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无论魏晋在线阅读 - 第201节

第201节

    “你不也是从城里出来的么?”商队人不以为然。

    “那怎么一样?”那年轻人有些骄傲地抬起胳膊,撸起袖子,露出一个小疤,“我可是种过痘的,不怕疫。你们不知道,如今徐州几乎所有人都涌着去豫州种痘,没有这个的,根本不敢回来。”

    商队的诸人冷哼一声,纷纷撩起袖子,露出胳膊上的小疤。

    “好吧……”刚刚还有些骄傲的年轻人悻悻地走了。

    商队的头人无奈地摇头,进入城中,城卫翻看了他的文书,顿时一惊:“原来是祖纳校尉,快快请进。”

    祖纳点头,很快,又有一位校尉冲过来:“三哥,可为将军寻到药了?”

    “买来了。”祖纳点头,从怀中珍重地掏出一玉盒。

    “那便好,等大哥伤愈,必能夺回豫州!”那校尉激动道,有这药,大哥祖逖必能有救。

    祖纳叹息了一声,他很想说等大哥伤愈后,不如便投了北方吧。

    第232章 不必心急

    汾者,大也。

    汾河之水,灌溉着匈奴的都城平阳附近的土地,让今年收成还能入眼。

    这条黄河第二大的支流帮助着匈奴汉国将临汾盆地源源不断的粮食顺着河水,送到关中盆地,支持着大将刘曜征伐关中、陇右一带。

    但关中早就不是汉的关中,从百年前,汉末的董卓之乱,到后来的郑国渠毁,再到诸葛丞相六出岐山,原本做为龙兴之地的关中平原化为前方战场,大族东迁南移避祸,关中便渐渐荒废,而小冰期让牧区灾害增多,至晋时,夷人南下,关中自此成为了氐人、巴人、羌人、汉人混住的居所。

    匈奴汉国的国主刘聪非常想要占据关中,因为只要治理好了这里,就能像当年的秦国一样,函谷关一闭,万夫莫开,对于北方越加强大的压力,这里会是一个关乎国运的所在。

    然而,关中的人们那是真的善战,加上匈奴人内部也不是一团和气,从311年攻灭洛阳,到如今已有三年多的时间,匈奴人还困于关中与太行山之间,北有拓跋鲜卑,东有刘琨上党等势力,南有秦岭黄河天险阻挡,东边的关中蛮夷们又和他打得有声有色。

    原本雄心壮志,要想一统天下的刘聪面对这样的现实,抑郁了。

    他再没有继位初年的专于统治,而是开始了纵情享乐、宠信宦官、沉迷房地产开发,还有北方的各种享乐之物……

    这些都算了,关键是大将刘曜引起他的猜忌,这位皇帝就像一位担心丈夫出轨的妻子一样,每次刘曜出门久了些,就狂发召令让他回来,回来见个面后,留着人吃好喝好,等地方上有事,又派出去,不管干得如何,反正不能呆得太久。

    来回几次后,刘曜也佛了。

    如今的刘曜驻扎地长安城外,准备再试着拿下长安时,又收到了刘聪的呼唤。

    “唉,如今渤海公越发势大,吾汉国建国不到十年,陛下却不思勤政,这如何是好。”刘曜在渭河北岸,看着涛涛河水,感慨道。

    “未必没有机会。”旁边一名白衣文士摇着从北方送来的折扇,淡定道,“朝中迟早生变,靳准非是善类,将军只须安然以待,必有上位之机。”

    这人正是先前石勒的谋士张宾,他先前与石勒残部逃入匈奴之地,正巧遇到刘曜,被其收留,乱世之中,他只能暂时委身刘曜麾下,再图后路。

    “你所料不差,晋室已遣人写朝中联络,”刘曜将手中的信件递给他,面上忍不住露出嘲讽之色,“如今北方势大,晋室上下惶恐不已,希望联合我等,共抗北朝。”

    张宾也忍不住叹息了一声:“世事难料啊。”

    数年之前,匈奴汉国与晋室如同水火,洛阳一役,更是俘获晋室王公大臣无数,连晋帝也成囚徒,世家大族衣冠南渡,这才几年时间,两者竟然需要联手对敌了。

    “但虽有人联络,却只是一个闲散外戚,”刘曜冷笑道,“晋帝司马睿,却是不会承认此事的。”

    张宾微微一笑,晋帝当然不会承认,渤海公再怎么说,也勉强还打者晋臣的幌子,而匈奴汉国却是实实在在的攻破洛阳,灭亡晋室,司马睿若是承认了,遮羞布一扯,世家大族必然动荡。

