了重伤,这才回乡,至今行动不便。饭毕,那老兵派他儿子到院门口放哨,留意巡逻的元军,杜浒几个人则在院子里一面乘凉,一面低声商议着什么,用树枝在地上指指划划。奉书搬个小板凳坐在一旁,听了一会儿,便听不懂,打起瞌睡来,被人抱到通铺上去睡了。

    睡到半夜,她耳边才一个接一个地响起鼾声,一阵阵男人身上的汗味飘过来,原来是胡奎、麻斗元他们都七倒八歪地睡在了她身边,一只不知是谁的大臭脚伸到了她鼻子底下。她从没和这么多大男人一起同铺而卧,迷迷糊糊的有点害臊,想爬起来,可又不敢乱动,只怕把别人吵醒。

    随即有人把她连被子抱了起来。她也没睁眼,凭着气味就认出了是谁,含含混混地问:“师父?”

    杜浒把她挪到一个稍远些的角落里,让她卧好,给她掖了掖被子,自己躺在她身边,把她和那一群大男人隔开,轻声道:“他们都当你是小男孩儿,没什么顾忌。你别怕,也别扭扭捏捏的,忍一忍。我不想说破你身份,不然更不方便。”

    奉书慢慢清醒过来了,也低声道:“我知道,没关系。”想到了他们晚间密谋许久,又好奇起来,问:“明天去哪儿?你们打算怎么办?”

    杜浒轻轻一笑,“去哪儿?你跟着便是了,说了你也不一定认得。”

    她急了:“那也说给我听听嘛!大家打算救的,是我爹爹啊。”说毕,才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未免大了些,赶紧捂住嘴。但房中其他的人大概都累坏了,鼾声此起彼伏,谁也没被吵起来。

    杜浒静了片刻,才道:“这些义士打算营救丞相,一腔热血不假,可方才我跟他们一聊,才知道要真的成事,也不容易。他们虽然都当过兵,但大多只习惯直来直去的硬仗,秘密谋划的勾当,便没几个人有经验。从广东到南安军,跨越梅岭的大道就有七八条,更别提小路岔路,我们根本不知道押送丞相的队伍要走哪里。举事的百姓虽然不少,但若分散到各条路上守着,一处也就没几个人了。更何况那一百多人里,大多是农民,眼下正是农忙时节,若是无故离家,当地的蒙古长官也难免不会起疑心。”

    奉书满满的信心被他说掉了一些,小声问:“那,那怎么办?”

    “我向他们建议,大伙休要一起行动,互相定一个联络的法子,派一两个人去每条路上守着,若有动静,也要等看清了敌人的部属,再作打算。可是他们救人心切,并非所有人都有这个耐性去等。我花了好久,才一个个地说服了他们。”

    奉书嘻嘻一笑,压低声音道:“师父最足智多谋,他们当然得听你的。”

    杜浒不理睬她的这句马屁,继续道:“只不过从明日起,我要派给你一个任务……”

    “什么任务?快说!”

    “你身子轻捷,眼力又好,给大伙作哨探,再合适不过。只是很多时候需要你一个人行动,我得跟在大伙身边出主意。你怕不怕?”

    奉书差点跳起来,连声道:“不怕,不怕!我、我巴不得能帮上些忙……”说不定自己能第一个看到父亲的身影呢。

    杜浒拍拍她肩膀,让她冷静下来,说:“现在好好睡吧,明天我告诉你该怎么做。”

    奉书点点头,打了个呵欠,刚要合眼,又突然想起什么,凑过身子,小声说:“那个胡奎,白天说你……说我爹爹从元营逃脱时,你做了……做了……你当时真的在他身边?到底是怎么回事嘛?”

    杜浒一怔,笑道:“丞相没跟你说过?”

    奉书摇摇头。父亲当年亲入元营谈判,被伯颜扣留,又在二十天后神不知鬼不觉地逃脱了元人的掌控,这其中的种种细节,父亲此后一直很少提到,有人问时,他也只是神秘地笑笑。她听百姓传言,说文丞相是得到身边五虎将、外加一十八员死士的帮助,浴血杀出元营的。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当时是有天神护佑,把看守他的鞑子大将全都施了定身法,这才让丞相得以脱身。现在她都长这么大了,这些话她自然都是不信的。

    而今天,听胡奎所说,父亲当年逃出敌营,似乎还有杜浒不小的功劳呢。

    杜浒轻轻笑了笑,道:“这件事好玩得紧,一言难尽,以后有时间了,我慢慢给你讲。”

    奉书拽住杜浒的袖子,一下下摇着,轻轻说:“师父,好师父,现在讲行不行?我要听。”

