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重生八零:温香软玉抱满怀在线阅读 - 第18节

第18节

    “好,一言为定!”

    陈文干当即就上楼找陈猛去了。谁也不知道那天早上陈文干与陈猛说了什么,总之,自从那天之后,陈猛就乖乖地与陈文干一起练武了。

    陈文干如愿以偿,高兴得请汪志坚、陈猛上馆子吃了一顿,吃光了一个月的零花钱。还给陈猛的外公买了个精致的烟斗。

    老人拿着烟斗端详半晌,道:“小娃,东西送不送不要紧,你要记住你师傅的名字。我叫陈茂良,茂盛的‘茂’,纯良的‘良’。不要学到武艺,还不知道师傅的名字。”

    “师傅,我记住了。”

    “陈家祖宗有训:习艺之人,要纯良,不得用武艺欺负弱小。这你可知晓?”

    “师傅,徒儿知晓。徒儿学到武艺,只会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绝不会欺负弱小。”

    “除暴安良,行侠仗义?这是祖训。但是,如今这社会,分田到户,百姓安居乐业,你等倒也不必刻意为之。你与猛儿只需用此防身,碰到意外情况可以用。平时不必让人知道你们的身手,以免招来其他祸事。”

    陈文干与陈猛其实并不明白老人为什么会说这番话,但是,师傅所说,无论对错,都得先应下来。

    从此,陈猛成了陈文干的师兄。两人早上起来习武一个时辰才去上学,傍晚回来练两个时辰。每逢周末,除了做作业,两人都呆在陈猛家的院子里。

    虽然陈文干习武的天赋不错,可是,与已经练了好几年的陈猛来比,功力还是差了一大截。因此,陈文干不但在陈猛家的院子练,一有空,就在汪家的院子里练。

    陈猛端正了态度,对练武一事也十分在意。每次师兄弟两人还会对练一阵。陈猛见陈文干初学就小有所成,有些惭愧,两人你追我赶,互相促进。

    陈茂良见此十分高兴,在陈猛家多留了两个多月。直到家中的老婆子不满,来女儿家催他回去过春节,才依依不舍地走了。

    汪家老爷子知道外孙跟着陈茂良习武,也没有阻止。学医之人最是清楚,习武能强身健体。何况孙子有这奇遇,他高兴都来不及呢,怎么阻止?

    不过,汪家老爷子倒是没想到陈茂良竟然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高手。与陈家做邻居这么长时间,见陈茂良的次数也不少。如果以前能发现这个秘密,他是不是可以让孙子汪志坚也拜他为师呢?

    汪志坚得知爷爷的想法,不由笑道:“爷爷,您就别想这事了。您没听表弟说他师傅是因为他姓陈才会收他的吗?柳镇陈家与青山镇陈家一脉相传,陈师傅收表弟为徒那是在情在理。我姓汪,不姓陈,只好跟着爷爷学汪家绝学啰!”

    汪老爷子想了想,觉得孙子说得也对。各人造化不同,如今是法治社会,武艺也只是强身健体。外孙还得读书学其他本领,而在这个时代学医更吃得开,孙子选的这条路也差不到哪里去。

    第四十三章 找货源

    农忙假过后,王娟英把稻谷晒好收仓,还把田里的已晒干的稻草收回来。一切收尾工作完成后,就与家人说好,自己去娘家准备柴火,得有两天不在家,让文芳兄妹自己做饭吃。

    “妈,你就放心吧,我们可以的。再说,下午爸爸就会回来。还有,妈,您得带些手信给外公外婆,还有小表妹。”

    曾文芳想起重生之后,只见过几个舅舅与舅妈,还没有见过外公外婆,很想跟着母亲去外婆家。可是,王娟英却不同意她一起去。

    “读书重要,我会跟你外公外婆说的,等你放假了,再去看你外公外婆。”

    “好吧!”曾文芳想起,除了上课,她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就是货源的事。看来,还得过些时间才能见到外公外婆了。

    下午放学后,曾文芳约小玲去cao场散步,顺便说起摆服装摊的事情。

    “文芳,你真想做这事?”

