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225节
书迷正在阅读:侯门嫡女、你不要凶我呀、猎家小娘子、重生之代罪的大小姐、快穿大佬的导演路、穿越之老板成厨娘、跟渣男的死对头he了[重生]、风水大佬穿成豪门假少爷后、我总能成为白月光[快穿]、穿越之皇室纨绔
“慢慢来吧。”马周劝道:“自前隋大业年间起,代县就战事频繁……当时还是雁门郡。” 李善点头道:“倒是听闻炀帝于雁门被围。” 马周嗤笑道:“炀帝斩史蜀胡奚,意欲震慑突厥,不料始毕可汗率兵突袭,雁门郡大小四十一城镇,只余雁门、崞县未被攻破,若非义成公主,早已兵败身死。” “后河东陈孝意出任雁门郡丞,此人洁身自好,有名臣之相,惜寡不敌众,败于马邑鹰扬校尉刘武周。” 李善苦笑了声,从隋炀帝还没南下江都之前就开始折腾,一直到现在还没消停……也难怪代县如今这幅模样。 烂摊子啊! “不过陈孝意手腕毒辣,当日雁门前郡丞杨长仁、代县令王确欲迎刘武周入代州,却被陈孝意探知,两族千余人头落地,举郡震惧,无敢反者。” 这件事李善临行前登门拜别魏征时候听其提起过,杨家、王家都是代州大族,陈孝意举族皆杀……这也是为什么如今代州少有豪族的一大原因。 一个不好就是全族都要倒大霉,谁想试试? 代县没有世家门阀插手,但却只以武力称雄……李善在心里想,自己是不是可以走出一条新路? 第三百三十八章 跋扈 雁门。 偌大的厅内,清幽的尺八吹奏声响起,片刻后侧面的乐师用力拨弦,琵琶重响如同鼓槌,随后五指轮旋,拨若风雨。 随着乐声,三五女子翩翩起舞,斜斜卧在榻上的大汉眯眼细看,右手还随着节奏在腿上拍打。 这大汉身材魁梧,眼若绿豆,面如锅底,一圈络腮胡,他便是如今驻守雁门的左武卫大将军李高迁,爵封江夏郡公。 “郡公,马邑来信。” 看了眼亲卫,李高迁挥手,舞女收势,乐声暂止。 李高迁有些惋惜,叹道:“北地女子虽善舞,终究逊了一筹,少妩媚之姿,更无咏乐之能。” 李高迁虽然是晋阳老臣,但并不是北人,出身西岐州,距离河南并不远,最好歌舞,后客游太原,得李渊信重,擒杀高君雅、王威有功,才得以封爵。 其实李高迁压根就不想待在代州这个鬼地方,虽手握兵权,但随时都可能面对突厥的来犯……若是留在长安,平日上朝,五日一休,闲暇时去平康坊饮酒赏乐,岂不快哉? 说到底,李高迁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若是有,除却攻长安之外,李唐立国抵定天下的几场大战,他都没有参与。 但无奈如今东宫势微,太子嫡系在外领兵的大将太少,李高迁只能苦闷的留在代州熬日子。 接过信件拆开看了眼,李高迁就随手丢下,嗤笑道:“高满政当年乃刘武周帐下重将,与宋金刚齐名,此次投唐,不过情势所迫……若某出兵,高满政骤然复叛变,如之奈何?” 一旁的亲卫不敢反驳,只唯唯诺诺。 可能觉得这说辞有点说不过去,毕竟高满政斩杀马邑突厥兵,还亲手斩苑君璋一子,李高迁又补充道:“只要雁门在手……” 话未说完,门外传来喧闹声,李高迁眉头一皱,还没来得及开口,便见一人大步入内,几个将校竟不敢相拦。 来人身材身材矮小,鬓发花白,却双目如电,有凛然之威,眼角余光扫了扫厅内,历喝道:“敌军压境,战事已起,尔却帐下观歌舞,如何对得起圣人重托?!” 已经起身准备见礼的李高迁面色阴沉,冷笑道:“久闻弘农郡公跋扈,今日亲眼所见!” “弘农郡公欲建功立业,难道竟不知,某受圣人重托,驻守雁门!” 老子只管雁门,雁门之西那是朔州,管我屁事! 来人登时是气炸心肝肺,脸上青一阵白一阵,他就是受李渊之名经略马邑的代州司马兼崞县令刘世让,所谓的弘农郡公是他前些年的爵位,不过去年已经被削爵。 