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44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44节

    可朱允炆不想等,抛出了《猫论》不说,还主张“能者上,庸者下”,硬生生将科考提前了一年,并以急报发布全国,准备以新代旧。

    此举自然是有反对之声,但内阁大佬与六部大佬都支持,底下的人再说话,也是无济于事。

    一群监生进入清简朴素的王家,面对王绅,众人恭恭敬敬地行礼,喊道:“学生见王博士。”

    王绅一脸含笑,认出了吴云、胡浚等人,问道:“可是国子监出了麻烦?”

    胡浚上前一步,作揖道:“王博士,我等监生皆愿为大明国本,出一份力,还请王博士助我国子监,名扬千秋,声传万古。”

    第四十九章 全民参与,以宋进言的皇后

    武英殿。

    朱允炆看着匆匆求见的王绅,有些郁闷,是谁被打扰了假期也不会高兴。

    “皇上,国子监也是大明一份子,国本之事应当给国子监一个机会,让其参与其中,多少贡献一份智慧。”

    王绅恳请道。

    朱允炆将奏折丢在桌案上,走了下来,对王绅道:“朕还以为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若不是监生找你,是不是准备元宵后再入宫?”

    王绅深吸了一口气。

    皇上此话,一表明了皇上对京师动态极为了解,二是告诉自己做人不能太过耳目闭塞。

    想想也是,内阁在忙,不可能通知自己,六部在开会,也轮不到自己列席,五军都督府更不会喊自己……

    若不是监生找上门,王绅到现在还不知道国本之事。

    “臣虽有过,未及时了解消息,但臣可以保证,若准国子监参与,必不会落后于内阁、五军都督府与中枢六部。”

    王绅清楚参与大明国旗、国徽、国歌工作的伟大意义,更知道这是千载难逢,错过不再有的机会,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

    朱允炆也有些犯难。

    国子监的直接上级是礼部,可现在礼部没搭理国子监,而是转身和其他五部官员合伙。

    六部人员共同参与,人数与力量上,已是饱和,礼部估计是不会考虑国子监的监生再参与其中。

    “皇上,皇上。”

    双喜跑了进来,脚步轻快,一脸激动。

    朱允炆看向双喜,问道:“何事?”

    双喜堆笑,见过礼之后,道:“皇上,大喜事。外面传来消息,京师之人汇聚中正街、马府街、西安门外大街、西十八街等地,请愿参与三大国事之中,愿为国旗、国徽、国歌,献绵薄之力。尤其是布行、染坊、工匠坊,呃,就连翠烟楼的姑娘,都打算为国而歌……”

    “放肆!”刚刚进入武英殿的解缙听闻,连忙喊道。“国旗、国徽、国歌三大国事,岂容妓子参与其中?若被后世人知道,大明如何立于天下?岂不是把脸丢尽了?”

    朱允炆瞪了一眼解缙,自己还没发话,你是不是才放肆了?

    没有发作,朱允炆认真地说道:“在朕看来,这倒不失一件好事啊。无论是做买卖的,还是市农,亦或是妓子,剥除他们的身份之外,他们皆是大明的子民。大明的国事,朕虽然说了算,但能不能深入民心,万民认同,还需要大明子民说了算啊!”

    “既然百姓支持,想要尽力,我们皇室,又何必计较身份?让朕说,国本这种事当全民参与。解缙,你转知徐辉祖、陈迪,让他们明告京师市民,不,是全国两京一十三省,各府州县,若他们想要参与,可递出方案,于今年九月,由三司使送抵京师。”

    “至于最终方案,则交付朝廷决议,各地三司使同时参与讨论,争取在十月,确定最终方案,明年国庆节之日,应传遍全国。”

    双喜连忙答应,匆匆离开。

    “皇上,这样的话,岂不是增加很多耗费?”

    解缙有些担忧。

    朱允炆轻轻说道:“耗费是一件小事,但你也应该看到,万民参与,才可凝聚人心,人心所向,可比金银可贵的多。”

    “皇上,若是如此,是否国子监也可以参与国本方案?”

