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檀郎在线阅读 - 第331节

第331节

    “正是。”我说。

    他面露难色:“可这议和之事……”

    我说:“秦王既然要与济北王议和,明光道便更不可做出过激之事。故而将军仍要去见秦王,将此事议下去,秦王但有主张,将军可先听了,推说做不得主,要回去与曹叔商议。往后如何行事,曹叔必有主意。”

    蒋亢颔首。

    “女君,”他看着我,“你为明光道计议许多,岂非是坏了秦王的事?秦王那边你该如何交代?”

    我笑了笑:“这你放心便是,我自有主张,谁的事也坏不了。不久之后,我会亲自去见曹叔,与他再细细商议。”

    蒋亢想了想,没有多问,道:“也只好如此。”

    我看了看外面的天色,见已经不早,把茶喝完,道:“时辰不早,我还须回去向秦王禀报。往后之事,便劳将军多多费心了。”

    蒋亢闻言,即刻起身,向我一礼:“女君客气了,待在下送女君出门。”

    我不曾乘车来,离开了驿馆之后,步行回□□。

    日头已经偏西,路上不见什么人。我一边走着,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方才和蒋亢说的话。

    曹叔使出当下这合纵连横之计,想来也是为了避免大战,在中原站稳脚跟。这自是上策,然而在我看来,这跟秦王与诸侯绥靖一样,并非长久之计,只怕终有一日,他免不得仍要与秦王对阵。

    且不说我站哪边,就算我帮曹叔,当下之势,也甚为不利。秦王手上的辽东兵马,加上北军和新收编的诸侯兵马,当下已有二十万。若再加上济北王等部众,与明光道对阵,明光道其实并无胜算。

    曹叔并非不识时务之人,他若不想投降又不想死战,便只有后退,鲁国、徐州甚至荆州原有的地盘,都保留不得。但如果他退得够快,可到蜀地去,凭借天险割据一方。

    也不知曹叔会打什么主意。

    还有一事,我总觉得曹叔同时与秦王和济北王议和,似乎另有隐情,是什么呢……

    想到这些,我又不由地感到后悔。

    要是我早知道明光道就是曹叔和曹麟一手创下,当初便不会跟秦王约定帮他夺什么天下,相反,我可帮着曹叔来打这天下,让曹麟当皇帝。到那时,我让曹麟封我当个诸侯王,他一定不会推拒,如此,我也照样能跟公子逍遥自在,和和美美天长地久……至于秦王,便让他给我做马夫,天天伺候公子的青云骢好了。一个手下败将,说话还讨人嫌,留他性命是看得起他……

    这么想着,我的脚步不由地轻快起来。

    正神游间,我的肩膀突然被拍了一下。

    “你好大的胆子。”一个懒洋洋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冷笑道,“竟敢里通贼人,可知该当何罪?”

    第322章 合谋(下)

    我吓一跳, 回头, 桓瓖站在面前, 脸上仍是那副玩世不恭的神色。

    “在想什么?”他打量着我, 颇是得意, “我走到近前你也不曾发觉。”

    我瞪着他, 暗自松一口气。

    “公子怎在此处?”我问。

    “这是雒阳,我在何处不可?”桓瓖语气中不无讽刺,“倒是你, 不是跟元初建功立业去了么, 跑回来做甚。”

    我说:“建功立业何须执着一方。我与公子一样, 视雒阳为家,自当回来。”

    桓瓖翻了个白眼。

    “公子到底来做甚?”我问。

    “来找你说说话, 不行么?”桓瓖说罢, 好奇地追问, “你去见蒋亢做甚,莫非你与明光道又扯上了关系?”

