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我在女尊文里考科举在线阅读 - 第54页

第54页

    只是,这可是省城,物价自是比宣城要高上几分的,秦子衿一晚便要花去800文钱,比之当初宣城高了足足300文钱,还要她如今不似当初那般窘迫,咬咬牙便也能接受。

    钱老太临行给她塞的盘缠几乎全用来订这几日的房费了,本来秦子衿还想着前几日住得远些,或许能省些银两,她托车妇跑过去一问,竟只便宜了几十文,便也作罢了。

    李之遥她们知晓秦子衿的性子,若是替她付了,她反而心中不自在,便没人提这件事。

    因着过不了几日便是乡试,叶南想去游玩的愿望自是无人赞同,她只得作罢。

    这几日,她们三人便呆在客栈中一道复习,主要是秦子衿与李之遥帮着叶南规划下知识体系,顺便自己再查漏补缺。

    如此充实,时间便是过得飞快,眨眼便是乡试那日。

    因着上次搜身的经验,乡试想必更为严格,几人便都起了个大早,想着早日进考院,熟悉下考试周遭环境。

    谁知,搜到秦子衿时,那负责搜身的女官,却板着脸朝她:这位学子,你暂时不得入内。

    lrm;

    第三十三章 (小修)

    院试时搜身便已十分严格,乡试的考试规模更大,搜身流程更是严上加严,上次院试时众人的钱袋子这些与考试无关的杂物,仔细查看后,若与科举无关,便是能带进去的。

    但是此次乡试,前面那些坠了香囊,腰间坠了钱袋子的学子们全都被搜身官吏勒令摘了下来,更别说其他的物件了,这次考院中也特地辟了一处于学子们放些身上摘下的杂物、考试前依旧想着看两眼的书籍等。

    此处分成若干小块,每位需要放杂物的学子占一块,留下字条为证,如此便不易与她人的物件弄混。

    秦子衿一行人瞧着前面的学子随身物件都被摘了下来,她们自然也早早主动摘下等待官吏检查,李之遥与叶南的物件略多了些,她们二人又坠了香囊,又有玉佩,身上还有些碎银以备零用。

    而秦子衿都不需仔细检查便知,她身上只坠了一个钱袋子,放着她的全部身家,她一直习惯出门在外,将银钱随身带着,这样她比较有安全感。

    三人将物件取下后,便索性放至一处,到时出了考场也好查找的。

    李之遥与叶南在女官的搜身下,成功入内,唯独秦子衿被卡在了外面。

    被女官叫住的学子皆是身上还有其他物件的,多半是藏了字条之类的。

    秦子衿的能力李之遥与叶南自是清楚的,她根本不需搞这些小动作,何况她为人光明磊落,从不做这些见不得人的事情。

    但是其他学子来自省内各处,心中便不是如此想法了,一时间,附近的学子看向秦子衿的目光皆都带了一丝探究,目光中是何种意味不言自明。

    秦子衿也有些疑惑,她虽不在意周围学子的目光,女官的态度却是让她始料未及的,按理说,她身上的物件就那一袋子银钱,方才她已摘下于指定的方位放置得当,怎么也不至于会不让她进考院呀。

    如此想着,她便好声好气与搜身的女官道:不知为何在下暂且不能入内呢,可否劳烦告知在下?

    那女官先是不耐般瞧了她一眼,后见秦子衿果真是不知的模样,态度才略微好了些,沉声道:衣襟处可查验过了?

    因着一般被官吏叫住的学子大都是神色慌张,一副被发觉的心虚模样,所以,搜身的女官们大都对这类学子是没什么好印象的,话语间也总是有些不耐。

    经挑选至此处来负责搜身的女官们多是见多识广之辈,见识过无数科考的学子,识人是极准的,哪位是真糊涂,哪位是装糊涂,一看便知。

    因此,当秦子衿询问时,这女官本是不耐,只当秦子衿定是装糊涂呢。

    抛开偏见抬头一望,才发觉这位学子与她对视时,竟真是浑然不知的模样,内心思索片刻方才顺从本心,出言提醒秦子衿一番,毕竟若是真心想要诚信科举的学子,她还是愿意点拨一二的。

    秦子衿经过女官这么一提醒,才忽得想起来,她衣襟处小心放置了言师傅与菁师傅先前为她求的魁星文昌符,她自拿到那日起,便习惯性放置于衣襟处,又因着此符没什么存在感,她习惯性放了几日后,便抛之脑后,故方才检查时竟忘了此符。

    她忙从衣襟处将此符小心拿出,态度谦卑地交给面前的官吏查验:您请过目,这是于庙中所求得来,在下方才一时疏忽了,实在抱歉。

    这确实是她自己的问题,秦子衿便大方承认了是她疏忽所致,绝非有意藏着,毕竟面前的官吏能决定她是否能进入考院,她态度自是要好些的。

    这女官拿着此符,尚还有些疑虑,毕竟如今想要耍歪心思的学子越来越多,各种稀奇古怪的方法也层出不穷。上一次便有一学子想要带一张自己的白纸进考场,结果后来得知,此种纸张若是沾上水,上面便可显出字样来。

    所以,这女官虽是心中有些相信秦子衿,却也不敢全凭自己的直觉办事,若是在她的手上出了科举作弊的事例,通报上去,她定是要被治一个搜查不严的罪名。

    因为乡试的搜查规则与院试一致,若是携带了作弊的物件,便是不得入考场的,又要遵守此规则,又要不冤枉清白科举的学子,有时确实并非易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