刘世让自然听得懂隐藏在这句话下的嘲讽,不仅仅是嘲讽他的失爵,更是嘲讽他为了复爵,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某受圣人嘱咐,经略马邑。”刘世让一字一句道:“如今苑君璋引万余突厥兵自云州南下入朔州,若马邑不保,突厥必攻雁门。” 李高迁缓缓坐了回去,漫不经心道:“雁门在手,突厥难以破关,河东道乃本朝根基所在……” 刘世让强自摁耐心头火气,“往年突厥借道马邑,破雁门,袭扰河东道。” “但如今马邑投唐,突厥此来,以苑君璋为首,必然为攻占马邑,当不会精锐尽出,此前两战,一胜一平,如若雁门出兵,当有胜算。” 看李高迁无动于衷的模样,刘世让喘着粗气,扬声道:“或江夏郡公守雁门,遣部将随某出关!” 这句话看似是在示弱,你可以不去,但需要出兵……但李高迁久驻代州,如何听不懂这句话的威胁。 刘世让在河东北地的威望极高,几度抵御突厥,如今李高迁帐下的部将,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刘世让的旧部。 这是在警告李高迁,你不出兵,信不信老子一样率大军出雁门! 李高迁冷冷盯着刘世让,在心里来回盘算,去年刘世让与襄邑王李神符结仇,最终被削爵罢官……这老头性情倨傲,眼高于顶,好不容易得以起复,心心念着都是建功立业,再复封爵,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自己还真未必拦得住。 如果自己不动,部将随刘世让出关,若是败北,那还好说,若是大捷……想都想得到刘世让会在奏折里怎么写。 如果出兵,真的能胜吗? 真的能保得住马邑吗? 李高迁有点怀疑,虽然此次南下只是万余突厥兵,而且还是以苑君璋为首,但也未必能挡得住。 要知道自己出兵,胜了,大功必然是以刘世让为首,败了,自己未必有责任……但若是大败,导致兵力不足,丢了雁门,太子爷未必能保得住自己。 说到底,李高迁不是不知道马邑的重要性,但他只会考虑对自己的影响。 看李高迁那厮还犹豫不决,刘世让冷笑道:“江夏郡公驻守雁门,责无旁贷,此为正理。” “某为代州司马兼崞县令,若足下不肯出兵,某即刻启程,南归崞县。” 这句话说完,李高迁霍然起身,恶狠狠的瞪着刘世让,“此为私怨而坏国事!” 刘世让的意思很明显,你不肯出兵,那我就率本部回崞县……崞县位于代州南侧,靠近忻州,而忻州不大,再往南就是太原府。 换句话说,刘世让是在说,如果你李高迁不肯出兵,马邑肯定会失守,接下来突厥必然借道马邑攻雁门……那就拜托你江夏郡公一个人守雁门了,别指望我帮忙。 李高迁也是久历战事的老人,如何不知道,现在攻马邑的只是万余突厥兵,主要是因为名义是为苑君璋恢复故土。 但如果马邑被攻陷,攻打雁门的可能就不是万余突厥兵了……很可能是数万乃至十数万,去年突厥大约就是在这时候大举来犯的。 刘世让放声大笑,“足下亦知此为国事?!” “马邑在手,突厥再难借道从容袭代州,河东全境得保,此方为国事!” 李高迁咬牙切齿,言语几乎是从牙缝里崩出的,“传令,击鼓聚将!” 刘世让神色不改,却暗暗松了口气,如若真的闹到与李高迁决裂,夺军出关,纵然大胜也必遭指责。 不过,如此闯入军中,直面主将,逼其出兵,已经足够跋扈了。 第三百三十九章 无辜中箭 传令出兵,满营均动,只见旗帜在营内左右飘扬,奉命传令的亲卫来回飞奔,马嘶人呼让整个大营如沸腾的开水一般。 营帐内,李高迁端坐上首,面色阴沉,口中不时发号施令,毕竟是久历战事的将领,这等事自然不在话下,之前跋扈的刘世让并无一言相扰,只坐在左侧冷眼旁观。 李高迁将亲率三千精骑出关,再以三千步兵随后,随军携两千民夫……刘世让一听就明白了,这是要步步为营。 苑君璋自云州南下攻朔州,雁门位于侧翼,李高迁如果仅率骑兵出关,可攻突厥侧翼,与马邑成掎角之势,即使不敌,只要不正面撞上,损失也不会大,说到底是进退自如。 