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太平长安在线阅读 - 第353页

第353页

    两个人对视了足有几个弹指,对方的眼神犹豫了一下,后来可能是觉得人反正是醒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一把抓起苏岑身边的包袱拔腿就跑。

    苏岑立即起身去追,刚站到一半,才发现这里并不只有这一个人——他们这片空地被白天那些蓬头垢面的村民团团围住,见先前那个人从包袱里掏出半块窝头后,犹豫不决的眼神彻底变了味道。

    那是一种饿狼看见食物的眼神。

    苏岑只来得及摇醒了身边两个小沙弥,一群人猛地一哄而上,像洪水,像猛兽,涌上来瞬间将他们携带行囊包裹哄抢而光。

    一群和尚从梦里惊醒,看见眼前场景也都傻了眼,足足愣了好久才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

    那群人甚至没来得及跑远,抢到包裹后跑了两步便就地打开,找到里面的食物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

    苏岑将两个小沙弥护在身后,却还是能感觉到那两副小身板瑟瑟抖作一团。

    他们一出生便在佛寺,师父疼着,师兄护着,见的都是诚心向佛的施主,学的都是的崇高的佛法,哪里知道走投无路之下的人性之恶。

    “他们没吃饭吗?”一个小沙弥拉着苏岑半片袖子颤巍巍问。

    苏岑皱了皱眉,“看样子是。”

    “可是他们把我们的东西都吃了,我们也没有饭吃了。”

    苏岑抿了抿唇,对人稍事安抚,回头看了看别的和尚们,只见他们也都是眉心紧蹙,几个长老飞快捻着念珠,显然也是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出师未捷,他们连宿州城的城门还没摸到就被抢了食物,如今算是被困在这里,走不得又回不得。

    苏岑把两个小沙弥送到大和尚身边,独自上前找到一个没跑远的村民,只见人身子单薄,看着还是个半大孩子,这会儿正耸着肩骨埋头猛吃。

    苏岑在人肩上轻轻一拍,那人猛地抬头,看见苏岑猛咳了一声,呛了苏岑一身干饼渣子。

    事到如今苏岑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道:“你先吃吧,吃完再说。”

    那人眼里闪过一丝警惕的寒光,见苏岑当真没有要把东西抢回去的意思,这才又埋下头去狼吞虎咽。

    看着人干硬的干粮来不及咀嚼便往下咽,苏岑又递了随身携带的水袋上去,那人犹豫了一下,接过来猛灌了两口才咽下去。

    等人好不容易吃完了,一袋子干粮也没剩几个完整的了。

    苏岑问:“你们几天没吃饭了?”

    那人犹豫了一下,小声回了个“三”。

    也就是说自从地动发生到现在这些人就没吃过东西,苏岑不禁皱眉,“宿州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朝廷就没有赈灾款拨下来吗?”

    那人轻轻摇了摇头,也不知道是没到还是没有。

    和尚们见苏岑没什么事也都聚了过来,只听苏岑接着问:“就算朝廷的饷银没有下来,那扬州的物资应该到了吧?”

    东西是林宗卿亲自筹备的,总不会再出什么差错,苏岑道:“物资应该都已经送到宿州城了,这里离宿州城不过百十里,你们怎么不过去?”

    那人拿指头戳着衣服上一个破洞,埋着头小声道:“进不去。”

    “进不去?什么进不去?”苏岑皱眉,“宿州城进不去?”

    没再等来作答,那人抬头看了看周围已经没有自己的人了,而他被一群光脑袋的大和尚团团围住,心里一慌猛地站起来推了苏岑一把,拔腿跑了。

    苏岑倒退了两步才稳住身子,看着人消失的方向,若有所思。

    寺里的长老上前问道:“苏施主,那人说什么了?”

    苏岑轻轻摇头,寥寥几个字也听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好道:“今天先这样吧,还有几个时辰天就亮了,明天一早我们进城去看看。”

    后半夜众人也都不敢睡了,窸窸窣窣的翻身声不时响起,两个小沙弥抱作一团,显然是被吓到了。

    苏岑看着天边一颗孤星看到了天亮。

    翌日一早,早饭都省了,和尚们黑着眼眶起来做早课,苏岑起来简单收拾一番,众人动身前往宿州城。

    符离县距离宿州城确实不算远,一行人赶在正午之前到了城门下,果见城门外层层官兵把守,进出都得经过详细的盘查。

    和尚们不打诳语,只能如实相告,苏岑道自己是扬州人,这次过来是做生意的,倒也没受多少为难,把门的官兵上下打量他一眼便放行了。

    刚进城门,只听见身后起了争执,苏岑循声看过去,只见一对衣衫褴褛的老夫妇被拦在城门外,两个官兵手持长枪一拦,却是死活不让人进来了。

    “怎么了?”苏岑问道。

    “走你的,别多管闲事。”一个官兵对着苏岑吼了一句,紧跟着身后又来了两个官兵,将一对老夫妻硬生生拖走了。

    苏岑轻轻抿唇,却也只好回过头去继续向前。

    宿州城内倒不像外面那么破败不堪,坍塌的房屋也有,却比城外好了很多,而且人人衣冠整洁,精神爽朗,正热火朝天张罗着自家屋舍的重建。不远处的粥棚井然有序,米多水少,甚至还搭建了临时的窝棚以供人们坐着喝完。

    乍一看倒是一副欣欣向荣的热闹景象。

    就是假的吓人。

    纵观街上,人人都是一副乐观向上的面孔,青壮年居多,却不见老弱妇孺。而且一个刚刚经历过大灾的地方,丝毫感觉不到一点忧郁的氛围,只剩了一副看似繁华有序的虚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