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羚文学 - 言情小说 - 翠花的六十年代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39

分卷阅读139

        农场早都升级到省级农场了,场长的级别正经不低,要不然赵场长他们也不能直接提那么好的岗位。原本,领导们都属意高明接任的,他有文化,又有领导能力。可是人家考上大学要上学去了,这就不成了。最后还是王科长,就是百顺他爸,捡了个小漏,当了场长。江科长,就是江彩霞她爸,老运输队长,接了书记。李场长也提了半级,成了副场长。

        多多少少的,都跟着动了动,升了升。

        也不是所有知青都参加了高考的,农场里就三百多知青,只考出去几十个。剩下那些,除了自己不进取的,也有跟当地人结婚有了家庭,还有成分不好,怕政审不过没考的。这些个人,表现好的,也都提起来了。

        飞狐山两个场加一个屯就出了一百多个大学生的事儿,都传到大领导耳朵里了。老人家那个高兴啊,这可是正好合了他的主政方向呢。特意把顾教授给请到了办公室,详谈了一个多小时。

        在知道了这些人的真实水平之后,亲自批示给开了绿灯。特许这一批学生,可以直接参加结业考试,提前拿学位证书,提前参加工作。这一批学生呢,算做特招,不算在正常招生范围内,不挤占招生名额。

        自打成绩一出来,方淮心就又开始收拾房子。飞狐山一下子出来这么多人,绝大部分都报考的京里的大学,青北的就有二三十号。还有京里的各大院校,总共得有八、九十号人要来。除了他们第一批的知青都是京城人,后面的人可没一个是京城的。都是在一起淘了十来年的老战友儿了,来了能不奔着他们来看看吗?那得有地方住吧?

        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在家里招待的,方淮心特意收拾出来一个带着东西两个跨院的大三进来,几十间的屋子,多少人来都够住的了。自己收拾不过来,还是花钱雇的人呢。这会儿闲在家里的人那可真是太多了,一个一块钱,有得是人抢着干。

        方淮心就发现,这么雇人,街道上也没啥人管,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她心里就有数儿了。

        在雇着干活儿的那些人里,看了几天,挑出来两个人。都在三十岁往上的大嫂。一个姓陈,一个姓刘,都是很利落干净的人,家里也是孩子多,老人都在,挣工资的人又少,住得挤巴不说,日子更是能苦出水儿来。她跟两人聊过之后,雇了她们回家,做保姆。对外呢,只说是远亲,自家孩子多,活儿干不过来,来家里帮忙的。一个月三十块钱。这可比不少开不全工资的工人挣得都多了。两人别提多高兴了。

        陈嫂三十五岁,家里最小的孩子跟子笙他们同岁,七岁了,刚上小学一年级。家里有老人帮着看,也能撒开手了。刘嫂四十三,最小的孩子都初中毕业了,原本都想参加工作减轻一下家里的负担了。可这高考一恢复,那孩子成绩好,家里倒里不忍心断了孩子的前程,又要让孩子上高中了。大的都结婚有孩子了。也是轻手利脚,完全能走得开的。

        “咱们家空房子多,您二位要是家里住不开,也可以带着家属过来住的,要是能帮着干点搬搬抬抬的活儿,也给开工资。”不怕干活儿的人多,房子大嘛。

        俩人一听,直接就应了。

        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呢。

        当天下午就回去搬家。都是两口子带着老人和孩子一起搬过来的。就住在前院的倒座房里。五间的倒座房,一家两间,一间做厨房。正好够住。

        刘嫂子的厨艺好,主要管厨房的事儿。陈嫂子年轻,就搞卫生,加上洗洗涮涮啥的。刘家大哥的厂子已经半死不活儿,他干脆一狠心办了个提前退休,领着一个月八块钱的退休金,在家里帮着干灵活儿。陈大哥的厂子离得远,管得也不严,他呢,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也不怎么去。也在家里帮着干零活儿。方淮心就让他们帮着打扫打扫卫生啥的。两家的老人呢,也都不烦人,孩子去上学之后,白天没啥事儿,老头儿呢帮着买个菜什么的,或是跟罗道士聊聊天下下棋啥的,也能唠到一块儿去。罗道士是江湖派,三教九流,就没有他不能打交道的。聊得还挺好。两个老太太呢,管着自家的一日三餐,没事儿就到后院儿,帮着看看孩子啥的。

        就这么处了一个多月,方淮心看着两家人都挺好的。就一家给了五十块钱,也别说几个人干活了。就整体算吧。两家子都挺满意的,罗家供着吃住,那五十块钱就是攒下来的,一年六百块呢。怎么花用都是尽够的。日子一下子就宽裕起来了。

        一月份的时候,通知书就到了农场了。

        罗玄是京城大学,学机械,他这也算是圆了梦了。方淮心也没什么意外,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她都想好了,再拿个药学的学位。

        收到通知的京里的知青,全都早早的回来等着开学了。二十多号人呢,回来安顿好了之后,高明召集,大家伙儿在一起聚了个餐,就在方淮心之前帮着买的高明跟江彩霞的那个四合院里,大家伙儿一起动手,也都没空手来,能贡献点儿什么就拿来点什么。还真找到点儿在农场聚餐的感觉呢。

        高明跟慕易都是考的民大,目标很明确,就是冲着从政去的。江彩霞不符合报考条件,她有中专文凭,这次进京,一呢,是本着不能跟高明两地的想法,跟着来的,反正也有地方住,高明学校有补助,两人之前也有点儿存款,日子也能过。二呢,也想来看看,能不能考个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啥的。如果能考的话,那就太好了。家里的院子三个老人住着,还能帮着看孩子。也不耽误他们夫妻上学的。

        林援也是京城大学,做了方淮运的学弟,学经济的。

        剩下的小团体里的人,赵雅丽两口是最早进京的。跟这次考大学没关系。夏天跟孙小云两口子也都是京城大学。一个学数学的,一个学物理的。李英就没报考。算下来,当初十个人的实验田小组,就差她自己没来京里了。

        还有中方淮心关系好的,像许三喜,也是两口子都考上了,许三喜考上的是师范大学,她家那位考的是青大,专业是调剂的建筑系。张美娟跟着她家那位考去海上了。王桂花儿呢,婆家怕她考上就不回去了,死活不同意她报考,她也就没报,留在农场了,接了孙小云的活儿,当了咸菜厂的厂长。

        胡魁考上了财经大学,还是学会计。说起来,他最开始在林场里干的就是会计。按说他做为黄芪的亲传弟子,考医科大学才算是正理。可是医科大学没有中医专业,