    沉吟了一下,张宾道:“陛下想是愿意。”

    刘聪虽然已经沉迷享乐,但并不蠢,长脑子的人都知道如今北方若是取了南朝,回手再灭匈奴,便是只手而已。

    当年君不见当年孙权一刀背刺关羽,拿回了半个荆州,爽是爽了,但却再无力抵抗曹魏,如今北方兴旺之势远胜于曹魏,再坐视下去,还不如直接投了。

    刘曜微微点头:“是以我等需要加快时间,若再任陛下胡来,怕是到时出兵的余粮都很难筹措。”

    张宾自然知道对方意思,笑道:“如今朝中权位动荡,只需要一点火星而已。”

    刘聪当年宫变得位,说好将皇位传给弟弟,于是将弟弟封为皇太弟、大单于,统领着匈奴中的氐族与羌族;而这两年,刘聪的亲儿子已经快十六岁,刘聪已经不愿意再将皇位传给弟弟了。

    加上刘聪后宫中渐庞大,皇后都同时立了三位,国中外戚成堆,平阳都城人心已经紧张到极致了。

    这种情况下,只要平阳生变,刘曜便能以唯一的亲王身份,入主大位,而这个时间,必须在渤海公南下晋室之前。

    想要在渤海公南下时出洛阳攻北地,必须以匈奴汉国举国之力,否则区区数万人去,怕是无回。

    “以及,并州刘琨可会生乱?”刘曜还有一事甚是担心。

    “晋室岂会不拉拢刘琨其人,”张宾笑道,“如今生死存亡,刘琨本是晋臣,如今也当是选择之时了。”

    并州,晋阳。

    七月的晋阳一连给出两个大礼过来,砸得刘琨司空头晕目眩。

    一是前些日子,草原生变,他长子带着卫雄等依附于鲜卑的汉族人带着族人和兵马南下晋阳,投奔他来。

    一时间,他的兵马膨胀到了五万之数。

    同时,南方一只商队,又从徐州的下邳带来了好友祖逖的亲笔信,还有晋帝司马睿的手书。

    这两方都是同一个意思,希望刘琨匡扶晋室,共抗那渤海逆女。

    ……

    这题目太大,刘琨实在有些接不住,只能把父亲也邀来商议。

    但知道这事后,父母双亲,包括他的嫡子,都面面相觑,陷入了沉默。

    南方的晋室或许不是那么清楚,然而渤海公的崛起,却是刘琨一家亲眼见证的,甚至刘太公夫妻很长时间不愿意在晋阳待着,而是在上党打着长城牌,游船看戏,吃美物,穿华服,和富家太太一起讨论着新发型,聊着新妆品,日子过得别提多快乐了。

    刘琨更是被渤海公支持了良多,可以说,若无渤海公,这些年北方绝不会是如今的安稳样子,关中那种人相食的模样才是正常的。

    终于,过了好一会儿,刘老太公才抽哒着茄子烟,沉声道:“不如,请渤海公立吴王为帝,我等困境便立解。”

    吴王才是西晋开国武帝的亲儿子,司马睿是谁?是晋武帝三叔爷的小孙子。

    法统便差了十万八千里,只要吴王称帝,甚至南方的大世家们都不用纠结痛苦了,如祖逖这些人,怕是立刻就能转身投入渤海公麾下。

    刘琨不由得苦笑:“父亲,你亦是见过六娘行事之人,她岂会惧于法统之论?”

    以魏瑾的实力,真想动兵,匈奴也好,他也好,南方也好,岂能喘息如此多的时日。

    当然,若她真的大动刀兵,北方也不会如今日这般富庶,惹得千里之外的关中,万里之外的扶余,都拖家带口,前来投奔。

    “那你待如何?”刘老太公叹息一声,“你真能如信中嘱咐,与那刘曜一起,攻打兖州,断豫州军后路,再北攻幽冀,拿下那张家孙女?”

    做梦也得有点常识,别的不说,真说一声要攻打渤海公,刘琨手下的晋阳士卒,怕就有一半得哗变,不哗变的,没准都会有人等着拿他的头颅去邀功呢。

    刘琨无奈地摇头:“我辈之人,岂能与刘曜为伍?”

