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私吞贡品
“车婆婆,那您的店铺呢?” “不碍事的,就一小会——不打紧的。” 一行四人向西,在距离古董店三百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裁缝铺,这就是赵师傅的“赵记裁缝铺”,在裁缝铺的西边有一条小巷子,巷口的砖墙上镶嵌着一块蓝底白字的铁牌子,上面写着三个字:“青花巷”。 “车婆婆,这个小巷子怎么叫青花巷呢?” “咱们黄窑岗过去是烧制青花瓷器的地方,你们到后面去看看——就知道了。” “车婆婆,巷子后面有什么?” “后面过去是烧制陶瓷的地方。” 巷子非常窄,四个人鱼贯而入。 巷子弯弯曲曲,足有四五百米长,巷子里面有几扇门,住着几户人家。 走出巷子,和眼前是一片山林,沿着山脚卞一条山路向东,沿途——山脚下,有不少隆起的土丘。行至三百米处,有一个隆起的更大更长的土丘,土丘成南北走向,土丘的南端平缓下移,土丘南边四五米处,就是陈家第三进房子。 “车婆婆,这个土丘是做什么的?” “你们到上面看看就知道了。” 欧阳平和水队长躬身爬上两米多高的土丘,在土丘的上面露出一些呈拱形的青砖,部分地方已经坍塌了,坍塌的地方露出黑咕隆咚的洞。 “车婆婆,这是不是过去专门用来烧制陶瓷的窑?” “不错,这就是烧陶瓷的窑——这些窑有些年头了。我太太爷的时候,这些窑就在这儿了。” 关于黄窑岗制陶的历史,不但有文字的记载,还有遗址作为佐证。 “车婆婆,我们听说,黄窑岗烧制陶瓷的历史从宋朝就开始了。” “可不是吗?从大宋年间就开始了。听我太爷爷说,每年三月二十八前两天,黄窑岗都要举行一次点火大会。” “为什么要举行点火大会呢?” “点火开窑啊!” “点火开窑?” “每年春天,朝廷都要摊派一些瓷器,开窑之前,地方上的大小官员都要到东门镇来,点火仪式由宫里面派来的人主持。” “点火开窑,车婆婆,您跟我们说说。” “点火那一天,要搭一个高台,先祭天,后点火,点火的时候,所有窑口,每个人拿着一个火把,主持点火的人点着所有的火把,这些火把再将每一口窑点着。” “这些要都是官窑吗?” “都是官窑,宫里派来的人要在十几家烧制的陶瓷中挑选最好的,然后用船送到京城去,没有被选中的人家,就卖给普通老百姓。” 欧阳平虽然生在东门镇,但对这些传说一无所知。 “要不然东门镇怎么会有庙会呢?先有陶瓷后有庙会。” 车婆婆提供的情况似乎和3.29案没有什么关系。 “车婆婆,陈耀祖家很早就经营古董店了吗?”欧阳平却不这么认为。 “听我太爷爷说,陈家最早是专管进贡给朝廷的瓷器的,陈家就是从那个时候发起来的。” “陈家是不是收藏了一些比较值钱的瓷器呢?” 陈梅说过,她曾经在密室里面看到过一些瓷器。 “这个——你们可以去问汤由衷,还可以去问一问赵掌柜。” “赵掌柜是干什么的呢?” “他就是茶水炉对面开瓷器店的赵掌柜,他家祖上就是烧制陶瓷的,现在,黄窑岗就剩下他一家烧瓷器了。汤由衷是更生土长的黄窑岗人,在我们黄窑岗,大部分人家都是外来户。” 欧阳平想起来了,在茶水炉的对面,确实有一家陶瓷店。 听了车婆婆的话以后,欧阳平立即返回古董店,他让汪小引和水队长请来了汤由衷和赵掌柜。 下面是欧阳平和汤由衷、找掌柜的对话:“汤掌柜,赵掌柜,今天请你们来,想请教你们一些问题。 水队长递给汤、赵二位掌柜一人一支香烟,病给他们点着了。 “你问吧!只要是我们知道的。”汤由衷道。汤由衷年龄在流逝岁左右,穿一件本装棉袄。 “这些天,街坊邻居都在谈论这件事,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陈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说话的是赵掌柜。赵掌柜的年龄比汤由衷稍微大几岁。他的头上戴着一顶瓜皮帽——瓜皮帽是羊皮的,腰上系着一条皮围裙,汪小引道他家的时候,他正在加工陶瓷的毛坯。皮围裙上和手上沾着以一些泥巴。 “我们听说二位是根生土长的本地人,你们对黄窑岗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情,知道的一定比较多。” “不知道你们想问那些方面的情况?” “陈耀祖家经营古董文物好几代,会不会留下几样值钱的宝贝呢?” “那是一定的。”汤由衷道。 “怎么讲?” “在咱们东门镇,一个有两家古董店,但生意做得好的,就数陈耀祖家,外地的一些客商,到东门镇来,大部分都是冲陈家来的。陈家做这种生意做了很多年,他们进的货,一般不会走眼。这些年,古董文物的生意不怎么景气,明清时期,陈家古董店的生意大部分时候都用银票,这就足以说明陈家过去的生意做得比较大。”汤由衷有点答非所问。但欧阳平不得不耐心倾听。 “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路过我们黄窑岗的时候,把陈家的古董店洗劫一空,古董店里面有不少货的货款还没有付给人家。我们以为陈家的古董店再也开不下去了。可陈耀祖和他爹拎着一个箱子,在广州呆了几天,回来后,没有几天,陈家的古董店又开张了。如果陈家没有几样值钱的宝贝,是没有办法应对这种变故的。” “汤掌柜说的对,陈家肯定有价值连城的东西,我爷爷曾经跟我说过。” “说过什么?” “陈家祖上曾经在朝廷做事。” “做什么事?” 欧阳平的脑海有这方面的信息。 “陈家是专管贡品事宜。” “什么贡品?” “陶瓷。我爷爷说,陈家经常假公济私,私吞贡品。这些进贡给朝廷的东西都是有数量限制的。”赵掌柜看了看前面和后门,他显得很谨慎,“街坊邻居都以为陈家是做古董生意发财的,可我爷爷却说,陈家是在专管贡品以后发财的。” “贡品为什么要在数量上加以限制呢?” “这很简单,这些贡品是宫里面专用的,只有皇家才能用,如果大家都用,那就不稀奇了。除了在数量上加以限制,有些次品,还要按照规定进行销毁。以防止流入民间。我爷爷说,陈家就是私吞了这些次品,即使是次品,这些东西如果放到现在,也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还有一件事情。”汤由衷道。 “什么事情?” “一九三几年,有一个国民党的师长带着一队人马进驻东门镇,这个师长在戏院看戏的时候,看到了陈耀祖的meimei陈耀英,第二天就请镇长到陈家来提亲做媒。当天夜里,陈老爷和舅老爷拎着一个箱子带着陈耀英离开了东门镇。几天后,三个人又回来了,回来的时候,手上还拎着那个箱子。我爹估计,箱子里面的东西一定不简单,陈家是想把陈耀英送到香港去避祸,当时,陈家的生意出于低谷,世道太乱,生意没有办法做,在这种情况下,陈家只有动那些宝贝的心思。就在陈老爷带陈耀英离开东门镇的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那个胖师长和他的部队不见了,后来才知道,庞师长的部队夜里面开拔到前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