    “是啊,我家里的情况不容乐观,三姐弟读书,就靠着家里的地,还有我爸刚开不久的早餐店。我家的猪又因为我上次受伤卖掉了,如今这头还没养大。过年花销大,年后我姐弟三人的学费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我觉得自己不做点什么,恐怕家里的日子会更难过。”

    “我有个姨妈在阳光县城开服装店,要不,我带你去找她,看看能不能让她帮你带些货,或者带你去进货?”

    刘小玲知道曾文芳家里的情况,虽然对曾文芳这么小就想做这么大的生意有些怀疑,但还是想帮她一把,就提议道。

    “真的可以吗?”曾文芳心里一喜,原来小玲的小姨这个时候已经在做服装生意了。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凭着自己上一世对服装市场的了解,又有小玲的这个小姨带着,肯定能把服装摊开起来。

    “小玲,这段时间你有没有关注你爸爸的身体?”曾文芳想起刘小玲的父亲,初三第一年学期,刘小玲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享年才四十六岁。

    这一世,自己能否改变这一情况呢?曾文芳心里没底,只好隔一段时间就过问一下刘小玲。

    “上次我给你写的中药方子,你有没有去配药?只需要煲了水当茶饮,大伯问起,你就说是汪老爷子开的方子,只是清热解表,多喝有益无害。”

    “我去配一些,喝得差不多了。不过,文芳,这真是汪医生开的方子?”

    “那当然,汪志坚管他爷爷要的。上次我让你劝大伯去给汪老爷子看看,你不是没劝动吗?我就按你说的情况,让汪志坚管他爷爷要方子。”

    “文芳,你真好!”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曾文芳说着这话,想起上一世的广告词,不禁哑然失笑。

    周末,曾文芳就与刘小玲一起乘车去了阳光县城。

    刘小玲的小姨叫吴惠梅,档口卖的是女装,就在市场二楼第二排第一个档口,位置不错。

    曾文芳她们去到时,吴惠梅还在忙着接待客人。她们俩人没有打扰她,只是在铺子里看衣服。

    待客人提着袋子走了,吴惠梅才道:“小玲上县城了?你妈有没有上来?”

    “小姨,我妈没有上来,我是跟同学一起来逛街的。这是我同学,叫曾文芳。”

    “梅姨好!久仰大名。”曾文芳笑着打招呼。

    吴惠梅脸长得圆润,与刘小玲有几分相像,也是一个大美人。她笑得很明媚,嘴角的弧度似月牙那般完美。也就是因为美,她一个没有单位的农村姑娘才能嫁到城里来。

    曾文芳觉得,梅姨笑起来的模样,与刘小玲刚结婚时更像几分。

    “你这孩子,还久仰大名。我有什么大名?”

    “嘿嘿……”曾文芳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听小玲说您做生意做得好,特别佩服您。”

    “看把你这小嘴儿甜的,说吧,是不是看中了哪件衣服?梅姨我平本卖给你。”

    “梅姨,你这店里的衣服,是不是这一款卖得最好?”曾文芳拿起一件“灯芯绒”的暗红色外套,问道。

    “这么有眼光?倒真是这款卖得好,我还想着再去进一些来呢!”吴惠梅有些惊讶,没想到一个农村小姑娘还有这眼光。

    “这款是好卖,但不能进多。灯芯绒已经流行很多年了,有些人去年或前年就已经买有了。再说,过年会更冷,这款式不挡风。”

    “你怎么知道过年会更冷?”