但如今三千步兵再加两千民夫,这显然是要出兵后择地设营寨,只威胁突厥侧翼,不会领兵出击……固守虽然也能有用,但终究不能产生直接威胁。 想的阴暗一点,一旦突厥调转兵锋,李高迁说不定丢下步兵民夫给突厥吃,自己一溜烟逃回雁门呢。 心里如此琢磨,但刘世让并没有插嘴,如今营帐内军将均在,自己和李高迁撕破脸皮……对接下来的战事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好处。 李高迁留下三千步卒守雁门……其实他心里也清楚,雁门问题不大,马邑不破,突厥不太可能来攻。 如果马邑陷落,雁门坚守,代州全府兵力会立即来援,仅刘世让留在崞县就还有四千大军。 “命代县筹集粮草立即送至雁门……”李高迁话说出口突然顿住了,迟疑了下才改口道:“遣派信使告知代县令。” “嗯?”一旁的刘世让神色微动。 李高迁挥手让众将退下,突然换了一副面孔,笑道:“李怀仁昨日已抵代县……对了,足下可能还不知晓此人……” “某知此人,诗才凌长安,一篇《爱莲说》令人神往。”刘世让目光闪烁不定。 李高迁嘴角动了动,他和刘世让不同,后者在朝中没什么根基,而他是东宫嫡系,消息灵通……自然知道那篇《爱莲说》的由来。 “李怀仁绝不仅文采非凡,更精于医术,爵封馆陶县公,难道弘农郡……”李高迁猛地咳嗽几声,改口道:“刘公当时尚在岭南,不知可曾听闻?” 一直口称弘农郡公,那是李高迁刻意嘲讽……现在好了,改口刘公了。 “精于医术,所以爵封县公?”刘世让知道李善这个人,但被李渊从岭南召回,两三日后就启程北上赴任,对李善知之甚少,只听过那几首诗文。 “刘公有所不知。”李高迁笑道:“山东战事,李怀仁舌利如刀,力劝突厥北返,更曾生擒颉利可汗之子,不如请其随军?” 刘世让扫了眼过去,这厮突然笑脸相迎,必然不是在想什么好事。 携李怀仁随军……刘世让虽然不知道李高迁在打什么主意,但也知道,对方想做的事,必然是自己要阻拦的。 李高迁又劝道:“李怀仁精通医术,去岁在馆陶县初设伤兵营,后兼太医署授课,遣派护兵随谯国公西征,又立下大功。” “此番大战,苑君璋必然猛攻马邑,伤卒必众,若李怀仁携护兵至马邑,必能振全军士气。” 刘世让眯着眼盯着李高迁,“随某入马邑?” 李高迁笑着点头。 刘世让有些意外,心中更是狐疑,携李怀仁随军,居然不是随李高迁,而是跟着自己去马邑…… 李高迁也觉得自己有些过于殷勤,干笑着将话题扯开,说起粮草供给之事,刘世让随口应付……两个人脑海中都还在琢磨着李善。 李高迁早在十天前就收到了太子来信,嘱咐他多加关照,而且还在信中多次提到李善得圣人李渊看重。 这封信在李高迁看来就一个意思,马邑投唐,李善是来镀金的。 既然是镀金的,那此次自然要带上,而且还要送到马邑去。 李高迁的算盘打的很精,若是此战大捷,自己是分润不到多少功劳的,那就将李善推上去分功,有太子在朝中使力,自己在奏折中添上几笔,李善又极得圣人宠信……说不得刘世让就要吃个大亏。 最重要的是,李高迁从只言片语中发现,刘世让对李善知之甚少,所以他刻意的没有提起李善是因为筹谋山东战事得以封爵。 一场大捷,刘世让、高满政领兵冲锋陷阵,但若无李怀仁筹谋,何以大胜? 李高迁也知道,自己这番算盘最后能不能如意很难说,但至少能恶心刘世让,而且还能为太子怀柔施恩李善,对自己没有什么直接好处,但太子必然欣喜……一箭三雕啊! 当然了,如果大败,李善只是建伤兵营而已,而且刚刚赴任,有太子在朝中,李善也不会遭到什么指责。 如果大败之余,马邑被攻破,李善身死……一个曾力救平阳公主,得圣人宠信的少年县公死在马邑,刘世让就更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