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余波
同一时间,日本驻美国大使馆外交照会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提出措词强硬的抗议。要求,黄昏必须对这一极端的,赤条条的反日言行做出道歉。肩舆黄昏的天皇大师范身份,日方就不再提出经济赔偿上的要求,但黄昏必须在主流媒体上发表其书面检讨。中日关系一衣带水,和平共处符合双方利益。 又,日本大使馆约见美方外交部长,对美方任由第三国公民在其本土试图挑起两国矛盾的行为做出严正抗议。并要求美方限时驱除肇事者。 不过,这仅仅是开始。 中国外交部仅仅对这一事件做出简单的外交照会:“黄昏的个人行为仅仅代表其个人,其个人行为不代表任何官方的、民间的、团体的意见。公民的言行应该受到所在地政府的尊重。”很外交化的外交辞令。 美国政府头痛的则是另外一个方面。奥斯卡颁奖仪式结束之后,狂热的华人拥上街头进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大凡庆祝活动必然有含酒精类饮料的存在,而饮用者年满十八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这些庆祝活动早就由民间华人组织事先向所在地政府提出申请,且得到批准,这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 但事件的发展却不在人们的控制范围之内。 距离上一次全美华人大sao乱刚过去不到半月,这一回美国警方早就派出大量警察严密地监视着游行人群。 可是,饮用了大量啤酒和含酒精饮料的华人渐渐地陷入冲动之中。 这一冲动在南京,1937最终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之后达到**。 一瞬间,美国各大城市的夜空中升起了瑰丽的焰火。大街上全是中文的欢呼声。所有的汽车都被截停,长长的车龙堵在街道上,两个小时内行进不到一百米。 有失态的华人流着眼泪,唱着古老的歌曲:“大刀往鬼子头上砍去” “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衰老地爹娘” 万众一心。群情激愤。 维持秩序的美国警察开始害怕了。这已经不是一直普通的游行庆祝队伍,这简直就是一支军队。 不知道谁喊了这么一句:“杀鬼子喽!” 冰层下的急流猛地冲破坚冰,喷涌而出。 无数陷入疯狂的华人手提酒瓶、木棍再次冲向日本人的店铺。 火光在城市上空熊熊而起,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夜晚照得通明。 强力弹压无果。受尽欺压的日本侨民终于反抗了。那些头上扎着白毛巾,额头上有一点红斑点的日本男人有组织地集合起来,开始和华人对抗。 两个民族之间的格斗却在地三国领土上进行,这一点也够让美国人郁闷地。 幸好,美利坚合众国强大的国家机器在这一刻发挥出巨大的势能。要扑灭这一场大火很简单,一个字“抓” 一个sao乱的夜晚,同一时间内。各大城市的监狱中装满了满脸剽悍凶煞之气地黄面孔。在美国也是有狱霸的,不过,面对着这些浑身鲜血的黄人,黑大个们选择的失声。 “亲爱的黄昏先生,很高兴认识你。在与你相处的这些日子你你地音容笑貌,翩翩风度都让我折服。”纳士换上fbi特有的***令“与你的相识是我们的荣幸。” “有什么话就直说吧。”黄昏知道他们要说些什么。 诺为司基有点沉不住气,用急促的语调说:“黄昏先生,我们认为,你再呆在美国是不合适的。为了你的人身安全。我们建议你乘明天早晨的飞机回国去。” “你们代表谁,如果我不答应呢?” 纳士笑了笑:“我们仅仅代表我们自己。没别的意思。黄昏先生您也知道,现在美国在sao乱。您在美国的这段时间,人身安全方面都是由我们二人负责地。现在,我们觉得,您的安全得不到保证。该死,的,这个圣诞节被你毁了。” “我明白你们所说的话。我这就离开。”黄昏不想在这上面再做文章。既然fbi出面驱除自己,背后必定有着个方面势力的妥协。能够惊动三个国家,成为世界上所有人瞩目地焦点,做人做到这个份上。也足够了。 大丈夫当如是哉! 那就回去。 “那就回去,你们买机票。”黄昏说。 “当然,我们报销。”纳士回答,然后上前和黄昏拥抱。 诺为司基也和黄昏拥抱。 日久生情,三人彼此都觉得这段日子是值得回味的。 飞机在凌晨五点起飞。 有点凄凉。 王茹却不是很高兴。因为。美方有消息说,再不会给黄昏签证了。也就是说,黄昏再也不能来美国。别了,自由女神、黄石国家公园、洛杉矶的贝佛里山、迈阿密的海滩。 黄昏伸手过来,握住她的手“睡一会吧,时辰还早。” “有点累了。” “睡吧,亚洲第一号女明星。我实现了我的承诺,你现在是全亚洲最好的女演员了。”黄昏又看了看其他人。“你们是最好的。” 飞机没有回上海,也没有回北京,而是直接去了南京。 傍晚,下起了毛毛细雨,天很冷。 在江南水泥厂的旧址,一行人捧着鲜花。没有记者、没有观众,只有冷雨也沉沉地暮色。 这里以前是郊区,靠近栖霞寺。这几年城市扩容,已经变成一片大工地。 江南水泥厂的旧址现在已经是一座公交车招呼站。 就在站牌下矗立着一块大理石石碑,上面写着“中国人民最真挚的朋友,德国人辛德贝格和卡尔?京特博士在这里生活过。” 很简单的一句话。 题词的是区光的父亲。 这快石碑是一周前才立起来的。碑前放满了鲜花。 黄昏他们将沾满雨水的鲜花放在碑前,恭恭敬敬地三鞠躬。路边站牌前有很多人在等车。有人说:“这群人看起来很面熟啊。” 车来了,等车的人一拥而上。 一样的人,和69年前一样的人。 两个善良的德国人在这里生活过,在1937年。 愿他们的灵魂在天堂里永远快乐。 (本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