    曾文芳语塞,她记得上一世时,春节确实很冷。她与弟妹都没有添置新衣服,穿着破棉衣都不好意思去走亲戚。

    “俗语不是说,‘冬至出日头,过年冷死牛’吗?梅姨不妨过一段时间再观察观察。毕竟大多数人买新衣服是为了过春节,如果到时候大家嫌这种款式不够暖和,这衣服就不好走量了。”

    吴惠梅更惊讶了,心头涌上一种直觉:这小姑娘不简单!她挑眉问道:“那你说说看,不进这款式,那要进那种款式更好走量?”

    曾文芳想了想,问:“批发市场那里有没有一种带着帽子,外层是滑面料,里层是加绒的衣服?”

    曾文芳记得上一世80年代流行风衣(镇里人称为“风雪衣”),并不是这种风衣很暖和,而是具有理想的防风防雨效果。风衣面料的色彩,也以明快的中浅色为主,后来也有大红、紫红、海蓝色以及各种带花纹和条纹的面料。这种衣服既可以在春秋时节穿,也可以在冬天穿,里面穿棉衣,外面再套上风衣,人显得特别清爽。

    吴惠梅回忆在服装批发市场看过的服装款式,道:“好像是有一种这样的款式,但里面的衬里好象不是绒,而是一种尼龙绸,感觉挺柔软滑爽。这种衣服很薄,如果春节很冷,那就更不适合了。”

    吴惠梅想了想,不由笑了。毕竟是个孩子,考虑问题怎么会这么周到。不过,这个款式如果拿来在春天卖,应该会不错。

    “梅姨,如果在店里再加一批高领毛衣。您再想想,这样穿是不是既时尚,又保暖?”

    “你是说那种领子双层,可以翻下来做两翻领的针织毛衣?”

    “是啊,我们很多人会织的那种毛线衣,批发市场也有得卖吧?”

    “有的,样式很多,你看看,我这里也有,不过大家都自己买了毛线自己织,我不敢拿那么多货。”

    “这个可以少拿一些,但是,如果您穿着一件样式特别的毛线衣,外面加一件时尚的风衣外套,会不会吸引到很多顾客呢?”

    吴惠梅眼睛一亮,自己怎么没想到这茬?以自己的身材与样貌,穿上店里最时尚的衣服,销售肯定会更好。

    “你这小姑娘,对了,你叫曾文芳?怎么感觉你做过服装生意一样?”

    刘小玲忍不住插话:“小姨,您说什么呢?文芳与我同班,是年级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她这次来找您,就是想在青山镇做服装生意。”

    吴惠梅恍然,原来如此,她又有些疑惑:“在青山镇做服装生意?市场太小了吧?这么时尚的衣服不好走量。”

    曾文芳道:“梅姨,我只是想趁年前这段时间摆摊卖衣服,当然不能跟您在县城开店来比。我想着在年前赚点钱,我们姐弟三人明年上学的学费就有了。”

    吴惠梅见小姑娘确实是想做服装,就提醒她道:“可是,做衣服生意是有风险的。本钱要大,如果你进的货多了,货积压得多,本钱就压在货里了。到时不要说学费,恐怕生活费都在货里了呢。”

    曾文芳知道吴惠梅这番提醒是好意。刘小玲已经扯着她的衣袖道:“文芳,我觉得小姨说得有道理。要不,你再想另一种本钱不需要那么多的生意?”

    “没事,我心里有数。我每种款式不会进太多,另外,我也不只是在青山镇卖,还会去其他几个邻近的乡镇摆摊。我家里大人都同意了,还有一位有拖拉机的叔叔一家人合伙做。”

    “哦,这样啊,只要你们商量好了就行。那你要我怎么帮你?下次进货时帮你拿点货吗?”吴惠梅问。

    “我想与梅姨一起去进货。因为乡镇卖的衣服款式与县城不一样,我还想进一些男装的‘军大衣’。”

