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在线阅读 - 第一百八十四章 横不平,竖不直

第一百八十四章 横不平,竖不直

    “哥哥你看,有火。”弟弟开心的指着火把说着。

    看着四周的光亮,李孟羲觉得莫名心安。

    据说人类对黑暗的恐惧,自原始时代以来,便扎根于人类基因之中。有了光亮,会让人心安许多。

    原来,这些火把还有提升士气的作用。没有光亮漆黑一片,有个什么动静,人就慌了,然后炸营。而营地一圈都有光亮,突然有什么动静,人们立刻会下意识往光亮处看,一看,啥玩意儿也没有啊,接着睡觉去了。

    李孟羲后知后觉的发现,原来这如墙的火光,还有稳定士气的作用。

    反过来想,若有朝一日去趁夜破袭敌营,当优先把敌军的灯笼什么的给打掉。

    没有光,敌军更容易乱,光越少,敌军士气越低,就更容易被击溃。而我军虽然也看不见,但因为是袭营,有备攻无备,优势将远大于敌军。

    这或可成为袭营时的细节战术补充。

    又一个战术学到了。

    “砖头,睡觉。”李孟羲拍了拍弟弟的小脑袋说着。

    砖头磨蹭了好一会儿才老老实实的钻进了被窝里,可能是砖头是因为没有见到过这么整齐的火把,而觉得很新鲜吧。

    这一夜,不知有多少畏惧黑夜的人,是看着如墙的火把安然入睡而。

    已经是后半夜了,好不容易回来一趟的关羽,跟刘备聊了大半夜,然后趁夜又匆匆回前军去了,前军先锋几百人,没一个太可靠的副官。

    关羽纵马离开之前,回头也看了一眼大营四向排列齐整的火把墙,他又何尝不更心安一点呢。

    ——

    第二日,天蒙蒙亮,很多辎重营的乡勇们还没有起来的时候,李孟羲仿佛身体里有一个精确无比的时钟一样,到点立刻醒了。

    刚醒时的困顿让人忍不住想多谁一会儿,最终还是李孟羲的意志更强大一些,他嗷的一声轻叫,掀开被子坐了起来。

    起床第一件事,李孟羲把竹简从包袱里拿了出来,然后想了一下,拿刻刀在竹简约五分之四的位置,新起的一片竹简,刻下了奇怪的两句话——【夜,围火】【夜袭,灭火】。

    意思是夜晚,用木桩把营地围起来,绑上火把,以火为墙。

    而夜袭敌营,尽可能的灭掉敌人的火把灯笼等照亮工具,作为袭营战术的细节补充。

    灭火不用刻意去做,杀进敌营之后,碰到火堆了,下意识的随意便火堆踢一脚就好,火堆散了,光不那么聚集了,一样达到减弱光亮的效果。

    刻字超级麻烦,李孟羲怀念起前世洁白的纸张和好用的各类书写工具。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就是分割句子的标点符号。

    李孟羲本不知汉代的句读是怎么用的,但随着他开始刻记自己的“兵书”,然后为了防止字混在一起不知哪是哪,李孟羲自然而然的想到用长横短横来断句。

    一长横代表句号,用来作为句与句之间的区分符号,短横做逗号,用于区分句子之中词语和短句意思的短句。

    如此,刻的是什么,一目了然。

    只有句号和逗号暂时够用了。

    一卷竹简,已经快记满了字了,李孟羲看着满竹简歪歪扭扭的字,很有成就感。

    为什么是歪歪扭扭的呢,因为李孟羲刻刀不太会用,能把字刻清楚已经不容易了。

    李孟羲把竹简拿起,对着早晨的太阳扫了一眼,再丑的字,李孟羲也不觉得自己写的丑。

    左看右看,李孟羲觉得自己刻的字体像是隶书的样子。

    按李孟羲对书法粗浅的理解,书法分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别的不知道了。

    而隶书,李孟羲最直观的感觉是,隶书横不太平,竖不太直,拐弯抹角处走势圆滑,少有棱角,字体古朴淡雅。

    古朴,即是原始的另一个意思。

    最早的书法字体,就是隶书。

    以前,李孟羲不明白隶书为什么写的横不太平竖不太直的样子,当亲自刻了字之后,李孟羲突然明白为什么隶书会迥异于楷书行书之类的。

    隶书脱胎于简书,而在刻简之时,要用刻刀刻出像楷书那样有棱角的拐角,太麻烦了。

    刻刀在刻字时,像横折这种有角的笔画,顺着力道拐弯,角可以稍圆滑的过度方式,一气呵成是最省力和自然的方式。

    而如果像楷书那样,拐角直直的转折,得转刀,甚至得用两刀分刻,太费事了。

    再说简书刻横为什么也不是平的,因为竹简本身带有弧度,一横从左往右刻,刻刀会顺着竹片上的弧度,自然产生微微的弯曲,顺着竹片的走势刻,刻出来的比划自然是略带弧度的。所以,这就是“横不平”的由来。

    而竖呢,刻刀从上往下刻,或是一开始用力轻了,上边的刻痕窄,下边又用力一点,刻痕宽了一点,所一竖刻完,是剑锋一般锐利的形状。

    而还有一种情况是,开始用力大了,再往下刻就收点力,一竖刻完,是上宽下窄的倒剑锋的形状。

    和楷书的竖不同,简书的竖上下宽窄变化落差很大,不像楷书那样一竖直直的下来。

    所以,这就是李孟羲认为的,“竖不直”。

    那么隶书的点呢?

    刻字太费手了,李孟羲刻字,能省事就省事,点这个笔划,楷书中点做“小捺”来写的。而李孟羲在刻点事,用最懒省事的方法,直接用刻刀的一个角,在竹简上钻一圈,就钻出来了一个圆点。

    人都是一样的,思维都相类,李孟羲怎能省事怎么来,汉代和汉代以前的古人,刻字肯定也想省事,也这么刻。点也是拿刻刀钻一下完事。

    所以,如果去对比,就会发现,隶书软笔书法中的点,就是一个随意用毛笔在之上点了一下的一个原点。

    只有隶书中的点是这样圆形的点,楷书行书的点都是小“捺”的形状。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汉朝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处于竹简和纸张交替的过度期,同样也是由简书演化来的隶书向和行书楷书书法的过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