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初唐峥嵘在线阅读 - 初唐峥嵘 第634节

初唐峥嵘 第634节

    都是天策府属官,一位是杜如晦,另一位是凌敬。

    凌敬微微退了半步,杜如晦才继续道:“陛下,魏玄成此人,山东名士,明辨刚强,为太子所重,或会怂恿谋逆,当不会自赴险地。”

    这是在说,魏征是太子的心腹,如果李建成要谋反,那魏征一定是重要的人物,如果李建成要行缓兵之计,派谁不好,为什么要让魏征这么重要的人物来送死?

    更别说,巨鹿魏氏,算不上一流的世家门阀,但也不是没落家族,三代之内是出过些人物的,送掉自己的性命为太子铺平道路……哪个世家子弟会这么蠢?

    李渊怒火稍退,恢复些许冷静,视线落在了凌敬脸上。

    “陛下。”凌敬上前一步,“陛下得天下之望,今有秦王护佑,必能脱险,当他日历数罪责,行大辟之刑。”

    李渊勉强笑了几声,转头看向李世民,“一为情理,一为律法,天策府果然英才济济。”

    “二郎,杜卿、凌卿他日当能掌门下。”

    门下省的侍中干的就是类似的活,审奏折,驳诏令,有点像明朝的六科给事中,但在唐朝却是位列宰相。

    李世民指了指凌敬,“父亲,天策府所令,非凌公用印不能为之。”

    “哈哈哈。”李渊点头道:“那就先留魏征一命,他日再明正典刑。”

    李世民瞄了眼凌敬,杜如晦是讲道理,这是正常的,而凌敬用律法劝说,让他有点意外……隐隐记得前段时间提及入主东宫之后的诸般事宜。

    东宫内也是有些人才的,李世民并不准备都斥退,比如镇守夏州的大将薛万彻,比如现在被软禁的冯立,还需要用郑善果来笼络荥阳郑氏,毕竟人家丢了个太子妃呢,而且还要以裴寂来向父亲表明心迹。

    当时凌敬就提到了魏征,长孙无忌强烈反对……因为东宫那边传来消息,在天台山一战之前,魏征就强烈建议诛杀秦王,天台山一战之后,魏征更是几度催促太子起兵。

    李世民记得李善在东宫那边,关系最好的就是魏征。

    这时候已是黄昏时分了,李渊也没有回翠微殿,就在这儿席地而坐,与众人一起啃着馍馍,突然转头问:“还有多少粮草?”

    司农少卿宇文颖已经不在仁智宫,片刻后一个青年才小跑着过来低声说:“尚可支撑三日。”

    李渊稍微放心了点,如果能撑得住三天,京兆那边的张平高、刘弘基就算是步卒也能赶到了,就要看短时间内二郎能不能守得住凤凰谷,或者有没有其他的援兵。

    “你是贺娄家的……”柴绍突然开口。

    “下官贺娄兴舒。”

    柴绍向李渊解释道:“此人乃前隋巨鹿郡公贺娄子干之孙,早年为怀仁亲卫,后怀仁组建霞市,设马引,就是此人在霞市主持。”

    李渊略为点点头,笑道:“想必是怀仁回朝出任司农卿,才将此人塞进司农寺。”

    “是,毕竟马引后来归属太仆寺。”柴绍顿了顿,安慰道:“陛下放心,怀仁必会来援!”

    这是肯定的,柴绍这么想,不说自己,不说陛下,凌敬、苏定方都在,更别说秦王还在呢,不然太子登基,李善下场堪忧。

    “那是自然。”李渊简单的应了句,有去年天台山一战的先例,他当然信得过李善,但随即道:“宁州刺史韦云起若没有附逆,来此觐见,不可能携带大军,但若是三胡……”

    从理论上来说,距离最近的援军,就是齐王李元吉带走的那六七百人了,其中有五百禁军,忠诚度是经受得住考验的。

    而且李元吉,虽然蠢了点,但却很孝顺……李渊这么想着,但随即发现周围一片寂静,秦王李世民面无表情的嚼着,柴绍低下头看着地面,秦琼、段志玄、苏定方三员大将都目光游离。

    陪着李渊过来的陈叔达忍不住问:“难道齐王已败?”

