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的爱人是祖国[快穿] 第200节
书迷正在阅读:皇帝重生后只想当咸鱼、红碎因宵(伪骨科H)、纨绔小少爷的农家饭馆(穿越)、纨妓【民国1v1】、一个橙子、珍如天下(古言1V1 H)、春天略过的花、彼岸只为南魄盛、穿成真假千金文里的暴躁小姑姑、租了个女友回家
宁馥看着这个留小胡子的男人,温和笑道:“孙先生不必再送了。军费也不必送。” 孙尚谦气喘嘘嘘,依旧是一双不讨人喜欢的老鼠眼,转来转去,却最终迎上了宁馥的目光。 他有些尴尬地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来,递给宁馥。 “我和你们一起走……行不?” 是他自己写的的生死状。 孙先生自诩文化人,字写得也齐整,只是落款处又改回了他那个土了吧唧的本名,“孙上签”。 战事吃紧,松涂县告危,相好的收拾细软,说要和他往内陆跑。 他听说白马寨下山了。 鬼使神差地,他不想走了。 这一辈子浑浑噩噩怂着过来,他突然想干一件男人该干的事。 宁馥盯着他看了几眼,收起那张纸。 “那就跟上吧。” 孙上签并入队尾。 队伍过江。 怒江的波涛汹涌拍击着江岸,而他们通过的吊桥,就是这天堑之前,唯一的退路。 华轩拔刀而出,斩断了吊桥的绳索。 那吊桥摔入江中,瞬间便被江水吞没,隔着重重雾气,不见踪影。 只有江水怒号,隔空传来隆隆炮响。 宁馥向众人道:“走吧。” *** 将来,这个民族或许还会忘记战争的痛苦,或许依然会有人为了私利背弃国家,为了偷生叛离人民。 但这从来不是一个容易认输的民族。 因为这个民族,总还是有一批人,在穷的时候不抛弃她,在弱的时候不鄙视她。 为她一掷生死,为她浴血拼杀。 为她知不可为而为,为她虽千万人而往。 哪怕这些人,曾经受尽这时代的折磨,命运的捉弄,哪怕他们抱怨过世道不公,痛恨这命如草芥。 却还是为了这个民族,为了眼下,正在受苦的,糟糕的国家,抛弃了自己的爱情和前途,抛弃了他们好不容易偷来的一片安宁,毅然决然地—— 将自己碾碎在历史的车轮之下*。 作者有话要说: *最后一段化用自《战争与和平》 第152章 重振河山(18) “现在我们进入的布展区域,讲述了八十年前由土匪所转化的抗日武装力量,也是在天门山一战中浴血不退的混编第十八团的前身。” 博物馆中空调开的很足,凉飕飕的。 游览者三三两两地跟着解说员走进那个展厅。 “这里,就是混编第十八团前身,白马寨的微缩还原场景。” “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是白马寨的校场,也是最早一批混编第十八团官兵进行军事训练,转化为正规武装部队的地方。” “早期,他们没有木仓支,没有火炮,训练所用的武器基本都是冷兵器。” “但就是在这样简陋而艰难的条件下,训练出了一批刚强无畏,战斗力惊人的战士。” 解说员走到微缩场景边的照片墙。 “潘大刚,1944年随白马寨远征缅甸,猎户出身的他作为狙击手,仅天门山一役,毙敌二十余人,击伤数十人。后任第十八团侦察营营长,屡立战功。” 有人惊讶地指着照片墙上的一张图片。 “好厉害啊!那个时候的箭竟然能射这么深!” “我靠,牛批!这是那个潘营长射的么!” 两个初中男生咋咋呼呼地惊叹。 他们对战争的残酷尚且没有概念,只顾着研究那些陈列在展柜里,上个世纪的各式军用武器。 黑白照片中是一段粗壮的树干。 箭头深入树中,只余一段箭尾在外。 解说员听见了两个人的声音。 “潘大刚是白马寨中有名的神箭手,但这一箭并不是他留下的纪念。” “这一箭,属于我们接下来要向大家介绍的一个人。” “可以说,是她一力促成了白马寨入缅远征,是她在此后酷烈的滇缅战场上周旋各方,为整编第十八团争取物资、争取支援,争取战机。” 解说员的声音中蕴含着一股深沉的感情。 “也是她,奠定了这支英雄部队的精神根基。” “她叫宁馥。” *** 宁舒英站在一副黑白照片前,她怔楞着,几乎下意识地伸出手去抚摸。 照片里是两个女孩。 她们站得不近,但都专注地望向镜头。 肢体语言说明当时的她们相互并不亲近,但却都向着镜头露出了笑容。 一个女孩手握马鞭,另一个女孩手中提着一只小巧的医药箱。 “诶,看什么这么入神?” 一起来的同学好奇地凑过来,目光也落在相片上。 对方看看她,又看看照片,颇有些惊讶地嚷道:“舒英,照片里这人长得和你好像啊!” 她的声音太大,招来解说员不满的一瞥。 “下面,让我们走入这位英雄人物的传奇一生。” 话音一落,展厅内的灯光也跟着暗下来。 大屏幕上,播放起视频。 现代的纪念展馆,已经开始使用多种声光电技术,环绕的声音,让人如身临其境。 屏幕发出的荧光,映照在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上。 影像资料是模糊的。 高清的放映技术让屏幕中的颗粒更加明显。 流民挑着担蹒跚前行,前面是儿女,后面就是全部家当。 士兵们在战壕中交谈,抽烟。 行军队伍中的骡马嚼着草料。 鸟群一般的飞机从惨白的天空中掠过,然后无数黑点从空中落下。 ——在地面炸开一片火雨。 这样的画面,大家在电视上、在电影里,在无数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ppt中都已经看过无数回了。 仿佛千篇一律,确实不能吸引多少注意力。 也不能怪他们。 他们不是不知疾苦,不是缺乏同理心,他们有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愁绪。 只是生在和平年代,老电影式的战争的画面带来的冲击,远不及他们现实生活中考试成绩的压力和请传奇的烦恼。 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懂的。 只有宁舒英,站在人群之中,目光怔怔。 她……她经历过。 无数次,这样的画面,她身在其中。 她曾经一路颠沛,从整个国家版图的东北,流落到西南; 她也曾在战火中四下奔逃…… 然后,终于拿起木仓,挺身向前。 “白马山寨中的土匪,在一次次诉苦大会中蜕变为被苦难凝聚的兄弟,在一堂堂‘思政’课中,思想被燎原的星火点燃。” “而这位‘白马夫人’的故事和传奇,时至今日,依然在松涂县的老百姓之间,口口相传。” “……宁馥在最不可能的情况下,在白马山的匪寨之中,组建起了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侦查排和战地急救班,也就是整编第十八团独立侦察营和战地医疗班的前身。在死守2201高地的战斗中,敌人对整个高地倾泻了上百吨的火炮和弹药,在这种近乎毁灭式的轰炸中,混编第十八团坚守阵地到了最后一刻,成功击退敌军的进攻十余次。” “在惨烈的战斗中,十八团的医疗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们用担架抢救伤员,担架不够,就用抬、背的方式转移受伤的战士。他们用有限的条件和资源,最大限度地去拯救士兵的生命。 天门山一役,十八团医疗班十名战士,他们训练有素、高效镇定,救护了全团上百名伤员,极大地保存了有生战斗力量,为这场战役的胜利和第十八团建制的留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医疗班也配备防身用手木仓。在宁馥对医疗班的训练要求中就有一条,——‘既是医生,也是战士。’” “他们一边救护伤员,一边击毙敌人,在战事最紧张的时刻,面对敌军搜山的一个分队,为了保证隐蔽着伤员的临时战地救护所不被发现,六名医疗班成员毅然出击,分头行动,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引开了敌军,保全了藏有伤员的救护所。” “他们中,有曾经的江湖游医,也有留洋归来的高材生,还有两名年纪未满十八岁的女孩。这六名医疗班成员且战且退,最终在子弹耗尽的情况下誓死不降,跳下山崖。” 宁馥的贡献,不仅在于带出了一支骁勇善战,悍不畏死的抗日队伍,也在于她带来了先进的战地救护理念,科学的战地救护方法,更在于……她在一群人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名为“信仰”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