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男主饶命_分节阅读_10
书迷正在阅读:有本事你电死我、傻瓜老攻是狼神 完结+番外、一觉睡醒后我变成了大牧场主、可可可爱、父王是变态、[陆小凤]西门猫猫、为什么他们都重生了 完结+番外、赎罪 完结+番外、暗黑帝国【SM NP BG】、[聊斋]龙气艳压群芳
三十四年出生的四阿哥长女甚至没有她的哥哥出生时一半大——洗三当晚就请了太医。李氏失望于没有生下一个小阿哥来,哪怕她能生下儿子来,这个孩子也只能占着一个庶长子的名头。 在四年前乌拉那拉氏嫁进来的时候,李氏曾经羡慕过对方能够成为这个院子的另一个主人。而现在,她则要羡慕对方有了一个既嫡又长的儿子。并且,是一个极其讨爷喜欢的儿子。 李氏人不蠢,知道胤禛爱护着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两个弟弟。每每这两位阿哥到四阿哥的院子里来,她都想着法儿想要在两位爷面前露露脸。但是连侧福晋都不是的李氏,哪怕一声“小嫂子”也是担当不起的。 而乌拉那拉氏,却能大大方方的询问十四阿哥喜欢吃什么口味的点心。 十四阿哥最喜欢的一把弓送给了弘辉小阿哥。 而她的女儿病歪歪的躺在那儿,自家爷却鲜少过问。 大军还未班师回朝,十四阿哥的信件却是一点不迟的送到的御案上。 “胤禵谨奏皇父圣安……” 如今儿子我能满满当当的拉满十五石了,相信今年年底就能拉满二十石了。君子一言,要记得巡幸塞外的时候带上你儿子我。 太后近日精神好,额娘时常陪伴也不觉烦闷,皇父大可放心。 与十三哥看望过弘辉侄儿,如今走路略欠稳当,能说些个词。顺便请四哥放心,我有好好替他看着孩儿。 虽然皇父你不在朝中,但你儿子我很想你的。每日习字未有一日倦怠,敬待您回朝批阅…… 沈惜两张纸写完,差不多才能表达完自己的意思。 在大军回朝途中,沈惜收到了康熙的回信。 乖儿子,朕也想你了。知道皇父不在也好好学习,等朕回来检查过你的功课,一定好好的奖励你。今年下半年巡幸北塞,定带上你一起。到时候朕带着你一起打猎,咱们父子俩共展雄风哈哈哈…… 第6章 【康雍时代】 胤祥最近不怎么开心——章佳氏身体不怎么好,康熙三十年生了皇十五女之后,就一直不大好了。 章佳氏原本是内务府包衣,同德妃乌雅氏一样宫女出生。但是同人不同命——康熙二十八年,乌雅氏晋封为嫔。康熙给乌雅氏及其近支抬旗,从包衣抬出,从此就只有满洲正黄旗出身的永和宫乌雅氏。 但是沈惜不知道的是,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额娘乌雅氏已经年近三十岁。在此之前的十年里,乌雅氏自从大儿子被已逝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抱养后,生下的四个孩子只有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在如今极得康熙宠爱的皇十四子胤禵出生之前,看似风光的德妃过得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好。 她的大儿子被当时的皇贵妃佟佳氏抱养,第二个儿子被赐名“胤祚”,聪颖机灵却年幼夭折。大女儿皇七女年幼早殇,而皇七女夭折的时候,乌雅氏的肚子里如今序列第五的公主还未出世——所幸皇九女极得太后的欢喜,甚至是由太后抚养长大到如今。 这是乌雅氏做出的决定,她不同于四妃中的其他三妃——包衣出身哪怕是抬了旗,这仍然是乌雅氏身上的污点,也会在将来成为她的子女的污点。 哪怕儿子夭折了,生下的三个女儿也只有留在太后身边的那一个是健康成长的。但是只要康熙还宠爱着她一天,她才不会要去担心被宫里的人踩到泥土里,她的儿子能平平安安的长大。只要太后还护着她所出的五公主,就算是外嫁抚蒙也是有个依靠。 十多年的荣宠,让德妃能在二十九岁的“高龄”生下皇十四子。并且能让太皇太后也为这个她来不及看着亲眼出生的孩子而挂记,让后宫一干女人们眼红。 章佳氏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德妃所出的五公主养在太后处,但是德妃日日请安,母女二人未尝不能见面。何况有沈惜这个小屁猴儿在,五公主疼爱弟弟,每每太后赐下的好东西,五公主都想着留给弟弟一份。 章佳氏的一干儿女,却不能常常相见,先不说如今住在阿哥所的胤祥。 二十六年出生的皇十三女只比沈惜大上一岁,但是颇有皇家公主的风范。而比她小上四岁的皇十五女则是紧巴巴的跟着jiejie。 章佳氏虽然享着妃的份例,但是并不意味着她的两个女儿能因此得到多少优待——公主们也同是住在一起的。公主身边的嬷嬷如果不是由后妃自己派过去的人,就基本是内务府挑选过去伺候公主。 说是伺候公主,但是嬷嬷拿大的也不在少数。 章佳氏近两年身体不好,康熙虽有来看望,但是更多的时候,这样一点安慰是没有办法让人的病好起来的。 太医对于没有办法下手的病症,一向的说辞都是“需补,需静养。” 胤祥在沈惜看不到的地方飞快地成熟起来,而沈惜一如既往的过着“娇气”而又自以为“放纵”的生活。 他觉得自己做的不算差了,哪个穿越者不是在穿越的朝代里搅得满城风雨。不是开酒楼,就是发明水泥玻璃什么的。都腻味儿了的事儿,那还干嘛!何况他不觉得,自己一个连紫禁城门都不能随意出去的皇子,从哪里找来人手,并且能在自家皇父和宫中他人的众多耳目之下,搞什么神神秘秘的发明…… 沈惜当初还不够六岁的时候,真的是想要折腾自己将来在阿哥所的小院子。但是被自家四哥批了一句“你还小,不必在此处彰显与众兄弟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