    便不说刘曜攻破洛阳这事,光是他把晋惠帝的羊皇后纳为姬妾这点,就让他没办法洗了,真要与他联手,身后之名,岂不遗臭万年乎?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总得想个办法。”他的母亲崔氏皱眉道,“我们一家人的性命,便全系你手,你若想殉晋,且等我带着儿孙先去蓟城避避。”

    “你说的什么话!”刘太公怒瞪了她一眼。

    “我可有说错?”崔氏一眼瞪回去,沉声道,“我家小鸢儿说了,如今女子入学甚少,渤海公想要一些懂得诗书的女子,建立女校,我也想去任个职位,没准还能护着家族呢。”

    “别添乱了,”刘太公头痛道,“那崔鸢当上高位后,又有那邵君从军,北方的女儿家们现在闹腾得不息,你都有孙子了,消停着,这是大族大事呢?”

    崔氏当然懂这点,所以才更不能容忍着儿子为了一时虚名把家族往沟里带,这历史繁复,她儿子实在算不上多聪明的人,便是有名,也只会是忠义之名,和才华沾不上边,但忠义前边已经有个诸葛亮丞相了,他能比过就奇了。

    “儿啊,”崔氏感慨道,“你不就担心名声么,既然如此,便听母亲一句劝,你可以让渤海公称帝啊。”

    “你说得容易,可这天命道统,你让渤海公从哪继承?”刘太公怒道,“这天下人,谁认啊?”

    “何必要继承。”崔氏认真道,“渤海公是天意所在,自承天命,五德归一,生有大帝之姿,你们清谈起来,不都吹捧这些么,还用我教你么?”

    “……”

    刘琨头更痛了,他觉得就不该来问母亲。

    几乎同时,平阳的一些消息,也被送到了魏瑾手上。

    她早知道南方不会束手待毙,但司马睿能冒着风险接触刘聪,还是让她高看了一眼。

    “要派人去平阳么?”单秘书微笑着问,“你手下还有不少大山可用。”

    “不必,诡道可用不可久。”魏瑾放下书信,“平定天下,还是要用王道碾压。”

    这次秋收后,又将有一波学生毕业,徐州,便差不多可以处理掉了。

    统一,不可能不打仗。

    “不打先匈奴,解决后方关中么?”

    “关中胡人太多,民族融合非朝夕之事,我们占据上党,扼守要害便好,”魏瑾指尖拂过文书,道,“事情总要一件件解决,急不来。”

    第233章 知识力量

    七月汛期,一艘大船以着与它庞大体型完全不符合逻辑的速度,逆流奔行在淮河的支流上。

    大船是木身,其上却冒着滚滚浓烟,惹得周围的农夫们已为社神下凡,纷纷跪拜于岸边,等待神灵远去。

    与本常商船不同的是,这船上运送的不是什么粮草,而是一群极为精锐的士卒。

    虽然因着在船上行动不便,所以没有穿上钢盔,但也是人人皮甲,刀刃从不离身,那神态,看谁都是敌人的模样。

    只是才这到沛县,大船突然发出几声难听的咯吱声,浓烟虽滚,却不再有先前的速度了。

    “小星又怎么了,我这正录视频呢,你别我我拖后腿啊~”游析瑜摇着扇子背着手,走到锅炉房里,伸头张望。

    程小星本能地推了下不存在的眼镜,然后才冷淡道:“没什么,蒸汽机的内瓦要换了。”

    这台小蒸气机只有一人多高,下方用石棉瓦散热,为了避免这大家伙移动,工程部的工匠们专门用钢铁的卯榫结构给他它打了个大架子,再与下方的船舱木板铆合——没办法,大形物件没法一体溶铸成形,而如今的技术就算有玩家拼命,也还搞不了焊接这活。

    这种情况下,只能凑合着用了。

    “这样下去好烦啊,这你说这承受摩擦的内部合页不能坏的这么快吧,保修也得两个月才合理啊,这一个多月就出毛病,怎么奔去汪洋大海啊,那个赤道飘移玩家如今都到菲利宾了,你可别等人家到了,我们船都没好。”游析瑜吐槽道。

    程小星白他一眼,冷漠道:“那要看你的钢铁场什么时候才能弄出合格的材料了。”

    “这我有什么办法,如今大家都用的是什么数控炉,材料杂质降不下来,还有好多合金出不来啊,科技树不是一天就能爬上去的。”游析瑜立刻把锅甩出去。

    两人互相争论了一会,工程小星等着炉温降低后,很快更换了做功的气缸内瓦,这台大机器摇晃几下后,又重新吐出浓烟,开始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