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女尊之渣女难为[快穿]在线阅读 - 第355章

第355章

    “你醒了?”

    帘后响起熟悉的声音, 只是语调淡然,没有什么重逢的喜悦, 反而多了些距离感。阿光转头看过去, 却不见她的人影。

    累积多时的信任, 让阿光并不十分介意,向帘子方向走了几步:“需要我做些什么吗?”

    顾影还是淡淡的:“不必, 你先休息。”

    阿光问:“我能不能去看看小红鲤怎么样了?”

    顾影答:“我改动了阵法, 给了水妖一线生机, 池中处境安全。你不要出去,若被其她弟子看到, 很难解释。”

    “那……我回去修炼吧,也可以帮你调查一些消息。”

    “不急。”

    阿光觉得奇怪:“顾影,你怎么了?”

    他又走近一步,随即退回好几步。

    好热啊!

    他小心翼翼地停在可以忍耐的地方,细看这帘子。原来这是东海鲛人织出的整幅鲛绡,上面没有一条接缝,还用金线织了聚灵避瘴的咒文,两旁坠着刻了八卦的法螺。

    柔软的布料无风微动,流动着珍珠一般的光彩,看起来很薄很脆弱,实则是一件刀枪不入,诸法不侵的珍贵法器,还能为修行者隐藏身形和灵力。

    可现在,顾影散逸出的至阳真火竟然将帘子都烧得guntang,可见她的修行一定出了严重的问题。

    阿光这才明白,为什么她会在追击雉鸡的路上突然昏倒,又为什么一定要抓走青螺和红鲤,原来是要她自知修行走岔,不愿让消息泄露出一丝一毫。

    他虽然同情戏文中那些被反向炼化的妖精,但更心疼顾影此时的处境。上宁峰有点像从前的云浪宗,在维护秩序的过程中树敌太多,若是顾影倒下了,宗门灭亡就在旦夕之间。

    如果骊龙大人还活着就好了,她或许会知道……

    “顾影,你认识龙王吗?”

    “擎天十二峰和龙宫并无交情。”

    “那你们峰上可有河水、井水、潭水?”

    “有是有,但这是十二峰的领地,不便龙宫管辖,所以并未有龙王进驻。”

    阿光皱了皱眉:“怎么这些修仙的戏文情景里,门户间隔比普通人还严重?”

    “呵呵,”顾影忽然无奈地笑了一声,“大家都成仙,等于大家都不成仙,这点道理……”

    她没有说下去。

    阿光的心都提了起来:“怎么了?你还好吗?”

    帘后无声无息,阿光觉得自己问得多余。他坐在窗下,沉浸在自己的修行中,修复法宝,充盈内丹,希望自己更强大一些,可以帮得上顾影的忙。

    慢慢地,阿光进入了一种忘我之境。恍惚间只觉得前方有一处温暖自在的地方,让他觉得舒服。他抽取那温暖的气息,炼化进自己的识海,不知道这样过了多久,他感到越来越热,这才从中抽离。

    睁开双眼,难怪觉得热!

    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已经来到了帘子之后,简单的小卧室里,睡在顾影的床榻上。顾影不在,留下的天蚕丝被褥柔软如云,那里面一丝一丝萦绕着残留的至阳真火,热得阿光额上都冒出了汗珠。

    阿光拿出已经修好的宝镜,放了些阴柔的清气出来,很快便把这些残留的阳火化解掉了。这时他才隐约猜到,昨晚两人隔着鲛绡帘各自修行,后来他自己渐渐接近了鲛绡帘,不知怎么化解了上面的至阳真火,然后和顾影见面,又化解了她溢出的真火,甚至在睡梦之中还在不停化解。后来天亮了,残存的真火接触了阳气,变得难以化解,也把他热得醒了。

    “这不对啊,”他不解地想着,“妖精修行和人间修士应该互不相容,而且一旦接触必然两伤才对,为何我的妖气竟然可以化解世间至阳之气?”

    不,或许,他修的并非是妖气。

    昨晚修炼的时候,他的记忆里传来骊龙大人缓缓念诵的声音:“天地泰则五星映清,天精合则五星光明。星之为精,吐纳则三华漱泽万灵,傍达三六,中含养生,其事洞而微极,其器浩而长揽也……”

    骊龙大人说,这功法是地仙修行的宝典,名为“太上清气”。青螺红鲤之流,从来也没有成妖或成仙的意识,就是在骊龙大人的修行影响下开了灵智,跟着修行的。

    阿光据此猜测,这太上清气的根源,应该是龙宫所藏的正统典籍。否则骊龙大人也不会传授给属下的水族。他修炼之后,和顾影的功法不但不冲突,还有种阴阳互补的意味。所以,他能喝上宁峰的灵水,也能化解掉顾影的至阳真火。

    或许,太上清气和至阳真火本就该合二为一,阴阳交错。顾影这里没有清气,于是阳火散逸,受灼烧之痛;而他这里缺失阳火,所以清气寻求补充,才会主动接近,纳为自己之力。

    如果两人交换法门,共同修行……

    “呵呵呵……”

    忽然,一阵细细的笑声传入阿光的心头。

    “谁?”阿光背后发凉。

    这传音之法,竟然能透过鲛绡的阻隔,准确地落在他心中,说明来者是个了不起的高手。

    上宁峰是顾影的地盘,为何有这种未知的力量?

    “后生小辈,你不该怕我。”那神秘的声音,语调悠然,“我看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