    我自不打算老实回答, 答道:“公子莫非不知么?我当下乃是奉圣上之命来雒阳与秦王共商大计的使者,明光道乃关系中原安稳, 我去见明光道的人有甚奇怪?倒是公子, 堂堂世家子弟, 在此处截一个朝廷女官,也不怕传出去伤了清誉。”

    桓瓖神色鄙夷:“云霓生,你照照镜子,你哪里似个女官。”

    我不想与他多说废话, 道:“公子若无事,我就先告辞了。”说罢,转身便要走。

    桓瓖一把扯住我的袖子,冷着脸瞪着我:“你上回又是绑我又是给我下药,我说过什么?元初让我保守的秘密我也保守了,你与我说句话都不肯?”

    我:“……”

    他的模样,愤怒又委屈,仿佛一个被人负了心的怨妇。

    旁边走过去两个路人,瞥着我们,嘀嘀咕咕。

    他既然提到上回,我无言以对。说实话,我就怕他这个样子。虽然我和他行事各有目的,说不上良心过不过得去,但桓瓖毕竟是个熟人,我对他并无恶感。

    “公子有甚话,说吧。”我语气软下来。

    “此处并非说话之处。”桓瓖道,“你随我到凤鸣楼去。”

    凤鸣楼是雒阳有名的酒肆,装饰豪奢,桓瓖这般纨绔子弟无事的时候最爱去那里显摆。

    “公子,”我说,“我与府上的关系,公子不是不知。若公子与我来往被人看见,莫不怕府上迁怒?”

    桓瓖不以为然:“迁怒便迁怒,我都不怕,莫非你怕?”

    我自不会上这激将法的当,不过么^……我瞥了瞥头顶,天色不早,正是晚膳之时。凤鸣楼既然专做富贵之人的生意,吃食乃是极好。我曾去那里吃过特产的酒心梅香糕,入口难忘,只是价钱贵得足够让寻常的殷实小户也跳脚骂街。□□的菜色,我这些天着实吃腻了,换换口味也不错。

    “公子出钱?”我瞥着他。

    桓瓖“嘁”一声:“我何时让别人掏过钱。”

    我笑笑:“如此,多谢公子。”

    雒阳和中原时局动荡,但雒阳城里的富贵人家顶多换了些人,数量却不会少。

    故而凤鸣楼这样的去处,仍然如从前一般热闹。夜色初降,高耸的楼宇中已经点起了灿灿的明灯,照得如白昼一般。楼前的马车停得似长龙一般,店家领着一众仆人在门前迎送,入内,长相娇美的乐伎、歌伎和舞伎在堂上奏乐起舞,鲜花装点,香气缭绕,好一派灯红酒绿的人间胜景。

    桓瓖自是这里的常客,方才露面,店主人便亲自迎到面前来,向他深深一礼。

    “数月不见,未知桓公子安好?”

    桓瓖不多废话,问道:“吟月阁可还留着?”

    “留着。”店主人忙道,“吟月阁一向为公子留着,好些人想要,小人寻思着公子说不定何时便会回来,都不敢答应。”

    桓瓖满意地颔首,径自带着我上了楼去。

    凤鸣楼的楼宇有好几座,不算高,但建得宽敞,层层叠叠复道相连,颇有宫苑的气派。

    吟月阁乃在主楼顶层的一角,视野颇好,上能望见明月星辉,下能望见整个凤鸣楼的灯景,往远处眺望,还能观赏雒阳的城景和宫城巨大的门楼,可谓饮酒消闲的佳境。

    桓瓖颇是豪气,才坐下不久,仆人便鱼贯而入,呈上了许多精致的盘盏,将食案摆得满满当当。我也不客气,每样都夹起来吃,大快朵颐。

    “如何,”桓瓖看着我,“元初定然从未带你来过。”

    我不答,边吃边道:“公子不是有话要对我说?这般清静之地,当是无所顾虑了。”

    桓瓖拿起酒杯喝一口酒,也不遮掩,道:“今日,你见过大长公主和我伯父了?”

    我说:“见过了?”

    “大长公主待你可是比从前好了许多?”

    我讶然。

    “我与大长公主不过说了两句话罢了。”我说,“公子怎知她对我好不好?”

