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锁东宫[双重生]在线阅读 - 第107页

第107页

    公主从普光寺中逃出来,与他做了半年夫妻,仅仅是为了逃脱和亲的命运。

    高僧很想问一问公主,为什么是他?

    很快也就明白了,因为他并非南阳国人,南阳国皇帝得知公主失贞不能和亲必然震怒,却不能肆意发落了他。

    公主对他有过真心吗?

    在接回谷梁赭的那一刻,他得到了答案。

    那一夜竟然让公主有了身孕,非但如此,她还坚持将孩子生了下来。若她从未动过真心,又怎会顶着皇室巨大的压力坚持生下这个孩子,以命相护?

    若她不曾动过真心,便不会临危之际千里迢迢想办法把孩子送来靖国。

    高僧收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却只能以师徒相称。

    高僧便是前国师杨信承。

    “杨信承与谷梁赭当真是父子关系。”戚铃兰想起先前在护国寺时见到杨信承,那时她就有了这种猜想,只是到今日才看到背后一切的故事。

    可谷梁赭为什么要写一本关于自己父母的话本?

    陆之珩指了指书页,说:“再往下看。”

    戚铃兰依言又往后翻了翻,面上神情渐渐由疑惑转为诧异、惊骇。

    后面的故事,竟然是她和陆之珩前世发生的事情,就连东宫内院之中的情境都详细地写在这本“话本”里。

    起初她一行一行的看,仔仔细细地翻,到最后几乎是一目十行地跳过了中间的情节,直奔结局。

    她倒在血泊中,谷梁赭受尽酷刑未吐一字,陆之珩郁郁而终。

    书中还格外详细地描写了谷梁赭受刑的过程,看得人毛骨悚然。

    看到这里,戚铃兰不得不相信这个世界的“谷梁赭”也经历了一些灵异之事。

    否则,如何解释眼前这些“话本”?

    ◎最新评论:

    【穿书?】

    -完-

    第62章

    ◎成全◎

    有这些“话本”的存在,戚铃兰心底积压已久的疑惑得以解开。

    她总算了解了谷梁赭为什么要谋害父亲。

    谷梁赭的母亲因为与杨信承私通而遭受唾弃、被皇室驱逐、被氏族欺压,据书中所写,公主生产时连像样的大夫和接生婆都没有,苦苦煎熬一天一夜才生下一子,年纪轻轻便重病缠身。

    谷梁赭年少时眼睁睁看着母亲受苦,最终在病痛中郁郁而终,心里一定有怨恨。

    他怨恨南阳国,更怨恨杨信承。

    前世,杨信承把谷梁赭接回身边,以他的敏锐与警觉,自然察觉了谷梁赭的野心和怨念。杨信承有意压着他,磨他的性子。

    可他压的住一时,压不住一世,临终之前,终究是忍不住为亲生儿子铺了路,向皇帝引荐了谷梁赭。

    这是谷梁赭寻仇的契机。

    他想将手插进靖国皇室,借靖国的手与南阳国交战,从而报仇雪恨。

    最开始他看上东宫,是因为陆之珩病弱,命不久矣,且膝下无子。

    谷梁赭借陆之珩的手铲除诚王与恭王,若有朝一日国中无主、后继无人,靖国朝廷势必天翻地覆。到那时候,他就能名正言顺从民间寻回流离多年的先皇四皇子。

    四皇子在京中毫无根基,放眼朝中也没有亲信官员,便只能倚重、或者说是依靠谷梁赭。这样一来,靖国上下便是谷梁赭的囊中之物、掌中棋局。

    可是戚氏做错了什么?平白成了他复仇大计中的冤魂。

    戚铃兰一时愤恨,情绪皆显露在面上。陆之珩默默揽住她的身子,轻轻抚着她的肩膀。

    “你希望我如何处置谷梁赭?”

    戚铃兰沉默良久,才道:“国有国法,他既然犯了重罪,就当依国法处置。”

    “你真的这样想?”

    “是。”

    “你不恨他?”

    戚铃兰对上陆之珩的目光,平静地说:“依国法,他已是死罪。我还能让他再死一回吗?”

    陆之珩哑然。

    …

    七夕夜原是满城华灯绚烂,新任帝后二人却在落魄的少国师府耗费了大把时间,时近三更才从府中出来。

    灯火倒是还在,只是街上行人已经散去。

    马车再一次经过诚王府门前,朱漆斑驳间斜贴着的封条似乎落了些灰,显得更萧条了。从马车中看着眼前的景象,隐隐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戚铃兰忽然扭头看向陆之珩,眼前浮现出白天登基大典上他身着天子龙袍的威仪模样,两重画面渐渐相融,最终归回现实。

    “在别庄的那段时间,我曾去过一次护国寺。我见了杨信承。”

    “他说什么了?”

    “他倒是没说什么,只是给了我一样东西,让我交给你。”戚铃兰话音微微停顿,随后补充道:“是云州口岸通商令,杨信承说那是母后的遗物。”

    她的话音落下之后马车内忽然安静了良久,陆之珩垂下目光,不动声色地叹了口气。

    “母后那么早就给我留下退路,可见是对先帝失望至极。”

    “我不太明白。”戚铃兰忽然说道。

    “不明白什么?”陆之珩扭头看她。

    “先帝与母后如此不睦,为何还要立你为太子?”

    “帝王为维护朝廷长治久安,必定要确立元储,我仅仅是占了嫡出的优势。”

    “你虽然是嫡子,但自幼体弱多病,并不是储君的优选。诚王同样有长子的优势,其母妃出身京城王氏,身后有诗书世家支持,同样能胜任储君之位,先帝为何刻意打压长子而抬举你这嫡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