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卸甲后我冠宠六宫在线阅读 - 第281页

第281页

    弹劾过曲红昭,大家的话题又绕回了女官身上。从春闱放榜开始,这事儿他们吵了几轮,已经很疲惫了。

    除了极其坚定的反对派们似乎很是热衷于此,其余众人都挺痛苦,只觉得还不如再听张大人多弹劾几次曲将军更有趣些。

    有人殷切地看向曲红昭,希望她能跳出来把反对派都打一顿,好让大家顺利散朝。

    但这实现起来太过渺茫,诸位大人不着痕迹地打了个哈欠,正欲神游间,听到反对派又开始旧调重弹。一位大人忍不住站出来:“本官帮你们总结一下,你们反对颜、李二位进士入朝,就是因为以后会有其他女子争相效仿,无人绣花缝补,无人侍奉公婆。还有别的理由吗?干脆一口气说出来!”

    刘大人怔了怔:“只这些还不够吗?从古至今,从民间到世族,都是这样男主外女主内,今朝骤然更改,岂不使得结构崩塌?那些已经有了家室的可怜男子,又要如何面对夫人突然跑去读书科举的事实?”

    曲红昭打断他:“刘大人,你觉得做针线活难吗?”

    刘大人不解她的用意,只摇头道:“本官没接触过,但既然许多女子都学得会,想必是不难的。”

    “既然不难,那你口中这些可怜男子,何不自己学着缝补呢?”

    “男子是做大事的,岂能把时间都荒废在这些微末杂事上?那还要不要读书,要不要上进了?”

    他的逻辑很完整,曲红昭看得出他不是在胡搅蛮缠,而是真心实意地这样认为。

    “做大事?做什么大事?”

    “自然是科举入仕,为国效力!”

    “那么现在,女子也要去做这些大事,为何你又要强求她们去做这些你口中的微末杂事呢?”

    “可是……这些事总是要有人做的啊。”

    “那为何一定要是女子?”

    “男子更为聪慧,读书进学后,考取进士的机会更大,”刘大人认真解释,“而女子读书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很可能仍然考不中,这样就把时间白白荒废了,不若拿去做针线价值更大。”

    曲红昭轻声反问:“如果她们做不到,你,你们在紧张些什么?”

    刘大人怔了怔:“这……这……”

    趁着他哑口无言,皇帝笑了笑:“诸位爱卿可还有话要说?若没有,明日早朝,朕便要为新科进士们加封了。”

    看刘大人支吾以对,有人站出来接过话头:“陛下,臣知颜、李二人之事已无法拦阻,但若将来有夫之妇效仿她们参与科举,实在对已有家室的男子不公,不若禁止有夫之妇参与,只许云英未嫁者科考。”

    没等曲红昭开口,他身边一位大人已经反驳道:“施大人,你这是什么馊主意?那今后还有多少姑娘家愿意嫁人了?”

    那人顿了顿,也意识到自己没有考虑周全,讪讪退后。

    立时便有人补充:“施大人的主意的确不妥,但他的顾虑有理,不若在七出之罪中再加上一条——妻室欲读书科举者,夫家可任意休弃之。”

    “七出之罪?”连早知这些人是什么德性的曲红昭,都没想到他们竟能提出如此离谱的建议。

    “没错,不去照料家人反而只顾追求自己科举的女子是自私的,以此为据来休妻,臣认为并不为过。”

    皇帝开口:“朕不同意。”

    “敢问陛下是何缘故?”

    “爱卿倒是打得好主意,若这条律令一出,天下人便都会以为女子参与科举是件大错特错之事,还有多少人敢于尝试?”皇帝俯视着他,“朕想鼓励女子读书,想开民智,想振兴大楚,你为何反而想拆朕的台?”

    这个帽子扣得太大了,那人忙道:“臣绝无此意!”

    “没有就好,”皇帝笑了起来,“既然如此,彭礼,明日早朝宣新科进士入殿,退朝!”

    第152章 风筝的线

    皇宫, 大殿之外,新科进士们身着统一的袍服,在这里紧张且忐忑地等待着。

    未过寅时, 天色微明, 阳光还没有洒到这里, 众人站在将亮未亮的天光下, 心情亦是反复波动。

    此时正值百官上朝,大家看着文武众臣经过, 想象着自己未来置身其列的模样, 兴奋一时盖过了忐忑之情。

    经过他们身边时,曲红昭驻足向颜如归二人看去。

    两人便对她轻声道:“谢将军在朝上为我们仗义执言。”

    “我能做的很有限, 这条路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去走, 做好准备了吗?”

    两人都点了点头。

    “好。”晨光熹微下, 曲红昭的笑颜仿佛自带光芒, 她说完便转身进了大殿,两人看着她一身绛色官袍越走越远,一直走到了前几列的位置才驻足,背影挺直, 如松如柏。

    “宣新科进士入殿觐见。”随着大太监拖长了音的声线, 以颜如归为首的一众进士第一次迈进了大殿之内,跪拜于天子御座前。

    “平身。”

    皇帝看了一眼彭礼, 示意他开始宣旨。

    这道圣旨倒并没有什么新意, 仍是按以往惯例,一甲和二甲前列全都进翰林院修习, 其余有的分去六部见习行走,有的点了各地七品县官,不久后即可走马上任。

    看起来似乎是进翰林院这个清贵之所的最为吃亏, 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此处才是培养未来中枢肱骨之臣的地方,进了翰林院的人暂时级别较低,但他们可以学到整个朝堂政务的处理运作方式。如今朝堂上三品以上的文官大员,几乎都曾在翰林院镀过一层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