    桓瓖道:“我自是知晓。你怕是不知,大长公主对我说过,你若是能让元初回去,她可许了你二人婚事。”

    我愣了愣,手里的箸正夹着食物,停住。

    “她这么说过?”

    “正是。”

    “为何?”

    “还能为何。”桓瓖一脸自得,不紧不慢地将一只酒心梅香糕放入口中,“纵观整个桓氏,真心为你二人之事cao心的,还能有谁?”说罢,他看着我,语重心长,“元初离家出走,大长公主和我伯父虽嘴上不说,但日日思念,可谓cao碎了心。虎毒不食子,我在他二人面前为你说尽了好话,大长公主才终于点了头。霓生,这天下终会安定,元初也终会回到雒阳来。从前之事都过去了,他到底是桓氏的人,总这般与父母反目下去,对你二人又有甚好处?大长公主既然服了软,你也莫再执拗,跟着元初回桓府去吧。”

    这倒是煞费苦心。

    我看着他,道:“元初是桓氏的人,这话,你该与元初去说。”

    “我说得还少么,元初若肯听,我何必来找你。”桓瓖叹口气,“这世上能说动元初的,也只有你。”

    我明白过来。

    怪不得他请我来吃这凤鸣楼,原来是个鸿门宴。

    看着案上的各色珍馐,我不禁在心底叹口气,可惜了这许多美食。

    “公子,”我放下箸,道,“元初为何离开桓氏,你知道么”

    “为了自立。”桓瓖说罢,补充道,“说到底,也是负气。”

    我说:“负的什么气?”

    桓瓖瞥着我,意味深长:“这还用我说?”

    “你和大长公主,以及桓氏的人,都觉得他负气是因为我,是么?”我不紧不慢道,“我且问一问,若无我,元初便会留在家中么?他离开桓府之前,与家中争执,可有一次提到过我?”

    桓瓖语塞。

    我淡淡一笑,道:“公子,就算没有我,元初也一样会离开桓府。他是胸怀天下之人,大长公主和桓府醉心权术,所作所为与他志向相悖,这才是他决意要离开桓府的原因。公子若要刨根问底,当从桓府去寻,归结到我的身上来,乃是南辕北辙。”

    桓瓖注视着我,片刻,道:“如此说来,你是不打算劝元初回头了。”

    我说:“我说过,根由不在我身上,我就算想劝也劝不得。”

    桓瓖冷笑:“你也不必说得这般高风亮节,甚胸怀天下,你二人现在做的事,当真是胸怀天下?”

    “公子以为不是?”我问。

    “元初面上是尊崇天子,其实谁不知道,这样下去,天下迟早是秦王的。桓氏虽弄权,可从不曾想过想过当皇帝,论忠臣,桓氏才是大大的忠臣。”桓瓖说着,神色有些激动,“我甚是不明,事到如今,你二人肯这般一心一意帮秦王,为何不肯帮自家人?”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出门一天,写得少了些。非常时期,大家都好好的哈

    第323章 转圜(上)

    这质问的话, 上回在在雒阳营救皇帝的时候,桓瓖也曾对公子说过。不过那时情势, 容不得坐下来好好谈到夺天下之后的打算, 当下桓瓖再提起,也算机缘。

    我喝一口茶,放下杯子, 道:“帮桓氏也未尝不可, 不过请公子说说, 元初回了桓府又如何, 桓氏想要做甚?阻止秦王得天下么?既然如此,桓氏当初何必要响应圣诏,与赵王一道痛骂元初矫诏冒充便是了。”

    桓瓖道:“元初是桓氏的人,骂他不就是骂桓氏自己?就算桓氏真这么做,赵王济北王等人难道会信?元初在扬州闹出那番动静,便已经将桓氏绑到了一条绳上, 桓氏不愿也要愿。”

    这般推脱倒是干净省事, 说得什么都是公子惹的祸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