    软软糯糯的童声,还带着点困倦的鼻音。过去奉书对父亲这般撒娇,缠着他讲故事时,父亲从来都招架不住,只得顺着她。

    可是杜浒却不买账,只是说:“太晚了,休息。”然后翻了个身,给她一个大后背,自顾自地睡了。

    她不甘心,捅了他两下,没有回音,也只好赌气翻过身去,也给他一个小后背,呼呼大睡。

    第59章 行行重行行,天地何不宽

        第二天,他们便进入了南安军境内。大家为避免人多招摇,也不敢聚在一起行动。胡奎、麻斗元和杜浒、奉书走在一起。偶尔,他们会指着田里劳作的某个人说,这个是勤王军里的小校,那个是督府军里的步卒,那一个靠在树荫里休息的,是给丞相养过马的马夫,如此种种。

    奉书简直难以置信。这些人穿着庄稼汉的破衣服,手中是锄头、扁担,一点也看不出军人的样子。随即她心里又是一阵惆怅。父亲带领过的,就是这样一支百姓组成的军队。而他的对手所率的每一个精兵,连人带马,血管里都流着战斗的血液。

    杜浒叹了口气,问:“这些乡亲,有多少是能帮忙的?”

    胡奎道:“有一半人答应做眼线,有什么情况,立刻通报。但再多的忙,也帮不上了。”

    杜浒道:“若真的要动手,大伙手里只有些农具,连个像样的菜刀都难搞到,你想过没有?”

    麻斗元说:“没有武器不要紧,我们十个打一个……”

    杜浒摇摇头,似乎不太以为然,但也不再说什么。

    两三天后,一行人便隐秘行到了南安军城外,等在那里的义士不下数十人,还有些人陆陆续续接到讯息,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都是庄稼汉打扮,有几个人带来了家中藏着的菜刀和榔头,引起一阵惊叹。

    杜浒一直在算日子。他说,不出意外的话,丞相一行人应该已经在翻越梅岭,二十日左右就会进入江西。赣、粤交界处的蒙古官兵明显地紧张起来,增加了每日巡逻的次数。但起事的都是当地百姓,熟门熟路,也不难逃出官兵的视野。杜浒还曾派人潜进南安军城里打探消息,观察驿站里是否做出了接待的准备。但那人回报说,消息封锁得很严,什么都打探不到。

    于是他们只能派人在各个可能经过的路上等待。奉书的任务,便是每日爬到城外土坡上最高的那棵树上,监视着四面八方的每一丝风吹草动。那棵树足有七八丈高,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爬了上去。她赤脚踩在树皮上,脚趾抓握着粗糙的树枝,抬起手臂保持着平衡,不时还需要跳跃着,伸手抓住上面的枝条。她不敢向下看,听着身边此起彼伏的鸟鸣,想象着自己是一只寻常的小鸟。

    她钻出了成堆的树叶。细雨落在她的头发上。周围雾茫茫的,她觉得自己好像漂浮在云彩里。身下的树枝随风晃动,似乎都已到了承担她体重的极限。她觉得,倘若刮来一阵大风,自己多半是会被直接吹下去的。

    她静心摄神,调匀了呼吸,鼓起勇气向下看去。山坡上的几个人影已经变成了虫蚁一般的小黑点,有时候几个人凑在一起,有时候又连忙散开,跑到她看不见的地方去。她几乎和城墙一样高,她能看到元军装束的兵卒在城墙上往来巡视,手中握着长`枪,背上背着弓箭。她试着用他们的视野看自己。在他们眼里,自己也不过是树梢上一个比较大的鸟儿罢了。

    仔细分辨片刻,甚至还能看到城内的动静。隔着细雨的帘子,她能看到街上有人在卖伞,因为不时有花花绿绿的伞面在他身边撑起来,随即朝各个方向离开。还有人在卖熟食,青色的烟似乎还带着香气,直飘到整个城市上空。

    城外是一条阔河。杜浒告诉她,这是章水,是赣水的支流。其时正值初夏,水涨流急,她能看到白色的浪花在水面上翻腾,卷出各种各样的形状。也许是害怕水流太过湍急,水中的行船不多,几天里,她只看到两三艘渔船在河边徘徊。其中一艘试图驶到激流里去网鱼,可惜不一会儿就翻了。那渔人立刻冒出头来,推着船,游回了岸边,咳了两咳,朝地上啐了一口。

    还有几艘大型的商船,张开了帆,驶得倒比渔船稳。她看那几艘商船吃水挺深,撇撇嘴,心想:“船里多半是些贵重货物,也不知是鞑子从哪里掠来的。寻常老百姓,现在谁还有这么多本钱去北方做生意?”

    越过章水,极目南望时,便能看到重重叠叠的山岭,郁郁葱葱的如波浪般起伏。那便是梅岭了,梅岭对面,便是广南东路的韶州。下雨时,整个山岭上方都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雾水,有时还能架出彩虹。而晴天时,一座山的影子会盖在另一座山上,缓缓移动,好像群山在极慢极慢地捉迷藏。

    每当望向梅岭的时候,奉书心中便抑制不住的激动。她知道父亲此时正行走在重山之中,身边也许围了很多凶神恶煞的蒙古人,催着他快走。他们一会儿走在阳光里,一会儿进入阴影里,一会儿又暴露在雨中。山中的美景定然是十分醉人的,但父亲多半没有心情作诗了。

    一连几天,没有人从山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