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

    夏日正是赏荷花的好时节,尤其是后湖里的荷花成片成片的,荷叶如盖,荷花娇嫩喜人,出淤泥而不染。

    当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武静蕊邀了懋嫔宋氏一同赏景,懋嫔一生无子女,又因为跟的四爷最早,眼下早已见了老态,这辈子恩宠无望了,也许没了指望,反而看的更开了,故而精神还不错。

    “几位阿哥都大了,大阿哥与二阿哥来年分了府,成了婚,便要被皇上委以重任,皇上这般喜爱二阿哥,定然会是个亲王,贵妃娘娘也可安心了。”懋嫔说着,不由怅然若失。

    若她有个儿子,也能看着自己的儿子成婚生子,自己含饴弄孙,余生有靠,这般日子就无憾了。

    “近来大阿哥与二阿哥跟着皇上学习政务,大阿哥沉稳厚道,二阿哥聪慧谦逊,二阿哥为人处世的气度丝毫不落于大阿哥,性子又果决,瞧着愈发像当初的皇上了。”

    “是吗?”武静蕊笑了笑,“以前瞧着还是个孩子,现下瞧着倒是突然长大了似的,举止稳重了许多。”

    皇子们还未封爵,没有正式的差事,平时除了读书,便是跟着皇上学习政务,等将来封了爵位,做事便能熟练些。

    “可不是,都到成婚的年纪了,臣妾瞧着二阿哥行事比大阿哥还要好些,唉,这些年大阿哥养在皇后娘娘膝下,性子是愈发高傲了,臣妾听说……大阿哥私下里行事颇有些狠,处置奴才们都不留情的,在外却是一副亲切厚道的模样。啧啧,真是人不可貌相。”懋嫔摇头,很是感慨。

    四爷在潜邸时也是这般性子,雷厉风行,不留情面,大阿哥的性子与他老子以前是愈发像了。

    但武静蕊觉着大阿哥弘昐平日里不是那般狠辣的样子,虽然不多话,脾气还算宽和,谁知背地里却是另一副面孔。

    她多少听过一些大阿哥私下里的行事,与懋嫔所言并无出入。

    但她与大阿哥总共没见过几回,也从未关心过大阿哥如何,故而感触不深。

    懋嫔觑她一眼,又道:“大阿哥怕是自以为是中宫养子,心中有了想法。”都是皇上的儿子,哪个没有野心?何况大阿哥是长子,又养在中宫膝下,也算得名正言顺。

    “想法再多又如何?此事还是由皇上决定。”武静蕊浅笑,不以为意。

    “贵妃娘娘说的极是。”懋嫔附和了句,话音陡然一转,“但就怕有些人看不清,二阿哥如此出色,又是贵妃之子,出身亦是尊贵,难保不会有人眼红,怕阻了自己的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虽然皇上初登基不久,但几个皇子都不小了,后宫与前朝难免会猜测下一任储君是谁。

    皇后无嫡子,大阿哥的生母是齐妃李氏,却是自幼养在嫡母膝下,支持嫡系的自然会支持大阿哥为储君。

    但贵妃膝下子嗣最多,又最得圣宠,贵妃之子无疑要比大阿哥更有机会。

    第313章 颇为不满

    除了齐妃的大阿哥,裕嫔耿氏的五阿哥年幼,其余嫔妃皆无子,作为子嗣最多又最得圣宠的贵妃武氏无疑风头太盛,她的长子与大阿哥年纪相差不多,同样出类拔萃,皇上会选谁为储君?

    除非大阿哥优秀到令人无法忽视,否则贵妃所出的二阿哥为储君的机会必然更多。

    有贵妃这个生母,本是二阿哥的福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数之不尽的危险,皇后与齐妃必然会联手针对贵妃母子,二阿哥想不争都难。

    武静蕊浅笑回了句,“儿孙自有儿孙福,本宫何必cao心这些?”

    懋嫔不得不承认贵妃的心态真是好,如此都不担心,她却是盼着贵妃的儿子为储君的。

    从一开始选择了贵妃,她就只能依靠贵妃。

    到了如今,贵妃母子已没有退路,她不认为贵妃当真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有儿子的谁不想呢?

    有皇上的宠爱,贵妃母子的把握更大,贵妃也非是那毫无野心的。

    这点她还是看得出来的,贵妃并不似表面那样与世无争,费尽心机得到皇上的独宠,若无野心,怎能做到这一步?

    “无论贵妃娘娘如何想,臣妾都是支持贵妃娘娘的。”懋嫔先表了忠心,然后叹了口气,“臣妾一生无子,唯愿余生富贵安康。”

    还有一点,她盼着李氏算计落空,一无所有。

    她本可以拥有一个孩子,不至于余生孤苦,但李氏害她没了那个机会,那她就希望李氏也如她一般,甚至比自己更惨。

    有什么比拥有过,争取过,又一无所有更绝望呢?

    懋嫔宋氏眸中闪过一丝狠厉。

    武静蕊看她一眼,笑了笑,“放心,你会如愿以偿的。”m.

    她多少了解懋嫔的心结,那时的自己尚未进府,但后来接触了许多,知道了宋氏的一些事,也知道宋氏有过一个孩子,后来没了,对于至今无一子半女的宋氏而言,那是她一生的不甘和仇恨。

    虽无证据证明是李氏所为,但当时府上除了嫡福晋乌拉那拉氏,便只有宋氏和李氏两个小妾,那时的宋氏胎气稳健,却无缘无故小产。

    除了李氏,不作他想。

    只是当时的李氏正得宠,四爷并未追究,宋氏只好咽下了恨意。

    那个位子,武静蕊会让儿子去争,但争不在表面,在四爷的心里,四爷认可了哪个儿子,谁才有机会成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