    没有人回答他,李渊的神色渐渐难看起来,以三胡的能力,败不是不可能……不,是很有可能的,但如果只是兵败,众人不会是这种反应。

    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最坏的可能

    不得不说,世事奇妙至此,巧合至此。

    这件事从头到尾都带着某种巧合,比如齐王、封伦可没想到过去年有天台山一战,更没想到李渊选择在坊州玉华山修建行宫。

    比如李善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那位舅父就是历史上引发了仁智宫事件的那个人。

    再比如齐王李元吉怎么也想不到居然在这么关键的时刻,坊州出现了乱民,从而让自己能大幅度削弱凤凰谷的防务。

    当然了,齐王也想不到因为李善这个穿越者的插手,导致魏征急奔仁智宫,李渊召杨文干觐见……这一点是在计划中的,但遣派的是齐王的心腹司农少卿宇文颖,这却是始料未及的。

    如果此时还在赶路的李善知道,一定会深深的致谢……他最关心的是舅父尔朱焕,最烦恼的是怎么将封伦扯进来。

    现在好了,宇文颖的怂恿鼓动……顺利的让杨文干起兵,但也在不经意间给齐王挖了个可能跳不出来的坑。

    面对李渊的疑问,最终还是柴绍开口了,他身份毕竟比较特殊,一直都没掺和进夺嫡中。

    “陛下,今日最后一次叛军来袭,赵国公苏定方生擒一员叛将。”柴绍吞吞吐吐的说:“叛将供承,司农少卿宇文颖在叛军中,与杨文干并立于旗下。”

    周围再次陷入寂静,死一般的寂静,陈叔达、杨恭仁两位宰辅对视了眼,都没吭声,这次的事件越来越复杂了,还是不开口的好。

    而李渊这下子是心如死灰,面色一阵青,一阵白的,如果再捂着胸口,那就是心脏骤停患者的典型征兆了。

    之前包括李渊、李世民在内,众人的判断都是,太子很可能是有谋反之心的,毕竟杨文干带来了一支兵力过千的精锐,这样的精兵带来的耗费,即使是东宫也很吃力。

    当然了,也可以解释为东宫之前为对抗天策府留下的后手……这个分类自然是因为去年的天台山一战带来的影响。

    所以,大家都认为,很可能是陛下传召杨文干觐见,这位坊州刺史察觉到了异样,果断斩杀晕宇文颖,连夜起兵杀向了仁智宫。

    但如果宇文颖与叛军合流,那就不同了,而且还是与杨文干平起平坐,这代表了什么?

    面色灰败的李渊觉得有点撑不住了,不联想还好,联想了就会忍不住越想越多,越想越多……身为上位者的本能让这位大唐皇帝开始对很多事情产生了疑心。

    不可能这么巧,不可能这么巧。

    正好宜君县民乱,又正好是三胡主动请缨带走了一半的兵力,而又是三胡门下的宇文颖与杨文干在第二天夜里就举兵谋反。

    呃,在时间点上的确有点巧合……但李渊怎么可能相信这是巧合?

    三胡之前那些年,一直依附东宫,一直与二郎不合,李渊并不是没有察觉到这个儿子偶尔露出的野心,但在天台山一战之后,他再也不管了,因为这是个废物,虽然有孝心,但还是个废物,自己如果不选大郎二郎,那只能等着小一批的皇子成年,也不会选三胡。

    现在才知道,这个废物不仅是蠢,而是坏啊。

    不,不不,或者他不蠢,李渊心思急转,很多事情或许有了另样的解释。

    但这些目前是没办法证实的,只是自己的猜测,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守住凤凰谷。

    李渊看向李世民,“二郎,能守得住吗?”

    李世民沉默半响,突然环顾左右,不少朝臣、将领起身离开,李渊开口点了凌敬、苏定方两人留下,再次问道:“算算路程,信使明日应该能抵长安,怀仁收拢大军,先行遣派轻骑急行,明日应该就能抵凤凰谷左右。”

    陈叔达点头道:“最迟明日黄昏。”

    “数千大军来援,魏嗣王当遣斥候查探。”杨恭仁补充道:“一旦发现叛军行迹,就算入夜,魏嗣王也必然连夜赶至凤凰谷。”

    凌敬在心里默默计算了一遍,够呛啊,昨日午后启程,如果不是连夜赶路的话,肯定是今天才能抵达日月潭传召。

    就算是连夜赶路,今日凌晨时分赶到日月潭也没用,因为还要去新丰、礼泉两地节制刘弘基、张平高的两支军队,京兆很大,新丰县在长安以东三十里,礼泉县在长安以西四十里。

    李渊将这两员将领留在京兆,私下必然是有所嘱托的,不见诏书,只怕李善也难以夺军。

    这么算下来,明日午时启程已经算是顺利的了,那明日抵达凤凰谷的可能性非常小。

    果然,一旁的柴绍也面带忧色的如此说了一遍,李渊的脸色阴沉下来了。

    “未必如此。”一直沉默的苏定方突然开口。

    李渊精神一震,“赵国公细细说来。”

    苏定方在谋略上一点天赋都没有,但在军事上却很敏锐,径直道:“魏嗣王闻仁智宫或有变故,必然会在第一时间奔赴仁智宫,再命信使传召任国公、萧国公。”

    “不错,不错。”杨恭仁也反应过来了,“叛军如今也不过近千,魏嗣王庄子里多有随其出战的亲卫,应该至少有数百之多吧?”

