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挖太子墙脚在线阅读 - 第87页

第87页

    大太监田秀赶紧进言道:“陛下,何不授命晁焕为淮南节度使,让其即日莅镇?”

    周俨早已六神无主,听了此言,依旧不知所措:“可行?”

    田秀道:“现在只能如此了,只要晁焕答应,我朝之危可解。”

    周俨立即颁下诏书,授晁焕为淮南节度使,并令他即日莅镇。

    吴朝派出的使者很快就带着新帝的诏书来到了晁焕的大营。

    晁焕既然会复叛,就已是怀着更大的野心,若说刚开始起义那会儿,还只是深恨官府欺压,还想不到这么远的话,那现在就不一样了。

    第一次投降,朝廷授了官职,他本也想在自己的位子上好好施展抱负,做个忠臣孝子光宗耀祖,只是官场艰难,他一个曾经的叛贼更会遭到那些个所谓的正统官员的白眼,再加之吴朝本就藩镇不一,难以制己,因此他才决定再度反叛。

    这次既然又反了,他又如何能够再度归顺朝廷?他若归顺,朝廷日后真能重用他?而不是暗害他?更何况,现在都破了潼关打到长安了,他又如何能够在这个时候归顺吴朝做一个节度使?

    晁焕营帐内,叛军的另一首领朱刚烈看了诏书大怒,诏书上竟然提都没提他朱刚烈,这分明是没把他放在眼里!

    这次他们起义军一路打过来,他朱刚烈可没少出力,现在在军中他也是极有威望的,并且已经是起义军的二号人物,像他这么个威震全军的人物,长安的那个小皇帝竟敢这么无视他?真是岂有此理!

    朱刚烈大骂来使,并当众对晁焕怒道:“你我合兵一处之时曾许下誓言,一定要带领弟兄们伐无道之主,横扫天下,现在吴朝的小皇帝给你封个节度使,你就要抛下兄弟们做他周家王朝的忠臣孝子了吗?”

    晁焕看他误会了,正待解释,帐下众将士就在朱刚烈的鼓动下群情激愤,振臂反对。

    晁焕看这架势,赶紧让朱刚烈稍安勿躁听他解释:“朱将军,你想到哪里去了,我怎会因为朝廷的封赏就弃众兄弟于不顾?”

    他又对帐下众将士大声承诺道:“大家放心,我与众兄弟是一条心,大家出生入死这么多日子,为的就是拿下这天下,现在已经临近京城,我们一定要一鼓作气拿下长安,得了这天下。”

    这天下姓周的坐得,他为何就坐不得?都到这份上了,他又岂能放弃?他现在要当的是皇帝,而不是吴朝的节度使。他当众回绝了吴朝使者,声称自己绝不退兵,绝不接受朝廷的封赏,他不日就会打到长安,还请吴朝的皇帝做好准备。

    众将士看统领的态度如此坚决,这才平息了怒火。

    吴朝使者灰溜溜的回了长安,将此遭遇回禀了新帝。

    新帝听说晁焕绝不退兵,急得没法,赶忙召集众大臣议事。众大臣此时也急得团团转,却又拿不出有效的退敌之策。一大臣憋了半天总算想到个办法,他提议新帝去南郊祈天,以求老天保佑。

    新帝本无主见,此时又慌了神,闻此提议,心觉也是个办法,现在大吴既无良将退兵,那就只能祈求天助了,没准老天能佑他大吴呢,因此赶忙前往南郊祈天。同时,田秀还是派出了一队神策军前往退敌。

    等新帝从南郊回朝后,大太监田秀慌忙入报:“叛军已经打来了,陛下不如幸蜀吧?”

    “已经打来了?”周俨不可思议,怎么那么快?不是说刚派了一队神策军前往拒敌的么,就算不能完全退敌,也应该能抵挡一阵子的啊,更何况他刚去南郊祈天,请求老天保佑大吴,怎么叛军就打来了?

    “是啊,”田秀也很着急,他派出去的神策军是一点都没顶事,而且他刚得到的消息是他们先遇上的是从潼关方向逃回的兵士,双方不仅未能联合起来,他们还被那些人打劫了,因为那些人挨饿多日,而他派出的神策军穿着太过华丽,那些逃回来的兵士见了气愤不过,就抢了他们的新衣,谁能想他派出去的神策军能被自己人给打劫呢,田秀唉了一声,“现在叛军已经到城外了,陛下若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走,走哪去?蜀地?”周俨现在虽然慌乱,但可是还记得自己对先帝许下的诺言的,他不能让吴朝丢在他手上,他要是前往蜀地,那长安怎么办?

    “是啊,前往蜀地是最好的选择。”田秀赶紧陈述前往蜀地的诸多好处,并举出当年玄宗皇帝也去了蜀地的例子,“陛下此去也算是遵循祖制。”

    一百多年前吴朝发生过一次大的动乱,叛军也是打到了长安,当时的皇帝也是弃了长安前往蜀地,多年后平叛了叛军,才又回了长安,现在离当年那次叛乱又隔了一百多年,又有叛军打到了长安。

    “遵、遵循祖制?”周俨本就慌了神,现在更是脑子糊涂,这能算是遵循祖制么?他若幸蜀,那相当于将京城长安拱手让给叛军啊。不过当年玄宗也确实是将京城长安拱手让给了叛军。但这事真能遵循祖制?

    “是啊,”田秀又赶紧劝诱道,“陛下幸蜀,那只能算是在遵循祖制,先帝是不会怪您的。”

    周俨现在思路极为混乱,本觉得这事不大好遵循祖制,但在田秀的劝诱声中忆起玄宗当年弃了长安前往蜀地,后来平了叛乱,吴朝又延续了一百多年到现在,那他此时遵循祖制也弃了长安前往蜀地,那是不是也能平了叛乱再延续个一百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