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页
夏翊见状也不甘落后: “弟兄们,进攻!斩了那朝廷走狗!” 他大吼,同时手臂冲着对面的大军猛然挥下! 前军将士也配合地从胸臆中发出磅礴的怒吼,眼见对面先让右翼骑兵冲向己方——似乎是要凭着骑兵的高速迅速撕裂叛军的阵势。 夏翊丝毫不乱,对着身边的旗语官下令,属于主帅的旗帜在瞬间打出了标志。 骑兵动作快,只需要十几秒的功夫就能冲入叛军阵地,然而站在最前面的□□兵们没有半点惧色,在旗语的指挥下,第一排动作迅速地将劲弩放出,然后迅速后撤。 第二排紧接着衔上——方才第一排射箭时他们便已蓄势待发,此刻无需上箭,将弩拉到极致的手臂上肌rou夯张,猛地松开来,又一轮箭雨冲着朝廷军的骑兵射去。 紧跟着是第三轮。 他们配合默契,动作整齐划一,队中离旗令官最近的兵瞄着旗语,每一次旗子挥下,便喊一声“放”。于是箭如雨下,密密麻麻地插进了疾驰而来的敌军骑兵当中。 朝廷军甲胄齐全,箭矢落在身上,大多弹开,只有少部分戳穿了那层盔甲,扎进了朝廷军士兵的身体。 然而地面上的□□兵们,射出的箭高度大致也低过高踞马背上的人,而是——刚刚好,与战马们的高度齐平。 朝廷军纵然装备再精良,也不至于奢侈到可以为马匹都配备锁子甲的地步。 除几个小将领有这般待遇,大多数骑兵的马无遮无拦。 在三轮密密麻麻的箭雨下,朝廷军打头阵的骑兵当中很快有不少马匹长嘶着倒在地上,摔落在地的士兵发出惨叫,后面的骑兵收势不及,往往马匹撞在倒地的马和士兵身上,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做一片。 指挥使没料到这个局面: 骑兵的速度很快,弓兵到底属于步兵,在看到高头大马朝着自己冲过来,往往本能地心生恐惧自乱阵脚。 一百多步的距离,对骑兵来说也就是三息功夫不到(约莫十几秒),而这点时间满打满算不过够弩兵发出三轮箭矢。然而人又不是机器,怎么可能顶着巨大的压力一秒不错地放箭? 尤其,第二轮第三轮上前的弩兵,骑兵近在咫尺,他们不怕吗?怎么会不逃? 却不知道,这些弩兵是夏翊专门挑选出来的,一共不过三排、不足百人,但都是在嘉安的黄沙与鲜血中磨砺出来的。哪怕后来叛军扩军数次,这些弩兵也从未扩充过。 即使是敌人的兵刃将要落上他们的睫毛,军令未出,他们就不会退。 这是京中养尊处优的京军们所无法懂得的。 对面的骑兵哪怕发生了内部冲撞的混乱,到底也还是有几十骑迫近了眼前。 夏翊看到弩兵先声夺人的作用已经起到,又是一道命令,代表弩兵的旗帜伴随着赤旗一同挥舞,叫他们向南退去。 与此同时,代表轻骑兵的旗帜伴随着几下特殊的旗帜挥舞顺序和激昂的鼓点,发出了进攻的口号! 骑兵们拍马迎上,夏翊自己也不甘落后,亲自跟着他们冲向了对面,十几骑亲卫护佑左右。 这些骑兵都是和狄人那些马背上长大的家伙练出来的,胯下马儿就如同他们自己的四肢,腿部轻重夹动的力气,和轻踢的位置就能叫马匹迅速领悟要求,根本不需要手挽着缰绳调整。 朝廷军躲过箭矢、也没有因为内部混乱而摔倒的骑兵,迎上的就是这样一支精锐。 这些叛军们一个个脸上露出狰狞杀气,背负弓箭,腰间挂短刀,手里握着长木仓,动作娴熟地驾驭着胯下的宝马,气势汹汹地冲了过来! 他们周身散发着的那种骁悍之气太强,一个照面,几乎就有不少平时自诩精勇的京军骑兵心生惬意,不敢为敌! 然而他们恐惧,叛军却不惧。 汉子们发出怒喝,挥舞着长枪动作简洁迅速地朝着敌人戳刺。 骑兵优势在于速度迅捷,而夏翊的兵更是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 他们与朝廷军相接,抽冷子用长矛长木仓狠狠戳刺敌人暴露出来的空档。若是对手将自己防护得密不透风,便冷不丁给对方的马一击。 然后便也不管自己攻击的力道如何、杀伤如何,只拍马迅速向前冲,身后的同袍则接手再给之前已受伤的敌人补上一记。 这是夏翊要他们做的。 骑兵机动性强,适用于野战,但由于马匹娇贵等种种原因,总体而言不是主要战斗力。 虽然这个年代的军队素质大多比较差,步兵看着高头大马冲过来能够有效维持阵势、用长槊砍马腿的不多,但毕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而马比较脆弱,从马背上摔下来的士兵,就更难再有战斗力了,只能等死。 所以基于种种考虑,对于骑兵,夏翊抛弃了对太多杀伤力的要求,要求就一个: 快!把快发挥到极致! 以冲击力制敌! 彼此培养默契,从第一骑奔驰出去开始,一骑接着一骑,不留空隙,攻击宛如水银泻地。 ——他们做到了。 轻骑兵像是一把银光闪闪的轻薄宝刀,迅速撕开了朝廷军的阵势! 在这样的攻击下,无数朝廷骑兵受伤,哪怕并不致命,也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 更糟糕的是,他们这些朝廷军右翼的骑兵阵营,完全被和中军撕裂开来,成为了战场汪洋中的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