    “若是汇集青壮,应有四五百人,而且……”苏定方顿了顿,迟疑了下才继续道:“不缺战马。”

    李渊大大松了口气,笑骂道:“看来怀仁以往贪污甚多。”

    四五百匹战马,这放在哪一家都不是个小数字,考虑到之前泾州一战大破突厥,光是缴获的战马就多达万余,而且还从突利可汗那敲了五千匹战马……

    柴绍咳嗽两声,“陛下,怀仁当年在代州筹建霞市,购置大量良驹。”

    “难不成朕还要因此训责?”李渊没好气的说:“二郎,守至明日,援兵当至。”

    这是个简单的逻辑推断,只要有援兵,叛军就算不溃散,那也肯定再无战意了,因为有第一批援军,那就会有第二批第三批源源不断的援兵。

    换句话说,现在李渊将希望寄托在了李善选择上。

    片刻后,李世民嘴唇微动却没开口,没等到答复的李渊脸色微变。

    凌敬微微低头,李元吉蠢而且坏,但封伦却是不蠢的……李世民未必现在已经将李元吉与封伦联系到一起了,但考虑到从昨日到现在突如其来的各种变化,这位秦王殿下肯定会考虑到最坏的一种可能。

    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唯一的希望

    李渊都不知道今晚自己的脸色变了多少次了,他在前隋是出了名的老实,但最后却能一朝起兵而建国称帝,所以老实这个形容词是不恰当的,应该是“苟”。

    习惯了苟,往往会从事情最坏的情况考虑起,李渊的脑电波很快就与李世民对上了。

    “二郎。”李渊的声音有些沙哑,“会有伏兵截杀信使?”

    李世民用沉默表达了肯定的态度,这是符合逻辑的,不管是太子还是齐王,不管是宇文颖还是杨文干,一旦谋反,如果不能势如破竹的攻破仁智宫,那就不得不去考虑从军事角度来说是近在咫尺的京兆援兵。

    凌敬在心里想,听范十一提过,怀仁在沮原桥安排了探哨,如果有人截杀信使,这时候怀仁应该在来仁智宫的途中了。

    长时间的沉默后,李世民用斩钉截铁的口吻道:“父亲,明日死守仁智宫,或可弃守谷口。”

    “弃守谷口?”杨恭仁忍不住打断道:“一旦叛军入谷,那便休矣!”

    “未必。”苏定方今天难得的连续开口,“拆毁屋子,用红砖堆砌,前后错落,甚至可以堆成不高的城墙,守住仁智宫。”

    李世民看了眼苏定方,点头道:“去岁泾州一战尾声,舅父便是以此败突厥反扑。”

    “说起来还是怀仁留下的后手。”柴绍叹道:“若非齐三郎,只怕今晨难守。”

    几员大将都纷纷点头称是,谷口这些红砖原本是李善吩咐留给士卒的,但这段时间气候太过炎热,好几个士卒都中暑,再加上粮草也不足,士卒反而更想露营,所以柴绍就停手了,以至于大量的红砖错落的堆放在谷口附近。

    当时叛军先偷袭谷外禁军,后顺势攻打谷口,柴绍几乎难以抵挡,即使苏定方、程咬金、段志玄先后赶到,也有点挡不住,之后守军依托这些红砖才站稳脚跟,展开反击,使叛军没能一鼓作气攻破凤凰谷。

    李渊用酸楚的语气叹道:“怀仁真的能来吗?”

    李善接到了诏书八成会赶来救驾,但如果没有诏书……搞不好自己都驾崩了他还在陪着怀孕的妻子呢,就算碰巧来了仁智宫,身边顶多带着几十个亲卫,于大局无补。

    凌敬却在心里想,怀仁是肯定会来的,他都知道发动的时间是七月十五了,怎么可能不来?

    如果没有伏兵截杀信使,那李善名正言顺的来救驾,如果有伏兵,李善也有了充足的借口……说到底,李善当日选择遁走,无非就是要找一个合适的借口出现。

    李世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转而道:“翠微殿后有一条羊肠小道,二十余里后可出玉华山,若明日怀仁不至,孩儿率兵断后,请父亲勉为其难,从小道……”

    “二郎!”李渊痛苦开口打断了儿子的话,那样的小道,自己的嫔妃、幼小的皇子……也就是这次谋反的肯定是宗室,不会再出现嫔妃被掳怀孕这种破事了。

    陈叔达、杨恭仁等重臣都无言以对,也都想通了为什么之前秦王对坚守凤凰谷没什么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