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云中谁寄锦书来在线阅读 - 第87页

第87页

    换了上辈子的楚穆, 年少的时候受了磋磨,骤然得掌内务府, 肯定要好好叫内务府那些人好看, 不过已经过了可以说是失败的一生, 楚穆如今可不是那个愣头青了, 内务府看着是皇家的家奴,实际上开国多年已经是盘根错节,便是圣人也敢糊弄,何况他一个郡王。

    楚穆如今的一切算是圣人给的,自个手里头并没有多少实力,可以说是无根之木,无水之萍,这时候去跟内务府顶牛,那纯粹是嫌自己日子太好过了,因此,不如和光同尘,心里有数就好,日后若是有能耐,有机会,自然能好好教训内务府这帮家奴一番。

    不管怎么说,如今楚穆在这个位置上,短了谁的也不能短了他的,因此,甭说屋里的火墙了,便是小花园里的亭子,铜制的暗格里头也放上了火炭,保证亭中温暖如春。

    屋里温暖舒适,外面却是风雪交加。

    国家这么大,每年都有些地方遇上天灾什么的,这都是难免的事情,京城处在北方,每年都会下雪,虽说有句话叫做瑞雪兆丰年,但是前提是瑞雪,不是雪灾。

    这一年的冬天比往年还要冷了三分,入冬不久就是一场大雪,如今还没入腊月,雪已经下了四五场,有道是东贵西富南贫北贱,东西两城也就罢了,住的都是官宦人家或者是富贵人家,这样的人家住的房子多半是砖石结构,木料也都是好料,加上家里有下人打理,除非是主人家要赏雪,否则的话,积雪是绝对不能出现在主人面前的。

    但是南城北城可没这等好事,穷人家若是冬天来临之前没有赚到足够的钱将春夏季节典当给当铺的棉袄赎回来,一整个冬天都要挨冻,即便如此,他们身上的衣物也就是勉强保暖,这种天气出来扫雪简直是不要命的节奏,但是不出来扫雪也就是变成了缓刑而已,大雪连下了两天,许多房子就已经撑不住了,反应及时的人还能跑出来,反应不及的人就埋在了屋子里。

    因为这事,楚穆不得不每日上朝,听着朝堂上那些文武官员在那里打嘴仗,虽说顺天府已经派出了衙役,甚至五城兵马司也开始出动,清理积雪,救出灾民。问题是,救出来是第一步,接下来的事情更加麻烦,比如说,这些灾民住在哪里,吃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大问题,别的不说,都得真金白银地拿出钱来。

    户部那边也很烦恼,国库的确有钱,问题是,这些钱都是有用的,北边要防御鞑靼人,南边那些土司时不时地要作乱,还是那句话,天下那么多,天灾**每个月都会发生,东边有水患,说不定西边就在大旱,朝廷要根据受灾程度,决定是减免捐税,还是掏钱赈济。这些都得预留出足够的钱来,何况,接下来还有皇子要大婚开府,除了圣人额外的补贴赏赐,这些钱都是要从国库出的。

    因此,户部那边一算要安置这些灾民需要多少钱,顿时就恨不得哭天抢地。别说什么以工代赈的话,大冬天的,这年代几乎啥也做不成,说不准一化冻,就将你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而且,你要这些灾民干活,不提叫人吃饱穿暖,但是半饱半暖总是要的,否则的话,不是以工代赈,那是谋杀。

    因此,早朝上吵嚷了好几天,顺天府派人搭建了粥棚,每日里拿出一部分粮食勉强维持那些灾民的生活,但是具体该怎么赈灾善后还在商讨之中。

    楚穆一屁股坐在铺着软垫的贵妃椅上,舒服地呻//吟了一声。天气冷下来之后,锦书就叫人做了各种软枕抱枕靠垫坐垫之类的,楚穆一开始还不习惯,但是人总是好逸恶劳的,相比较于硬邦邦的椅子,还是柔软温暖的靠垫比较舒服,坐上去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

    锦书笑着递了一杯杏仁核桃露过去,问道:怎么了,还是没结果出来?

    楚穆撇了撇嘴,抱怨道:可不是嘛,一个个都在打嘴仗,每次都是这样,横竖还没怎么死人,这会儿也用不着着急,这会儿都在推诿,有的还说要圣上从内库掏钱,圣上快气死了!

    锦书自个也捧着一杯玫瑰红枣茶呷了一口,随口道:难不成就没叫官员富户认捐?反正上辈子她是习惯了遇到暴雨雪灾,乃至穷人家的疑难杂症,都是要掏钱捐款的。

    楚穆摇了摇头,说道:怎么可能,天灾**年年都有,总不能都叫官员富户认捐摊派,到时候非闹出事端来不可!

    说到这里,楚穆嗤笑一声:亏得我如今掌着内务府,要不然也要跟着焦头烂额了!虽说话是这么说,但是这天下是老楚家的天下,楚穆自然没有不担心的道理。

    锦书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这事其实内务府也能插一手!

    楚穆听了一愣,他倒是没有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的想法,当初选择锦书,就是因为上辈子锦书的确是个聪明能干的人,尤其跟锦书相处过这么长时间之后更是觉得自个小看了锦书,学到什么知识那是后天的培养,但是心胸见识却不是随便能学到的,锦书看着是个好享受,很多时候显得有些随意的人,实际上胸中自有沟壑,有的时候随口一句话,都能叫他受到启发,因此,他经常会将朝堂上的一些事情跟锦书说,锦书虽说对于政事不算敏感,但是常常能有一些叫人意想不到的想法。

    因此,楚穆直接坐直了身体,带着郑重又带着些许调笑问道:还望云卿赐教一二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