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都市小说 - 女子博士图鉴在线阅读 - 第144页

第144页

    第91章 还记得自己是怎样选择高考专业的吗?

    “嗯,江湖上流传你们学校的‘吃在信息院,爱在市中心’还不够准确啊。我觉得你们市中心吃的也不错。”

    白疏咬着吸管笑起来。

    “这句话对比的是两个校区的食堂,我带你来吃的是开在文院边上的港式茶餐厅,信息院的食堂还有小龙虾呢。”

    喝着阿华田的乔梦圆不以为意,白疏给她递过一张餐巾纸让她擦擦叉烧酥在嘴边留下的碎屑。她们之所以会在这里完全是因为上个星期的辅导结束时,白疏寻惯例问出的一个问题。

    “你打算学什么专业?”

    没想到这个平时很有主意的小姑娘竟然呆住了,沉默了两三分钟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回答。

    “还没想好。”

    “你对自己想考什么专业都没想法?”

    通常面对这样的问题,白疏辅导过的大部分高二和高三学生的回答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我爸妈叫我选啥我就选啥”,“我爸妈让我不要选啥我就要选啥”和“我喜欢啥就选啥”。第一类的高中生大都是乖乖系,从小被父母强权压制的没了自己的想法,思路同“你什么都别管,只要把书读好就行了”,只是现在成了“你什么都别管,只管上我给你选好的大学,毕业也什么都不要管,只管工作升职加薪相亲,爸爸mama一条龙服务你的人生”。这类乖乖仔可能顺风顺水,但总会在几个迷茫的黑夜里被诸如新世相这类的公众号收割。

    第二类的叛逆者可能纯属青春期余威未尽,比如她曾经见过一个家里有商业待接手的男生要死要活的一定要去读哲学。其实在填志愿之前他也没怎么看过几本哲学书,填这个专业不过是为了气死自家老爸和对物质世界的不屑嘲讽。果然等他进了大学读上哲学后毫无悬念地成了尼采的拥趸,一个不顺心就在深夜校园里半裸狂奔振臂高呼“上帝已死!!!”

    第三类的人就非常有趣,他们自我觉醒的通常比较早,会为了当下的选择投入极大的热情,所以稀奇古怪选什么专业的都有。她辅导过一个痴迷埃及文化的女生填报冷门考古学,一个男生不顾老母反对硬要考到吉林去,因为那儿的一个体育学院有高尔夫球运动专业。白疏把自己也归于这一类人,但也很清楚有些人的学术热情就像是放烟花,头晕目眩地炸完了剩下的只有苦捱岁月。对学术,最佳的热情方式应该像厨房里的家用天然气,你只要一打开按钮就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光和热能,把文献和研究放在灶上持续均匀地加温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一锅鲜美的乱炖集众家之长,最终消化成为养分塑造一个有血有rou的精神。

    不过先略过学术热情这些不提,专业好坏也得先看看能不能考得上再来矫情。白疏会用梦校策略激励学生,对第一类乖乖仔,她就恐吓他们“你要考不上这个大学你爸妈得对你多失望啊”,第二类叛逆小王子小公主就反向话术挑拨离间“你要考不上最后只能落到你爸妈手里咯”,第三类用不着她多说什么,光是梦想鸡汤就够他们天天像是喝了十吨红牛似的头悬梁锥刺股,白疏只需要帮他们找到更高效的进步策略。

    乔梦圆高中今天办运动会,像她这样猫系的孩子自然懒得参加,索性报了病假。于是白疏就带她来南大溜进不同的教室旁听,提前感受一下大学的氛围。

    “我还没想好上哪个大学。”

    乔梦圆夹来一块白糖糕,闷闷地一小口一小口咬着,回答与上星期如出一辙。

    “我妈是根本没有问过我,老乔只会说‘你喜欢什么选什么’这样的话。其他人还有爹妈追在屁股后面分析哪个专业就业前景好,哪个学校排名高。我家里人根本就不当一回事。”

    “你说说看我帮你分析。”

    原来如上三种孩子都是幸运的,第一种至少有父母可以依靠,第二种至少有父母可以对抗,第三种至少有父母可以支持,但还有一种是野草一般,看似每个决定都能做主,实则是自生自灭的。

    白疏为她的白瓷杯里倒了一些大麦茶,这孩子吃了那么多甜点,嘴里一定怪腻的。

    “你还是先帮我想想哪家大学能要我吧。”

    小丫头喝着她倒的茶,吃着她请的客,口齿倒依旧伶俐,白疏放下筷子决定好好给她上一课。

    “那就是你的误区了,在填学校之前其实你最先考虑的应该是你要学什么专业,因为你进了大学之后其实和这个大学整体来说是没有什么太大关系的,决定你所有课程和学术项目其实是你的专业。打个比方说假设我喜欢心理学,上海最强心理系是华师大,可我因为复旦大学排名高就选择了复旦,但其实复旦的心理学排名在三十靠后,远不如华师大。是,的确是有人会说‘我只要学校名头大就好咯’。但宝贝——名头大的学校是用来唬住外行人的,当你真正进入了所学专业行业圈子,大家谁还不知道谁呢?所以你要记得进了大学之后,你与大学整体的关联是很表面的,当一个人说“我是交大的”,那只能说明他有进入交大图书馆和使用交大公共设施的权限,真正重要的是他在哪个专业,学到了些什么,跟了哪些项目。”

    “妈呀,还复旦华师大,我成绩那么烂,有大学要收我就不错了?”

    “这就是你第二个误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