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他拒绝当男主[快穿]在线阅读 - 第34页

第34页

    庄母老早就念叨着要给庄父和庄熠各做一身新衣服,而家里分到9尺布票,满打满算只能做两件上衣。

    庄熠个子高,做了他的就做不了庄父的,为了这事,庄母三天两头去镇上寻摸合适的布料,正好家里还有去年剩下的一截,如果能淘换到一个颜色的布,到时候拼拼凑凑也能做出两件来。

    而庄父也没闲着,他是杀猪的一把好手,往年村里杀猪都要叫他去帮忙,有时候邻村的也会来喊他,而报酬往往是一顿rou饭外加若干猪下水。如果是外村的,庄父就把那顿rou饭换成等同的猪rou带回家,到时每人还能分到一小块。

    就这样已经让很多人羡慕了,可这手艺不是人人有,要嫉妒也嫉妒不起来。

    庄熠没有要做的事,就和村里几个小伙伴,一起到河里去捞鱼。池塘里的东西不能动,但河里的鱼可以捉了自己吃,只是不能拿去卖钱。

    几天下来,庄熠弄了大大小小有一桶鱼,大的两条杀了腌起来等来年吃,小的准备直接烧掉。

    恰好庄父回来看到,就拿了大半要给庄大伯家送去。

    庄家奶奶跟着大儿子生活,庄父每年负责一半的口粮,而他本身十分孝顺,一有好东西就会拿去孝敬老母亲,像是这次的猪下水就拿去了大半。但事实上,不管是米面还是猪下水,以及庄父手里的鱼,多半都是进了庄大伯一家的口中,庄家奶奶能吃到的很少,即便这样,她也更喜欢大儿子,对次子也就有用的时候才给个好脸色。

    庄父平时很精明,这一点上却是死脑筋,他明知兄长一家对他不怀好意,可还总是上赶着往前凑。

    原本庄父看上的是两条大鱼,但话还没说出口,庄熠手上一用力,杀鱼刀直接把砧板砍成了两半,末了他来一句用力过了。

    庄父有些讪讪,就拎着那些小鱼灰溜溜地走了。

    庄母刚刚装作忙避开去了厨房,等庄父一走,她赶紧把鱼腌好然后压在缸里,再找了处隐蔽的地方藏了起来。往年的时候,庄父没少干这样的事,她以前只能忍着不说话,这会儿子给力,她心里别提多痛快。

    庄熠把剩下的活留给庄母,自己拿着竹筐去了山上。前些日子他做了几个陷阱,这会去看看有没有收获。

    冬天山上比较冷清,偶尔有上山砍柴的,但都不会走得太远。庄熠的陷阱设在密林里,那里很少有人去,他远远就听到翅膀扑腾的声音,走近一看,一只山鸡中了陷阱,正在垂死挣扎。

    他抓住山鸡拎了拎,估摸有七八斤重,够一家人吃好几顿。他把山鸡绑起来,丢到竹筐里拿草盖着,随后去了另一处陷阱。

    等他到的时候,陷阱里一个猎物都没有,但机关确实被触动过,附近也留下了血迹,周围还有一圈动物的脚印。

    根据脚印的形状,很可能是野猪来过,顺便吃了他的猎物。

    庄熠从腰间拿下砍柴刀,去了最后一个陷阱,结果令人失望。他看着地上的大坑,想了想,把陷阱重新布置了一下,准备过两天再来看一次。

    回去时,家里正等着他吃饭,他把山鸡拿出来时,对面三人全瞪大了眼睛。

    这不是野鸡吗,你哪里抓的庄父拎在手里掂了掂,有些惊讶地说,怕是有七八斤呢!

    哥哥好厉害,这下我们有吃的了!庄小琴一脸的兴奋,平时别说一只鸡,他们连个鸡蛋都很少吃。

    庄父瞪了女儿一眼,张了张口说:我看这只鸡

    庄熠不想听他后面的话,直接对庄母说:今晚就烧了吃吧,大家好久没沾荤腥了。

    庄母哪里不懂儿子的意思,一家人其实可以吃好几顿,可今天他们不下肚,明天就是别人的了。她立刻从发愣的庄父手里接过山鸡,直接拿去厨房处理了。

    庄熠则把竹框里其他东西倒了出来,有两个大冬笋,一大把蘑菇,还有零零碎碎一些调味用的东西。

    你这是哪里弄得庄父盯着两个大竹笋,突然想到了一件事,脸上不由多了几分怒气,谁让你进林子去了,里面的野猪会要了你的命!

    庄熠不以为然地说:不然怎么办,大队里分的那点能吃几顿要是有的选,他也不乐意,他从小到大几时吃过这种苦。

    庄父不由地沉默了下来,他们家里只有四个人,好歹能吃个七分饱,而兄长家上上下下十张嘴,只有五个劳力,他原本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可儿子还没成年,这种担子哪能落在他身上呢!

    这天晚上,一家人难得敞开了肚皮吃了一顿饱的。

    后面几天,天气突然恶劣起来,连着风又是雪的,连出行都成了困难。

    还好村里只是被雪封了路,正好大家的年货也备好了,除了担心半夜下大雪把屋子压塌,对村里人倒是没太大影响,唯一要做的,就是每天清早起来把屋顶的雪给清理掉。

    过完年,雪终于化了。

    生产大队那边传来一个消息,将有一批知识青年要下放到各个村里。

    第23章 七零年代重生

    五十年代末, 各地就掀起过返乡的热潮, 号召知识青年回到家乡支援建设, 这部分人就是早期的知青, 也叫作返乡青年。

    这一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后来俗称插队,就是让城市里的知识分子深入农村基层去学习改造, 他们原本可能生活优渥,连五谷都不分,为了响应政策号召,被分批派往了全国各地的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