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玄幻小说 - 朱允熥赵宁儿在线阅读 - 第217章 孝陵(1)

第217章 孝陵(1)

    翻开大明帝国最辉煌的篇章时,我们不难发现,帝国的转折点从大明帝国第二位皇帝开始。

    这位皇帝将这个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国家,且自诩为天朝上国的王朝,引导成为一个贪婪的怪兽。

    对内各种新政,逼迫权利官绅阶层对农民,工人,乃至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让步。让新生的商业阶层,开始在这个国家有了话语权。

    对外实行吞并,将传统的中国疆域拓展到了认知之外,更将这个国家和民族,对土地的贪婪和渴望,变成对大海的探索。

    战争,新政,战争,开海,战争....

    我们不难发现,在大明帝国转型期间,每个关键的节点总是伴随着各种战争。

    对于那位毁誉参半的皇帝,为何这么钟爱战争我们不得而知。

    许多人说,战争给大明帝国带来了巨大的红利,还有更加庞大的市场。可是我们要看到另外一点,就是大明帝国通过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在帝国的核心本土之外,建立了一系列牢不可摧的岛链。

    征服这些地方靠武力,而让这些地方变得坚不可摧,是大明帝国准确的说是华夏民族,那让人望而生畏的同化能力和周边各国对于中国的文化认同感。

    但每当读这段史料时,有些学者总会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的疑点。

    当时的大明帝国已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按照正常的逻辑,他会如曾经的汉唐一样,以德行标榜自身,屹立在东方。

    但是那位皇帝之所以做出一连串的改革,让帝国走上一条和历史截然不同的道路,是因为那位皇帝留下的文字当中,在字里行间总是带着莫名的危机感!

    对此,中国的学者们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居安思危。

    可是西方对此不这么看,因为那位皇帝的意识太过超前,超前了数百年。

    西方国家在两百多年之后,才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开始探索。也通过一系列残忍的战争,找到了找到商品倾销地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

    然而正当他们为此沾沾自喜的时候,却猛的发现,东方的大明帝国,已经把这套方法运用了两百多年,炉火纯青。

    大明皇帝为什么会有危机感?

    他为什么会有那么超前的意识?

    这样的答案,或许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但可能在那位皇帝留下的日记中,能找到些不一样的答案。

    ——《大明帝国》一九八四年,剑桥修订卷。

    “任何国家....民....族之崛起,皆建立在其他国家民族的痛苦之上!”

    “所谓丛林法则,弱rou强食概莫如是!”

    “我中国之地,亚东万年大帝国,以仁厚德彰显四方,感化万民。然德行一道,乃先强才能有德。正如古人云,仓禀足才知礼节。”

    “国强才能有德,其德才能宾服四方。”

    “何为国强?非兵之一道!自古以来无武功永盛之国。国强亦非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大则骄物博则惰,不思进取尔!”

    “唯有开拓才能国强!”

    “若沉浸天朝之梦固步自封,无异于井底之蛙。”

    “若不睁眼看世界,更不知寰宇诸国之变革!”

    “若从朕始,不能开拓进取,后世子孙则夜郎自大。”

    “而我中国,更无法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而变局之痛,又岂止百年。痛楚之伤,又何止山河沦丧?乃我民族之锐傲之气,丧失殆尽。我国家之信仰之心,心神动摇!”

    “亦恐让我后世子孙,在先祖无上荣光和现实切肤之痛当中,辗转徘徊....”

    ——故宫博物院《永昌秘卷》

    ~~

    腊月二十九,小雪微飘。

    十几名便装骑兵,护卫着一辆青色帷幔的马车,缓缓在孝陵前停住。

    守陵的老太监已经老眼昏花了,在护陵卫参将的搀扶下,颤颤巍巍的跪在马车前。

    “奴婢....”

    “臣等叩见皇上!”

    朴无用撩开马车的帘子,穿着寻常便装的朱允熥,从车厢中出来。

    “起来吧!”朱允熥看着恢弘无比,但却格外的空旷的孝陵说道。

    “皇上.....”守陵的总管老太监口齿不清,但眼神中满是关切之意,断断续续的说道,“不知皇上驾到,奴婢都没准备.....”

    “不用准备!”朱允熥依旧看着孝陵,笑道,“朕也是临时起意,想着明天就是春节,过来看看!”

    说着,叹口气,“民间之家,每逢佳节子孙都要尽孝于亲长面前。而朕.....哎!”

    “皇上您慢点!”朴无用在前引路,躬着腰道,“刚扫了雪,台阶滑!”

    朱允熥目光浏览着陵内的景象,一切都是俨然有序。

    树木花草都被精心的修剪过,殿宇的大门台阶还有殿内都是一尘不染....

    “守陵人的差事办的不错!”朱允熥微微颔首,继续前行。

    孝陵的格局,仿照紫禁城....

    看着熟悉,但又很是陌生。

    这里埋葬着朱元璋和马皇后,在孝陵的另一边则是孝康兴皇帝朱标。

    若是从天空俯瞰,这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民居的定义。

    父母居中,长子居厢....

    走了许久,朱允熥进了供奉老爷子牌位的神殿。

    诺大的殿,很是空旷。即便穿着软底布鞋,可也能听到脚步的回响。

    “皇上!”朴无用搬来一张椅子,放在朱允熥身后。

    然后躬着身子倒退,默默走到殿外伫立。

    ~

    “皇爷爷!”

    一炷香,放在了香炉之中。

    朱允熥双手合十,“过年了,孙儿来看看您!”

    说着,苦笑道,“真快呀,一转眼就过年了,您老也走了大半年!去年孙儿陪您一道祭祖的事,仿佛就在刚才!”

    “您老放心,在来看您之前,熙祖皇帝仁祖皇帝,还有盱眙王,临淮王,南昌王,孙儿都虔诚祭过!”

    “还特意二十二叔去凤阳的皇陵泗州的祖陵,亲手奉上贡品!”

    说着,朱允熥在椅子上坐下。

    “这一年来,孙儿做得还算不错!今年我大明国库的收入,比往年又多了两成半,普查出的人口,大明功有一千四百万户,共计八千多万人。”

    “老爷子,不是孙儿夸口。这个数字,可比您洪武二十六年普查的时候,多了一千六百万!”

    “不过话说回来,还是您老给孙儿打的底子好。国家昌盛,才能人口滋生!”

    “您老的洪薯,如今种遍了大江南北,百姓多了一份口粮,您都感恩待德。江西有百姓用洪薯酿酒,民间私称洪武酒...”

    “当地的知府说百姓不知尊卑,不许百姓这么叫!孙儿跟他说,百姓这么叫,是因为怀念您,感念您的恩德!”

    “让他们叫....让天下人都知道世上有洪武酒!”

    说着说着,朱允熥的眼睛渐渐湿润了,微微有些动情。

    “知道你老爱喝几盅,孙儿还给您带了点。其实孙儿已经先尝过了,那酒不好喝,就是辣.....”

    “可好歹也是酒,因为红薯,天下少了几个饿死的百姓,而百姓的餐桌上,逢年过节也难得多了点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