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页
他当时就被这个噩梦给吓醒了,而更没想到的是,当自己再见到黎宇青时,昨夜的噩梦竟然成真了。 一段时间不见,黎宇青除了在飞凰的资源下开始走红,性格也变得开朗了很多,而唯一不变的是,他见到宋书文的时候,还是会“哥,哥”的叫个不停。 等黎宇青安静下来之后,宋书文也摊开了剧本。 他一直很珍稀拍电影的机会,不仅因为电影的表演要比电视剧更加精雕细琢,更重要的是这部戏里有黎宇青。 好像在宋书文的潜意识里一直有一个小小的念头,只要看见黎宇青过得还好,自己就可以放下心来。 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都是白锦辉,他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文艺片导演,无论是剧本编写还是拍摄的手法,都极具“实验性”——白锦辉要比周源山更加文艺,写出来的剧本更薄,拍摄的内容也更出人意料。 举个典型的例子来说,白锦辉的这部电影叫做《诗意不死》,而为了展现“现代社会诗意是否已死”的争论,他直接将国内的诗人都邀请到一起开会,然后直接将电影的前半部分拍成了记录片的形式,要求原汁原味地将这群诗人的嘴仗记录下来。 而宋书文和黎宇青的戏份则集中在电影的后半段,演两个偶然见面的昔日同窗。大部分的剧情内容都是坐在一起聊天,和影片前半段的诗人们相比,给到的镜头数量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宋书文很想问问白锦辉他拍这样的电影能有人看吗,有哪家公司愿意给这样的项目投资。 可白锦辉却愣是攒起了一个剧组,想要将这部极为特殊的“电影”拍摄出来。 宋书文向后靠在椅子上,偏头看了看身边的黎宇青,刚想闭上眼睛,却听见拍摄场地外边传来了一阵喧哗声,似乎有不少人过来了。 青哀、旭东、原筱、周唐(注1)……他们一个个优哉游哉地走进拍摄场地,也就是白锦辉视线包下的一家酒店,这些人普遍年纪不小,应该都是早年非常有名的现代诗诗人。 宋书文站起来按照礼节跟他们打招呼,黎宇青也颠颠地跟在后面,等这些人都离开了,黎宇青才小声地问道:“哥,这些人你都认识吗?” “一个都不认识。”宋书文也压低了声音:“这年头谁还读诗啊。” 这话一出,黎宇青心里顿时有了点底气。 既然在他哥都不认识,那自己也不认识就很正常了。 而在这一帮现代诗人之间,也有个看上去特别不合群的,别的诗人们见到对方都在互相招呼、恭维,偏偏这人周边空空荡荡的,愣是没人愿意凑过去跟他聊天。不过这老哥看上去也对自己的处境没什么不满的,双手插在一看就挺贵的西服兜里特悠哉地向里面走去。 宋书文挺好奇这人是谁,好在对方身上带着铭牌,笔名叫“百里华”。 他随手掏出手机在网上搜了一下这人的笔名,蹦出来的百科资料显示这人除了是个地产大亨,还是个出过诗集的“梨花派”诗人,看上去就逼格特高的那种。 但等到宋书文往下滑动手机,看到这人的代表作之后,却是彻底呆住了—— 《一个人来到英吉利》,作者:百里华(注2) 毫无疑问 我做的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宋书文呆了半晌,然后翻过剧本的封皮,上面是白锦辉给电影起的名字《诗意不死》。 他现在觉得这名字或许应该改成《诗意已死》。 —————— 宋书文和黎宇青不明白这帮诗人的脑回路,但白锦辉却将他们的脾气摸得很清楚。 他没有很正式地架着机器拍摄,而是用偏户外综艺的方式去记录。一边拍这些诗人们白天是怎么出去玩的,另一边则拍这些人晚上怎么凑在一起聊天。最后再将所有诗人都凑在一起开个大会,不定义主题,就让他们天空海阔地闲聊。试图以此来制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而这帮作家负责凑在一起“诗意”,宋书文和黎宇青就负责凑在一起“俗”,“俗”到宋书文每天结束前必跟黎宇青说的一句话就是: “你吃夜宵么?” “不了吧。”黎宇青回道。 “我多拿了点夜宵,要不进来一起吃?” “呃……”黎宇青纠结了下,他这阵子吃夜宵自觉体重小有上升,本来计划在正式上镜前戒掉夜宵,争取减下来一点。但宋书文邀请他又不想拒绝,于是站在门口也不舍得走。 宋书文看了他一眼,他对付黎宇青可太有办法了。 只见宋书文的手一勾,他的房门便轻轻地关了起来。但他的动作轻,房门并没有完全关严,还留了一条缝。 于是黎宇青就看着那条缝愣了一会儿,最后还是轻轻推开了门。 房间的桌上摆着两份蒸饺,两份小咸菜,两双筷子,还有两瓶饮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宋书文已经开始习惯准备双份的东西。 而黎宇青刚坐在桌边,宋书文就抽出筷子轻轻敲了敲他的头,道:“你这阵子都快瘦脱相了,每顿饭吃的少得跟猫食似的。而且你那张脸有点rou也很好看,不至于非要把自己的体重控制成这个样子。” 说着,宋书文忍不住笑了:“为了劝你多吃饭,我还得陪着你天天吃宵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