    王绅连忙问道。

    朱允炆肯定地点了点头,道:“国子监自然要参与其中,只是王绅,国子监问题需要尽早找出来,可不能拖延太久。”

    王绅肃然道:“臣定不辱使命,那臣告退。”

    朱允炆挥手道:“去吧,告诉国子监的监生,朕希望看到他们的成果。”

    回到后宫,朱允炆又拿起来《东京梦华录》,仔细看着。

    马恩慧微微摇了摇头,问道:“皇上对前宋颇为在意,是在思考前宋弊政吗?”

    朱允炆翻看着《东京梦华录》,这本书中记载了前宋的繁华盛景,轻道:“皇后,且听这一句:其正酒店户,见脚店三两次打酒,便敢借与二五百两银器。以至贫下人家,就店呼酒,亦用银器供送。皇后以为如何?”

    马恩慧思忖道:“前宋果是富裕繁华,动辄便敢借出二五百两银器。这若在我朝,应难得一见。只是皇上,前宋虽是富裕,但民众疾苦无人知晓。据臣妾纵览《宋史》等籍,发现宋立国三百余年,农民揭竿而动,几乎从未断绝,细细数之,大小超出四百余次。”

    “若皇上想求前宋财富,却致万民于水火,那大明虽有盛世,也将是皇族、贵族的盛世,而非大明盛世,非万民盛世。臣妾恳请皇上,莫为财富而刮民,所行之策,当谨之慎之。”

    朱允炆将《东京梦华录》放在一旁,看着马恩慧,认真地说道:“若朕即可取财,又可不伤民,皇后是否便不反对解禁商人,时时进言了?”

    马恩慧悚然一惊,连忙跪下,说道:“臣妾有错,还请皇上恕罪。”

    后宫不得干政,这是朱元璋定下的铁律。

    虽然朱允炆不在乎这些,时常与马恩慧讨论国事,但马恩慧知道,后宫干政是大忌。

    只是每当朱允炆需要她的时候,她又不能拒绝朱允炆,也不想拒绝自己,一次,又一次,逐渐养成了习惯。

    朱允炆若问,她便参与,说上一些意见。

    若朱允炆不问,便专心后宫,从不主动说起国事。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上前扶起马恩慧,说道:“朕不怪你,有些事不辨不明。你是朕身边最亲密的人,若朕连你都说服不了,又如何去说服百官?”

    “皇上想要说服臣妾,可不容易。”

    马恩慧心有余悸,但却坚持认为解禁商人是不可行的。

    朱允炆微微一笑,眼神中透着笃定的目光,说道:“不容易吗?朕看未必。皇后,医用纱布进度如何了?我们去看一看,如何?”

    第五十章 医用纱布的难题

    承乾宫,位于坤宁宫东侧,钟粹宫以南,景仁宫以北,原是东六宫之首,只不过此时,里面一应居住之物,全部搬空,换为了十二套纺织装置。

    马恩慧的想法很简单,承乾宫紧邻贤妃、宁妃居所,自己过去也不远,管理上方便,一旦医用纱布的研究有进展,自己可以随时掌握。

    医用纱布的价值、意义,所有参与人员都清楚。

    这些被选中的纺织能手,皆来自于宫中各监、各局,以针工局、内织染局、尚衣监等为主,浣衣局、针帽局等为辅。

    此事一旦成功,于自己而言,可以获得丰厚奖励,于后宫而言,将多出一项营生,于国家而言,更是利军利民,造福社稷。

    就连高傲的宁妃,也亲自参与其中,贤妃自不甘落后,每日醒来,便会进入承乾宫,和一宫女讨论如何改进技法,甚至有几晚,通宵达旦地研究。

    对于后宫而言,生产寻常纱布并不存在任何工艺问题,只是朱允炆想要的是医用纱布,需要轻薄、透气,适度松软,还不能掉棉。

    松软、轻薄、透气,就容易掉棉,不想掉棉,就只能增加经纬密度,可是增加密度,又会导致透气不足……

    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马恩慧也很着急,自去年十一月中开始研究,到如今改元建文了,还没有半点成果。

