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85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85节

    要知道,西域不同于任何边关之地,比如辽东粮食自给自足,军士吃饱喝足了,也闹腾不到哪里去,即便是折腾,后面也有无数卫所收拾他们,可如果西域粮食自给自足了,那朝廷用什么去控制西域,拿什么去约束西域?

    万一有人控制了西域的军队,直接拉起人造了反,形成了势力割据,大明又该怎么办?

    打?

    运输粮食太难了,打一次就得喘个几年。

    不打?

    那可是大明的西域!

    强撑着打个三次,哪怕是每次都打赢了,国库的家底是不是也彻底掏空了……

    距离太过遥远,远离朝廷核心,如果什么都不需要朝廷了,那他们会不会想:都不需要你了,我还要你干嘛……

    粮食,应该作为一项战略物资,作为一个控制西域安危的工具。

    而一旦决定这样做,就意味着朝廷必须每年都耗费大量的人力去走上几千里的路,期间还要穿过数百里的沙漠运输粮食。

    为了政治目的,为了绝对安全,不让西域拥有足够自给自足的粮食,农业,是符合大明王朝根本利益的,至于运输途中死去的百姓死活,似乎是可以不计较的。

    杨士奇看向朱允炆,只见朱允炆正盯着西域的沙盘,命人将朱棣提出的卫所布置呈现出来,仔细思考着,对解缙、杨士奇等人说:“粮食的问题西域必须自己解决,朕不可能一直征调民力,如此运输下去,百姓疲惫不堪,民怨四起,到时又要出多少白莲教徒?”

    “皇上!”

    郁新连忙喊道。

    朱允炆摆了摆手:“放心吧,西域卫所军士将和旧港军士一样,都采取轮戍的方式,不带家眷。考虑到西域路途遥远,轮戍困难,五年一换。”

    “如此的话,倒也无忧。”

    郁新释然。

    军士可都不是光棍,大部分都有老婆孩子,卫所制不就是一家人跟着。如果采取轮戍方式保护西域,很难出现武将野心滋生,引起军队反攻中原的问题。

    他们的家人在内地,就相当于人质。有多少人会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野心,将自己的妻儿送死?调查下造反与参加造反的,大部分都会先安顿好家人。

    朱允炆敲了敲桌子边缘,有些凝重地说:“虽说轮戍可以解决潜在的隐患,但留多少兵力在西域依旧是个难题。眼下朝廷已没有多少力量再次支援西域,若真留八万多军士,恐怕很难支撑两年。”

    军屯需要时间,庄稼需要时间,西域恢复人气也需要时间,两年,朝廷未必能支持两年啊……

    第九百五十一章 给了一条路

    西域路途遥远,道路难行,军需供应是一个极大的难题,想要从关内运粮到委鲁母,一次大规模的运输,不亚于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百姓最大的任务是种田,生娃,过好日子,五月去修河道,九月去送粮食,这种事偶尔一次还行,年年如此,搁谁谁也受不住。

    可西域又必须驻军。

    朱允炆看着沙盘,如此广袤的西域,留下八万五千名军士,实在是算不了多。

    卫所与卫所之间,近的隔座山,有三百多里,远的隔着沙海,一两千里,你能说卫所设置密集了?

    “就按照燕王的方略办吧。”

    朱允炆凝重地说。

    郁新有些着急,连忙提醒:“山西、陕西、四川等地怕很难维持粮食运输,百姓也已疲惫,若再行征调,又会伤民,到时民变……”

    铁铉虽然支持朱棣的方略,但考虑后勤供应与民生问题,还是进言道:“皇上,臣以为眼下西域初定,必不会有多少动-乱,不妨少设置一些卫所,待两年之后,再增加卫所,如此,即可以缓解眼下的后勤压力,也可完成最初的布置。”

    朱允炆摇头,对铁铉说:“以退为进,在西域是不合适的。正因为是西域初定,朝廷才需要设置更多的卫所,威慑宵小与乱民。若留下空白太大,没有卫所作为屏障或依托,朝廷官员如何深入西域,如何治理西域?何况还需要从卫所之中抽调一部分人充入县、府卫兵。”

    “可是……”

    铁铉担心粮草供应。

    朱允炆摆了摆手,对铁铉、郁新等人说:“粮草问题,就交给夏元吉去解决吧,告诉他,朝廷准备重开丝绸之路了。”

    解缙、郁新、杨士奇等人眼前一亮,铁铉略一沉思,连连点头,梅殷有些茫然,看着不再反对的铁铉、郁新,这算什么,开丝绸之路就能让夏元吉弄来粮食?

    夏元吉最近有点忙,一直都在户部核对账目,虽说具体的厘算不需要他亲自动手,有一批户部的“数学”精英完成,但账目问题马虎不得,一个数字错了,都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杨士奇走到夏元吉面前时,夏元吉依旧低着头在看账册,听到脚步声还以为是户部官员,开口道:“这青州府的账册为何会前后矛盾,建文五年上报人口是九十八万,今年年中上报人口是一百万,而到了年底,竟成了九十四万?去查查最初的文书,哪里出了纰漏,若是青州府报错了,让他们务必调查清楚,说明缘由,再作汇报。”

    卓敬想要提醒夏元吉,杨士奇却笑着接过了账册,答道:“半年时间凭空少了六万人,这种诡异的账册也能做得出来?青州府,黄子澄在青州做事是不是太不用心了。”

    夏元吉听出了杨士奇的声音,抬起头来,起身行礼:“原是杨阁到了,失礼失礼。”

    杨士奇将账册交给卓敬:“刚刚夏尚书的吩咐听到了吧,去差人查个清楚。”

    “好,两位先谈着。”

