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都市小说 - 致繁星在线阅读 - 第28页

第28页

    若绪愣了好一会儿,才领悟出来特殊的服务是什么意思。她心里涩涩的,说不清是哪种感觉。

    迟疑许久,她开口问:你平时还会提供特殊服务吗?

    不会,江予吊儿郎当地笑,但客户是你的话,可以考虑试试。

    第15章 致繁星

    十五

    听着江予说的特殊服务,若绪脑子嗡嗡的。她打量了江予好半天,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也不记得最后是怎么走出苏荷酒吧的,回到家后,她才意识到,自己像是在缥缈的云端走了一遭,心脏跳得很快很快。

    之后的好几天,若绪都没有在苏荷酒吧出现过。

    倒不是她被吓到了。江予对她讲过的混账话不少,虽然听到的那一刻,她会无所适从,可事后回想起来,只把那些话当成是无聊的玩笑。

    若绪没去酒吧的原因,是奶奶突然住院了。

    奶奶今年七十岁,爷爷过世后,便一人守在繁星巷的老房子里。两个儿子多次提出过把她接去家里同住,都被她拒绝了,一来是和晚辈们在一起,生活习惯不同,也少了自由;再者她认为自己身体健朗,能不麻烦孩子的时候便不去添麻烦。

    这天家里大扫除,奶奶清理出来一些旧书和旧报纸,准备送往垃圾回收站。没等走出门,老人摔了一跤,把骨头给摔断了。

    就近到了区医院,拍完片子,主治医生说是股骨颈骨折,伤得很严重,需要置换髋关节。因为是大手术,区级医院做不了,得去上级医院治疗。

    一家人开始忙着联系奶奶转院的事,找了几位熟人,大多都说得等床位。看着大伯和父亲焦头烂额地打电话,若绪作为晚辈,帮不上什么,只好安静地坐在角落里。

    这天晚上,若绪留在医院里过夜。住的是三人间,其他两位病人睡得很早,九点刚过,病房里便熄灯了。

    奶奶在床上躺着,不时传来动静。平日里到了这时候,老人早该入睡了,若绪有些担心,从陪护床上爬起来问:奶奶,怎么了。是想喝水吗?

    腿疼。

    哦,我去找医生拿片止疼药。

    也不是很疼。太晚了,算了,别去给人添麻烦。

    看着奶奶怕麻烦到别人的模样,若绪笑:刚过九点半,还早呢。

    若绪踩着拖鞋,去护士站要到止疼药,正往回走,裤兜里的手机突然震动了起来。

    是江予发来的短信。

    【人呢?】

    若绪感到意外:【?】

    【他们问我是不是被金主抛弃了。】

    若绪走进病房,借着床头灯发的光,给奶奶倒水喂了药,才重新回到床上。她躺进被窝后,开始捧着手机打字:【我在医院。】

    轮到江予发来了问号。

    【奶奶摔了一跤,住院了,我晚上得陪床。】

    两人短信里简单聊了几句,很快便结束了对话。

    若绪本身睡眠浅,由于换了个环境,睡得更不踏实了。隔壁陪床的阿姨夜里上了五六次洗手间,每次听到水声,若绪都会被惊醒。一整晚下来,只深睡了三四个小时。

    第二天大伯和大伯母过来时,若绪整个人都是蔫的。她一边吃着小米粥,一边听大伯给人打电话。转院的事联系了一天,大伯终于找到一位老同学,对方答应去北屿大学附属医院打听,看是否可以直接转院,不过,最早得明天给答复。

    和伯父伯母交接后,若绪回到家里,倒头就睡。迷迷糊糊躺了一上午,再次睁开眼睛,她看到大伯母在群里发消息,说奶奶床位的事已经解决了,晚点就会住过去。

    下午五点,若绪赶到了北屿大学附属医院,入院手续已经办完,奶奶住的病房是单人间,房间不大,且有独立的洗手间,跟之前相比起来方便了不少。

    若绪听着大人聊天,这才知道,上午她不在的时候,江予来看过奶奶。

    大伯程文源道:也不知道江予从哪里听说了我妈住院的消息,赶来探病不说,还帮我们联系转院的事。如果不是他,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住进来。

    从家里带饭过来的伯母在一旁问:他怎么找上这家医院的?

    前前后后不知道打个多少个电话,也没能解决的问题,没想到被一个小孩搞定了。

    说有个朋友跟这里的领导熟,凭了私人关系。

    若绪微微出神。

    大伯笑起来:这都多久没见了,没想到这小子还挺重情重义。说起来,他从繁星巷搬走都快三年了,每年过年的时候,还特地上门给妈拜年。

    奶奶在一旁叹气:江予啊,就是挺好一孩子。

    江予给奶奶拜年的事,若绪是知道的。

    江予刚开始在奶奶家蹭饭的时候,江予母亲付雯主动提出给奶奶每月上交生活费,被奶奶拒绝了。那几年若绪父母工作忙,加上冯佳薇身体不好,若绪常年跟着奶奶。她从小体格偏瘦,跟别的小孩比起来,奶奶总觉得自家孙女一点rou都不长,于是换着花样给若绪做好吃的。奶奶喜欢替孩子折腾,也体谅付雯作为单身母亲的不易,让江予在家吃饭这件事,只当是顺便。

    付雯见奶奶不肯收生活费,逢年过节会给老人送来大大小小的礼品。虽然后来江予不再上奶奶家蹭饭,但拜年的习惯仍然延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