    听闻朱允炆想去看看,马恩慧苦笑着说道:“只怕皇上失望。”

    朱允炆拉着马恩慧的手,走出坤宁宫,向着承乾宫走向,说道:“做一件新事物,哪里那么容易成功,给她们点时间,总会有法子的。”

    马恩慧想要松开朱允炆的手,却又被牢牢抓着,不由红着脸看着朱允炆,轻声说道:“宫女太监都在呢。”

    “那又如何?”

    朱允炆霸气地说着。

    马恩慧无法挣脱,只好红着脸,问道:“皇上言之凿凿,说一定可行。可臣妾翻阅典籍,询问御医,都不曾见闻过医用纱布,不知皇上为何如此笃定?”

    朱允炆抬头看了一眼天空,嘴角微微上扬,说道:“皇后也知,伤口受伤,以布包裹,有助止血。若布料本身便不干净,则会导致伤口化脓,纵是布料干净,拆解时又会粘合在伤疤之上,引发二次伤口,或留在皮rou之中,瘙痛难止,仍需切开伤口,取出杂物。”

    “若我们换个想法,织造出即干净、透气、且不掉棉的纱布,自然便可有助伤口恢复,拆解纱布,也不会留有伤害。这么简单的道理,又有什么奇怪吗?”

    马恩慧皱了皱眉,问道:“臣妾只是怀疑,是否可以织造出来。”

    朱允炆含笑,反问道:“那皇后先告诉朕,朕的想法是不是对的?”

    “那自然是对的。”

    马恩慧肯定地说道。

    朱允炆点头道:“既然是对的,那便放手去做,总不会有错吧?朕相信一定会成功,皇后也应该有这个信心。”

    马恩慧思索着点了点头。

    朱允炆、马恩慧进入承乾宫,一应宫女纷纷放下手中的伙计,跪了一地,宁妃与贤妃听闻到动静之后,也匆匆走出大殿,走至近前,施礼问安。

    “都起来吧,宁妃、贤妃,给朕介绍下情况吧。”朱允炆抬手道,看着有些疲倦的两人,叹息道:“辛苦你们了。”

    宁妃莞尔一笑,道:“辛苦不算什么,臣妾只是觉得,此事若做成了,定比蹉跎岁月有趣。”

    蹉跎岁月?

    这个宁妃有意思,这是责怪自己一直不去钟粹宫啊。

    朱允炆当做没听出来,看向贤妃,贤妃走在前面带路,说道:“皇上,皇后,虽然我等日夜研织,但总无法达到皇上所定标准,您看这块布。”

    一旁宫女递给了贤妃一块布料,贤妃转给朱允炆,说道:“这布料是今日一早织造出来的,轻薄,透气,但用棉不足,经纬不密,稍用力撕扯,便会断裂。臣妾打算在这上面,笼一层细纱试试。”

    朱允炆看着一分两半的布料,将一半递给了马恩慧,微微点头,说道:“方法可以多试试,此事不急,这样吧,你们先休息两日,两日之后再作研究。”

    “休息?皇上,我们不累。”

    “是啊,皇上,我们可以接着做。”

    宁妃、贤妃等人纷纷说道。

    朱允炆笑着说道:“劳逸结合,方有所成。休息两日,是希望你们养好身体,精神饱满地做这件事。再说了,明日便是国庆,宫中也要大庆,想出宫采买的去采买,想去御花园晒太阳的就去晒太阳,总而言之,这两天,谁都不准来承乾宫。”

    众人听闻之后,再次施礼,才有些不舍地离开。

    宁妃、贤妃看着抚摸织造机的朱允炆,又看向马皇后,不知道朱允炆到底怎么想的。

    早一日研制出来,不是更好?

    这个时候,浪费时间,便是浪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