    “军大衣?”吴惠梅眼睛一闪,上次她去进货的时候,还想着,如果自己做男装,一定要进一批军大衣来卖。

    八十年代初,在很多不发达地区,当兵是年轻人仅次于考大学的出路,一身戎装也成为很多人的向往。

    男装款式少,尤其如今,满街都是蓝灰色,绿军装似乎也是一种时尚。再说,这军大衣还保暖。除了军大衣,还可以进一些解放鞋和军挎,有些男青年特别衷爱这种装扮。

    这时,吴惠梅已经对曾文芳的眼光有些刮目相看了。她想,带着这位小姑娘去批发市场,说不定自己还能沾点光呢。

    第四十四章 咸柿子

    吴惠梅计划这个月底去批发市场进一批货,荔园市与渔港市相隔不远,这两个地方的的衣服属于中高档。更高档次的服装得到省城海州的批发市场拿货,但凭着阳光县城的消费水平,高档服装很难走量。

    曾文芳算了算时间,进货一共需要三天,恰逢周末,到时候她只需要跟班主任请一天假。

    三人商定好进货时间,已到午饭时间。吴惠梅叫人送来快餐,在店里支起一张小茶几,再拉出几张小矮凳。曾文芳一见这个阵仗,不由吐了吐舌头:做生意的人考虑真周全,店虽小,却五脏俱全。

    三人在店里吃了午饭,曾文芳与刘小玲就趁着逛街的人少,把服装市场二楼的店逛了个遍。

    曾文芳边逛街边对刘小玲说:“小玲,你年前不要买衣服了,我去批发市场那里给你和雪珍各挑一套,让你们新年穿得美美的。”

    刘小玲道:“你可别给我准备,你刚才没听我小姨说吗?她会给我准备新年衣服。自从我小姨开服装店后,我们姐妹的衣服都是小姨准备的。有时,我妈给钱,她也不收。我爸只好另外给她家送合用的东西。”

    “你小姨对你们真好!”曾文芳羡慕道。

    曾文芳记得,在小玲爸爸去世后,小玲考上了阳光二中读高一。吴惠梅打听到县里林业站招人,就让小玲去面试,先试用,一年后,小玲就成了林业站的正式职工。

    小玲做事踏实、勤学上进,工作肯定不会拈轻怕重。有一个铁饭碗好过像其他同学那样在外面打工。再说,别看林业站的工作不起眼,到了2013年后,国家重视林业,县里的林业全部收回省里直管,工资比起其他单位的公务员还高。

    曾文芳觉得,如果小玲能上完高中再去工作会更好一些,毕竟学历高些更能得到领导重视,继续学习或升职,都有更多的机会。

    “那我给雪珍准备一套。”曾文芳道。

    刘小玲想起杨雪珍,心里有些难受,轻声道:“雪珍在家是老大,还有好几个弟妹,生活真心难过。我去过她家,她姐妹三人同住一个房间。弟弟小的时候与父母同住,如今大了些,只能在厨房里加了一张床。唉,一家六口,就这么三间小小的瓦房。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去哪里赚钱?幸亏她大姨供她读书。她大姨说了,只要她能考上师范,就会继续供她读书。”

    曾文芳想了想,道:“我记得雪珍老家有柿子,也不知她家里有没有。我们青山镇柿子多,在街镇卖不值钱,可是在阳光县城,一个柿子要一毛钱。”

    “你怎么知道阳光县城的柿子卖多少钱?”

    “我也忘记听谁说的了。要不,我们去找找看,说不定如今集市上就有柿子买。我们去看看,如果能找到买家,说不定还可以为雪珍找一条赚钱的路呢。”

    两人说做就做,急忙从二楼下来,先到市场一楼看。县城一楼两边的店铺卖的是日杂、粮油、各种种子之类的物什。中间是日常卖菜的,有猪rou、牛rou、鸡鸭、鱼等档口,也有一些rou丸、蛋卷等熟食档。

    两人找了一遍,没找到柿子,又沿着河边的集市找,终于在一条虹桥的桥头找到了几个卖柿子摊子。其实,就是有人挑了两个箩筐的柿子在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