    卓敬拿走账册,转身离去。

    杨士奇对有些消瘦的夏元吉说:“当大明的管家,可不容易吧。”

    夏元吉安排杨士奇落座饮茶,而后说:“还能如何,为君分忧,苦中作乐吧。”

    杨士奇深知夏元吉的苦,建文皇帝这六年时间中,哪一样革新不压在户部头上,无论是军策、民策还是商策,都绕不开户部,何况还有一大堆工程事,征安南、征西域这种灭国级的战事,到处都需要花钱。

    也幸是夏元吉管理户部有方,调配得当,加之洪武时期打下的基础,建文新政的生机,这才有了今日朝廷坚挺运行,不至于出现巨额亏空。

    可这其中夏元吉的辛苦与付出,是很难与外人说道的。

    “我来这里,只是想告诉你,皇上已经同意了燕王在西域设置的卫所方略。”

    杨士奇盯着夏元吉。

    夏元吉很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果,只是感叹了句:“我想办法。”

    杨士奇很是敬佩夏元吉,他预判过,朝廷需要西域,必然驻军,那么大一片土地,没个八万、十万军士驻守可以说是处处不设防,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必然会同意。

    既然反对不了,再纠结反对就没意义了,只能是创造条件,解决粮草供应问题。不纠结,选择直接面对问题,这就是夏元吉的果决。

    正是他这种不拖泥带水的性格,让他做事干练而高效。

    杨士奇拉住了想要离开的夏元吉,继续说:“皇上知道你难,给了一条路。”

    夏元吉看着杨士奇,问道:“什么路可以解决八万大军的粮草?”

    杨士奇慢条斯理地喝着茶,平和地说:“办得好了,说不得真能解决。”

    “说吧,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忙。”

    夏元吉与杨士奇私交不错,说话也相当随意。

    杨士奇哈哈笑了,直言:“丝绸之路。”

    夏元吉错愕地看着杨士奇,转而恍然,点头说:“还真是给了一条路……”

    可不是,就是一条路嘛。

    丝绸之路,是解决军士粮草的出路,换言之,朝廷这是想要在西域大搞东西贸易,连通西方诸国,重现汉唐时的丝路风采。

    而丝绸之路的主体,是商人。

    既然商人要进入西域,那朝廷完全可以借此运作,换取商人运粮,以保障西域军士粮食安全。至于运作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比如减税、降税,甚至是可以下令,携带货物中必须有几成是粮食。

    杨士奇起身:“我就不多打扰你了,具体如何你比我更清楚,早先听闻消息,沈一元宴请了常百业,想来也是在商议西域生意的事。”

    “这群商人,鼻子比我们更灵敏?”

    夏元吉有些郁闷。

    杨士奇不得不承认,内阁与六部主要官员在面对西域问题时,最先考虑的是政治利益,而商人最先考虑的是金钱利益,出发点完全不一样,嗅觉与感知也完全不同。

    听说沈一元早在昌都剌大捷之后的第二天就拜会了辽王等三王,想来是第一时间就将目光盯向了西域。

    西域,丝绸之路,是分不开的,收回西域,也意味着彻底打通了东西通道,加上驻军、驿站、三司设置,丝绸之路不再是空幻之事,谁都希望先入西域,抢占先机。

    武英殿。

    朱允炆正在处理政务,刘长阁来报:“傅霖、王全臻使团,含傅安、郭骥、孙良等洪武使臣,已至扬州,明日可入京师。”

    “终于来了!”

    朱允炆很是期待。

    因为傅安、郭骥等人有些人年纪大了,有些身上有伤,并没有办法像薛夏、霍邻等人一样,骑马跑到京师,只能落在后面,以马车、步行、马车、船的方式一路返回京师。

    “传话给内阁,明日一早百官随朕至正阳门外迎接傅苏武回朝。”

    朱允炆认真地说。

    刘长阁有些震惊,这个待遇是不是给得太高了一些?

    傅安毕竟是洪武朝的使臣,使臣听起来很是风光,很是威风凛凛,但其实就是个小小的官员,七品的,还可能是九品,从九品,可如何当得起皇帝亲自迎接?

    朱允炆看出了刘长阁的惊讶,只挥了挥手:“照办吧。”

    刘长阁只好将消息通传内阁,内阁传六部九卿、五军都督府,至百官……

    扬州很是繁华。

    自从朱允炆整顿过盐政之后,扬州的繁华一日更胜一日,因大运河南北贯通,无数船只往来,不少人都会选择驻留扬州一段时日。

    傅安不是驻留,只是停歇。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如何都睡不着。起身,取下羊绒披风,推开窗,繁华就吹入眼中。

    不远处,灯火通明,人流不息。

    远处,河道繁忙,夜里依旧有赶路之人。

    这座城,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傅安想着这一路上的见闻,那神奇的混凝土道路,当真是令人惊讶,无论雨雪,都不再泥泞,马蹄子打在那上面,铛铛地,很是清脆,悦耳。

    这道路修得虽然辛苦,虽然缓慢,但确实是有必要的。若是有一条如此平坦的路通往西域,那将会节省多少时间?

    还有五十万大移民,想想都令人震惊。可遇到过一些移民百姓,他们都在称赞朝廷。

    建文皇帝说到做到了!

    这个当年还是文弱的继承人,所表现出来的施政却没有半点文弱,似乎之前的所有听闻都是虚假的,亦或是说,建文皇帝将自己隐藏的太深了。

    不过,这对大明是一件好事啊。太祖爷打下了江山,朱允炆不仅守住了,还开疆拓土!

    世界变化了许多。

    当年离开的时候,许多地方还是荒无人烟的,可这才九年时间,就成为了小的村落甚至是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